印巴邊境降旗“奇觀”(多圖)

    降旗儀式無論在哪,想必都是莊嚴肅穆,但印巴邊界線上的降旗儀式卻可謂世界一奇。奇就奇在兩個敵對半個多世紀的國家,50多年來每天都要在相同的地點、相同的時間,以相同的方式面對面地舉行降旗儀式,看似隆重、緊張的場面,因過於誇張而帶上了些許詼諧的成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記者兩次親眼目睹了這幕“奇觀”,有幸成為在印巴邊界線兩邊分別看過降旗的人。

    中國人排在了貴賓席

    從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向西,從巴基斯坦邊境城市拉合爾向東,對向行駛各約30公里,便到了兩國的國門口岸,每天日落時分的降旗儀式便在這裡拉開。去年美國打擊塔利班之後,記者因趕往阿富汗邊境採訪,途徑拉合爾停留時,前往巴基斯坦國門第一次目睹了兩國降旗。

    匆匆趕到,正值日落時分,身旁已是人聲鼎沸。“看來已經開始了!”記者穿過一道雄偉的大門之後,心急火燎地快步向前方的另一扇大門奔去。同行的眼尖,一把拉住。“別走了,再走就要到印度了!”好險!差點就要穿過邊界線,在眾目睽睽之下當一回“非法越境者”了。定神再看,原來真正雙方降旗的地方其實是兩扇不大鏤空的鐵門,門上各自鑲有本國的國徽,兩扇門之間有一道約兩米寬的隔離帶,左右旗桿上,巴基斯坦綠色的“新月”旗和印度三色旗,在風中傲然對視著。得知是中國記者來參觀,一個高大威武的巴基斯坦儀仗兵按一位長官的指示,把我們安排到了貴賓席,即參觀隊伍最前方,離降旗隔離帶只有十米開外,眼前一覽無余,正對巴印國門線。

    儀式還未開始,但雙方觀眾的叫喊聲已經較上了勁。巴基斯坦國門城樓的觀禮臺上,已座無虛席,都是前來為本國降旗儀仗兵加油鼓勁的觀眾,不少還是穿著統一制服的學生。幾個身穿白色長袍的年輕人無疑是觀眾的領隊,他們一手擎著國旗,一手揮舞著拳頭,神情激動地用烏爾都語高聲喊著:“巴基斯坦,金達巴(萬歲)!”跟著他們的領喊,後面已是“金達巴”如潮。而離巴基斯坦國門東邊幾十米遠的印度一側,也似是群情激奮,往往一聲叫喊未落,掌聲和吶喊聲便匯成一片震耳欲聾的海洋。雙方聲勢浩大的前奏,正待主角的隆重登場。

    降旗如同仇人“格鬥”

    兩道嘹亮的長嘯聲遙相呼應,揭開了降旗式的序幕。雙方各5個身高至少1米85到1米9的儀仗兵,穿著具有各自濃郁民族特色的亮麗軍服,共同邁著英國式的步伐跨進觀眾的視野,動作快如“草上飛”,直向對方國門衝去。這時,觀眾的情緒被進一步調動起來,兩邊歡呼聲可謂“地動山搖”。

    沒想到兩組人馬卻在距邊界線20多米遠外,同時“剎車”。列隊完畢之後,雙方儀仗兵無不精神高漲,仿佛最後決鬥的時刻已經來臨。只見巴方一名儀仗兵狠狠將腳甩過頭頂,然後使足全身氣力將皮靴砸在地上,力量之大仿佛有踏平對方之勢,讓人瞠目結舌。記者清晰看見,在重力的牽引下,一串鼻涕已從他鼻腔中頓然而出,忍不住悄然一笑。但生怕有愧主人的盛情,趕緊掩住嘴,可一眼瞥去,好多巴基斯坦人也都忍俊不禁。

    雙方儀仗兵每重復一遍動作,目光就瞪一眼對方方向,仿佛單單只有動作還無法化解心頭之恨。幾次之後,儀仗兵叉腳叉腰,昂首挺胸,宛如中國京劇的武生亮相,贏得掌聲和笑聲一片。遠處印方的動作幾乎完全一樣,就像巴方鏡中的影子。忽然,雙方排頭兵轉頭相視,如遇仇家,一聲怒吼,擺著齊肩高的直臂,對向氣呼呼地衝往國門。在幾要貼身相撞之時,同在邊界線旁“急剎車”,大力跺腳立定後轉身,並把槍托磕得巨響。其他儀仗兵也如法炮製,陸續衝向國門,一次次與對方逼近,將“面對面的對抗”推向新的高潮。經過數回合的比試、跺腳和怒吼,各自的國門被轟然一聲拉開。軍號聲中,巴印國旗這才徐徐落下。

    景物依舊

    去年12月13日,印度議會大樓遭襲之後,南亞氣氛驟然升溫,百萬大軍陸續囤集印巴邊境,荷槍實彈的雙方士兵每天都在經受著“眼球對眼球”的心理考驗。一個月前,為親身感受印巴邊境的緊張氣氛,記者驅車540公里,從新德里直奔邊境城市阿姆利則。此前,記者曾就路況問題詢問過當地朋友。無論走過還是沒走過的人回答完全一致:“這肯定是全印度路況最好的公路。”“為什麼?”記者有點不解,“因為它是通往巴基斯坦的主路!”

    主路平時為溝通方便,現在當然為調兵快捷。一切果然如此。路上,記者親眼看見了不少蒙著帆布的軍車飛馳而過;路旁,也時不時看見戒備森嚴的大小兵營。離邊境越近,軍事對抗的氣氛就越濃。從阿姆利則到邊境30多公里路上,軍車、軍人的比例明顯增加。一些軍人面容雖有些疲憊,但對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的注視目光中仍不失警惕和戒備。偶爾瞅見一輛坦克,正懶洋洋地趴在巨大的綠色偽裝網下休息,但黑森森的炮口和遠處的無邊的鐵絲網卻時刻提醒記者,危機尚未結束,目前人已身在世界上兵力最密集的地帶。

    又來到了降旗的邊界線。一草一木與去年巴方一邊並無二致。滿眼都是花團錦簇、人頭攢動和大旗飄揚,充耳皆聞印地語的呼喊聲“印度斯坦金達巴(印度萬歲)!”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印方的“啦啦隊”人數上明顯佔優,聲勢更加浩大,數千個座位幾乎座無虛席。二是再無法享受去年在巴方境內的“貴賓待遇”。其實並非印方對中國人有所歧視,而是對所有外國人一視同仁,全部都上普通席,與本地觀眾混在一起。

    小女孩不解的目光

    身在普通席也好,可以方便與當地人交談,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情,彌補去年觀看時,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遺憾。此時,降旗式尚未開始,印方啦啦隊的攻勢卻已全面拉開,頗為壯觀。一個印度青年在觀禮臺最高處迎風揮舞著一面巨大的印度國旗,而幾個“領隊”神色近於聲淚俱下,激動地揮舞拳頭領喊“印度斯坦,金達巴”(萬歲)!“,一大堆慷慨激昂的學生隨之呼應,觀禮臺上頓時一排手臂的森林,一片呼聲的海洋。有意思的是,向對方示威可以,但絕不可挑釁。一位印度人告訴記者,印方規定,不能呼喊反巴辱巴的口號,否則憲兵就要前來干涉。印方的決定無疑是明智的,畢竟這是“眼球對眼球”的最前沿,大軍已劍拔弩張9個多月了,局勢早已令世人不安,不能再火上澆油了。

    降旗式在細節上與去年幾乎相同。面對雙方儀仗兵誇張的動作,旁邊幾位西方遊客無不瞪大眼睛,表情從驚訝、詫異逐漸轉為竊竊私笑,包括一些警察在內的許多印度觀眾更是啞然失笑。一位來自新德里的印度老人問記者:“中國沒有這樣的降旗儀式嗎?”聽見否定的回答後,這位老人眼中流露出半信半疑的目光。

    儀式結束後,有的觀眾高興地與參加“決鬥”的己方勇士合影留念,但更多的群眾則像潮水般擁向邊界線,隔門相望,仿佛要將對方的面孔看個仔細。他們彼此是仇敵嗎?印巴50多年的歷史,幾乎寫滿了無數衝突和大小暴力,3次大規模戰爭在雙方民眾內心的確刻下了難以抹平的積怨和仇恨。可他們彼此陌生嗎?從雙方發音相同的吶喊口號就能看出,他們原本是一家。而鐵絲網印度這邊叫旁遮普邦,巴基斯坦這邊則是旁遮普省。1947年8月,一條人為誕生的分界線不但催生了印巴兩個國家,也將旁遮普活生生劈成兩半,多少家庭由此分離,多少禍根從此種下。

    降旗時,座位前曾坐著一個面容秀麗的印度小女孩。天真爛漫的她想必不知何為仇,何為恨。她不時被身後的人潮聲浪所吸引,回頭驚奇地凝視,往往許久。在她清澈明亮的眼眸中,記者看見的分明是深深的不解和疑問。

    


高大威武的巴基斯坦降旗兵“怒目而視”印度方向

    


印巴國門線,印度三色旗和巴基斯坦綠色新月旗緩緩降下。

    


在印度國門一側觀看印巴降旗的場面

    人民網 2002年11月12日


預防拐賣:來自邊境的經驗(圖)
美墨邊境隨筆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