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恩怨四百年(圖文)  

    


1895年,日軍越過大同江,入侵朝鮮。

    從16世紀起,日本多次入侵朝鮮;1910年至1945年,日本變朝鮮為自己的殖民地,實行滅文滅種的殘酷統治。

    日本與朝鮮同為亞洲東部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朝鮮半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充當了中國文化進入日本的仲介。同樣也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每一次向亞洲大陸的侵略擴張幾乎都是以朝鮮為跳板。

    從倭寇之亂到豐臣秀吉侵朝

    日本從平安時代(794—1192)末期開始,向海外尋求發展。部分日本商人、武士與中國不法商人相勾結,侵擾中國東南沿海以及朝鮮海岸,形成了明代中後期的“倭患”。嘉靖年間,戚繼光等率兵蕩平中國倭患。同時,朝鮮李朝與明軍遠征倭寇老巢對馬島,徹底根除了倭患。

    1592年,統一了日本的權臣豐臣秀吉率軍入侵朝鮮,並計劃在佔領朝鮮後進一步侵略中國明朝。由於這一年是夏曆壬辰年,因此在朝鮮史書中把這場戰爭稱為“壬辰衛國戰爭”或“壬辰倭亂”。

    一開始,日軍的進軍非常順利,在釜山登陸後不到20天就攻陷了朝鮮國都漢城,接著又連克開城、平壤等地。朝鮮在抵抗日軍侵略的同時,緊急向中國明朝政府求援。5月4日,朝軍全羅左水使李舜臣與全羅右水使李億祺在巨濟島會合,擊敗由30艘戰艦組成的日本水軍。29日,李舜臣首用“龜船”大敗日軍于泗川。7月8日,李舜臣設計將日本水軍誘騙出閒山島,萬炮齊鳴,擊沉日軍大小船隻73艘。朝鮮水軍從巨濟島到唐浦、閒山島的三麵包圍戰,牢牢地掌握了制海權,使戰局發生了逆轉。

    從1593年至1597年1月,日朝之間進行了長達4年的和談交涉。1597年2月,朝鮮國王聽信讒言,中了日本人的反間計,下令逮捕李舜臣,日軍趁機再次發動戰爭。8月,朝鮮水師慘敗,幾乎全軍覆沒,朝鮮再次面臨亡國威脅。大難臨頭,朝鮮國王被迫釋放李舜臣,重新任命他為水師統制使,並向中國明朝政府求援。李舜臣復職後,鋻於朝鮮水師已遭嚴重損失的現實,決計避免與日軍正面交戰,在鳴梁以少擊多奇襲日軍,殲敵4000余名、擊沉敵艦30余艘。

    1598年11月,朝中聯合艦隊在露梁海域與日軍決戰。海戰進行了將近兩天,共計擊毀和俘獲日艦450余艘,殲敵1.5萬餘名,日本海軍全軍覆沒。但李舜臣和援朝的明軍將領鄧子龍在戰鬥中先後犧牲。隨後,失去海上支援的日軍陸上部隊全部被殲,壬辰戰爭就此結束。

    從“徵韓論”到《江華條約》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國勢日微。尤其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邊疆危機”後,東亞地區以中國為核心的“封貢體系”名存實亡。與此相反,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卻迅速崛起。

    在日本國內,豐臣秀吉兩次侵朝的失敗一直被作為“民族的恥辱”,日本武士階層時刻以“徵韓”、“復仇”為己任。

    1857年,美國人佩裏率艦隊打開了日本的門戶。此後,日本國內一批革新勢力開始致力於推翻幕府統治,在日本建立新秩序,使日本富強。維新先驅吉田松陰曾這樣勾畫成為強國後日本的國際戰略:“現在要加緊軍備,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拓蝦夷,封立諸侯……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一如古時強盛之時。北則割據中國東北的領土,南則掠取中國台灣及菲律賓群島。”

    明治政權建立之初,在幾項內外政策上發生失誤,國內暴動不斷。許多人希望借發動對朝鮮的戰爭轉嫁國內危機。

    此時的明治政府內部圍繞“徵韓”問題分成了兩派:以代表守舊勢力的舊武士西鄉隆盛等重臣為一派。他們希望借出兵朝鮮為在軍事現代化改革中失去特權的舊武士牟取生計,因此極力主張出兵朝鮮,其計劃是先由西鄉自任使者訪朝,等待朝方對日使施加暴行,即可宣佈徵韓;另一派以即將從西洋考察歸國的岩倉具視等人為代表,主張“緩徵”。這場爭論最終以西鄉隆盛等人辭職結束。

    1875年5月,日艦“雲揚”號和“第二丁卯”號相繼開入朝鮮東南部的釜山港。9月,“雲揚”號在私測朝鮮西海岸後駛抵漢城外海江華島附近海面。20日,“雲揚”艦溯漢江而上,停泊于永宗城附近江面,與朝鮮炮臺發生炮戰,擊毀江華炮臺,不久又派海軍陸戰隊進逼漢城。翌年2月27日,在炮艦威逼和清大臣李鴻章的勸和之下,朝日雙方締結《江華條約》。這一條約使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和迫使朝鮮開放貿易等權利。朝鮮由此開始走向日本的半殖民地。

    借甲午戰爭日本進一步霸佔朝鮮

    《江華條約》簽訂後,初嘗勝績的日本進一步放開了侵略的步伐。1879年將臣屬中國的琉球變為日本的沖繩縣。

    1882年,朝鮮發生了封建貴族利用舊軍人對由日本軍官訓練的新軍的不滿煽動暴動,史稱“壬午之亂”。暴動發生之後,清政府根據與朝鮮的宗主國義務派兵入朝平叛,日本也藉口協助平叛派兵入朝。為防萬一,清政府派北洋海軍遊弋海上,成功地對日本施行戰略威懾,使日本頓覺芒刺在背。1886年,朝鮮又發生“巨文島事件”,清北洋水師又派“定遠”、“鎮遠”艦在海參崴至長崎一線遊弋,再施威懾。此時的日本已決定不惜與中國一戰以達到霸佔朝鮮的目的。翌年,日本政府出臺《征討清國策》,決心在“五年內完成對中國戰爭準備”。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東學黨起義者在其揭帖榜文中高呼“掃破倭洋”,以雪豐臣秀吉侵朝“壬辰之仇”、《江華條約》“丙子之恥”。起義爆發後,朝鮮再次力邀清政府派兵助剿。是年夏天,日本派一個旅團進入漢城,並於7月23日兵圍王宮軟禁朝鮮國王,偽造朝鮮“請求”日本幫助驅逐清軍的對外文告。兩天后,日本聯合艦隊在豐島海面對北洋水師“濟遠”、“廣甲”兩艦發動突然襲擊,以不宣而戰的方式打響了甲午戰爭第一槍。8月1日,日本對華宣戰。20日,日本迫使朝鮮簽訂《日朝暫定合同條款》;26日,又簽訂《大日本大朝鮮兩國盟約》,使朝鮮進一步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于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日本在第一條上假惺惺地寫上“朝鮮完全獨立自主”。但留駐朝鮮的日軍不肯就此罷休,于當年10月衝進王宮,殺死在沙俄支援下密謀發動政變的閔妃,建立起了以大院君李罡應為首的傀儡政府。雖然日本政府在國際輿論壓力下被迫宣佈處罰肇事者,並將“不干涉朝鮮”方針通告各國,但朝鮮貴族紛紛逃入俄、美等國使館以求保護,朝鮮國王也逃入沙俄使館。

    日俄戰爭後日本完全吞併朝鮮

    在甲午戰爭後,日本打敗了清政府,但迫於俄、德、法三國干涉,把已經吃到口中的遼東半島吐了出來。雖然日本借此又敲詐了清政府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但在朝鮮統治階層中威信掃地,反而使朝鮮統治者倒向了在此事件中有突出表現的沙俄。為消除沙俄對朝鮮的影響,最終達到完全霸佔朝鮮的目的,日本臥薪嘗膽近十年,最終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佔領朝鮮全境。1905年,伊藤博文強迫朝鮮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接著又擔任了“朝鮮統監”。按照條約,朝鮮在軍事上接受“保護”,外交歸日本外務省掌管,國王和內閣都成了伊藤的傀儡。

    在這以後的3年間,伊藤博文儼然成了朝鮮的太上皇。朝鮮的法令和高官的任免,都操于伊藤之手。

    從1906年起,朝鮮志士掀起了反對“剪髮令”的乙未“義兵”運動。運動最高潮時,參加的“義兵”曾高達14萬人。但在此後四年的時間裏,日軍以重兵討伐缺乏武器和組織不嚴密的“義兵”。“義兵”運動在犧牲數萬人後失敗。

    1907年夏天,不甘心做亡國之君的朝鮮國王李熙得知在荷蘭海牙要召開“萬國和平會議”,派親信一品官李雋為密使赴會尋求西方支援。但列強不願因朝鮮開罪日本。伊藤博文得知此事後,派日軍在宮門外廣場鳴炮威脅,又闖入王宮強迫李熙發電否認曾派使前往海牙。萬般無奈的李熙被迫發電。自覺有負王命的李雋在會上被罵成“騙子”,悲憤自殺。“密使事件”後,伊藤博文強迫李熙讓位於太子李,自己又任世子的“太師”。

    1909年10月,口呼“獨立萬歲!”的朝鮮義士安重根在哈爾濱車站擊斃了來訪的伊藤博文。安重根被俄軍抓獲後移送日方,在旅順從容地走上絞架。同年底,新任“朝鮮統監”的寺內正毅令朝姦李容九偽造民意組織所謂“百萬人上書”,迫使傀儡國王李認可向日本提出合併的“請願”。1910年6月3日,日本內閣“同意”了這幕自導的醜劇。8月22日,日本任命的總理大臣、朝姦李完用進宮,將寺內正毅與自己簽訂的《日韓合併條約》送交李,朝鮮就此亡國。

    佔領時期,日本對朝鮮施行了殘酷的殖民統治。為滅絕朝鮮文化,強迫學校只許教日語,還勒令百姓不許説朝語,若有犯禁輕者打耳光,重則要坐牢。此外,還強令朝鮮人“創氏改姓”使用日式名字,許多朝鮮人寧願選擇自殺或流亡到中國東北,也不願意背棄先祖的姓氏。1945年光復之時,朝鮮民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砸掉寫著日本名的門牌,恢復“金”、“樸”、“李”等祖宗姓氏。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日本戒嚴部隊和暴徒以“預防暴動”為名在東京街頭屠殺了5000名朝鮮民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十萬朝鮮青年被強徵充當隨軍勞工和“兵補”,20余萬年輕朝鮮婦女被迫充當日軍“慰安婦”。其殖民統治之殘暴,令人髮指。難怪2001年小泉首相訪問南韓,在參觀漢城舊監獄時説:“真難想像竟會有那樣殘酷的事!”(樊繁)

     《環球時報》2002年9月26日


《朝日平壤宣言》內容披露
朝日關係風雨百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