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感悟矽谷魅力

    矽谷的魅力已經登峰造極,一些未畢業的美國大學的M BA學生紛紛退學涌入矽谷,為的是能趕上“淘金”的機會。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説,在課堂上學習因特網,不如馬上投身矽谷,錯過兩年也許淘金的機會永遠失去了。有人把矽谷比喻為一台爆米花機,扔進去一批冒險家,再注入一些風險資本,就能爆出一個又一個百萬、千萬、甚至億萬資産的企業。在矽谷,一夜暴富不是虛構的神話,但是,你需要知道遊戲規則。

    矽谷是一個奇跡,一塊面臨太平洋的平坦谷地,1998年的産值大約是中國全國GDP的四分之一,它是資訊技術革命最早的産業核心,它是當今資訊技術發展的神經中樞,矽谷每週有11家IT企業誕生,每天“製造”62位百萬富翁,矽谷的傳奇故事每天都在續寫。去年底,記者置身聖克拉拉谷,呼吸著矽谷的清新空氣,感慨如潮。

    矽谷的由來

    矽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惠普公司成立。當年兩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在小小的帕洛阿爾托(PALO ALTO)車庫裏,開創了一家電子儀器公司。記者和同行的中國科學院的電腦專家們,專門驅車找到了惠利特(H EW LETT)和大衛普卡德(PACKR D)開發音頻震蕩器的小車庫——今天赫赫有名的惠普公司就發跡於此,在車庫前立了一塊很不顯眼的銅碑,上書“矽谷誕生地”。僅僅是簡單的記載,但這是整個矽谷唯一的里程碑式的標誌。小小的銅牌和矽谷譽滿全球的名氣相比,似乎過於簡單,我理解這就是美國人的務實風格,這就是矽谷的文化特徵。

    矽谷的位置是從舊金山向南伸延到聖何塞市,狹長的聖克拉拉谷地,面積大約1500平方公里。20世紀70年代初,聖克拉拉谷被稱為“矽谷”。這是因為硅是半導體的重要原材料,自1955年沙克立電晶體公司在帕洛阿爾托地區成立以來,半導體工業在加州就紮下了根。到1970年,半導體工業已成為當地經濟最大和最有活力的一部分,聖克拉拉谷則隨之成為美國處於領先地位的半導體發明和生産基地。以後仙童(Fairch ild)半導體公司的誕生和日後派生的其他公司,強烈地影響著矽谷後來的發展……

    矽谷的企業文化

    説到矽谷,人們總要聯想到譽滿全球的惠普、蘋果、英特爾、3CO M、SU N等一批高技術公司的名字。矽谷何以能夠成為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風水寶地?加州的陽光是燦爛的,空氣是清新的,幾千家高科技公司散佈在矽谷之中,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林立的廣告牌,甚至連大公司也沒有路標,使我們尋找預定的採訪目標很不方便;就是到了公司的門口,你也找不著明顯的公司標誌。“為什麼不像中國的企業學習一下,在樓頂上做幾個大字———公司”?記者在心裏納悶。

    記者此次採訪了惠普公司、英特爾公司、CISCO公司和在洛杉磯的U n i-G raph ics So lu toons公司,親身感受到了這些著名公司的技術開發環境與氛圍,以及矽谷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

    在惠普公司,記者參觀了開放式的寬敞的工作區。公司高級管理層甚至是總裁的辦公區都是和一般員工的辦公區相互連通的,普通員工可以直呼總裁的小名,但是不等於自己的工作進展可以放鬆一刻。惠普公司代表詳細介紹了惠普的發展過程和現狀,技術特點和市場策略、發展方向。在惠普的神經中樞部門——伺服器機房,記者看到有600多臺服務全球的超級伺服器在工作,僅有17個人監控。記者注意到惠普公司的走廊裏、墻上展示著許多世界各地的民族服飾和藝術品,辦公區裏竟貼著家人和朋友的照片。主人介紹説,這是為了創造一個自由、進取和充滿樂趣的工作環境。開發人員在這樣的氛圍中,更能調動技術開發的潛能。公司的老總把企業視為共有體,而不是一台機器或者一個軍事機構。他們不會婆婆媽媽地告訴員工應該做什麼,而只是提供一種環境,這種環境可以鼓勵他們實現自己的願望,同時又能滿足公司的需要。

    在英特爾公司的博物館裏,陳列了公司開發的早期的電腦晶片,從286、386、486、586,到奔騰三代處理器,晶片的加工過程和放大了晶片內部構造模型都有展示。有一幅公司早期創業員工的“全家福”照片,引人注目。英特爾公司早期的創業者,許多人如今至少已是百萬富翁。公司代表,一一介紹著他們的名字,如數家珍。矽谷的公司都是靠技術起家,公司應用最新的技術提高生産率,同時,也高度重視體現人的價值。老總們對待僱員像同僚而不是下屬,在矽谷,公司員工的動力是:實現宏偉的目標以後,可以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工作變成讓人喜歡的東西,所以僱員們老想在工作場多磨一些時間。

    記者還參觀了CISCO公司的組裝測試工廠。CISCO公司目前是矽谷價值最高的公司,超過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其股票市值達到了2783億美元,總股份為35億股,躍升為矽谷老大。

    與記者同行的幾位電腦專家認為,美國矽谷深層的開發環境優勢,在於每個公司都有明確的技術特點,在某個領域有獨到之處,公司員工對本公司的技術非常自豪。矽谷的公司開發方向是高度專業化的,這是在矽谷生存下來的必備條件。

    矽谷的開發環境

    與記者同行的國內幾位電腦軟體開發專家,對於矽谷因特網的響應速度十分羨慕。Internet是開發技術必不可少的工具,矽谷的因特網響應速度是國內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矽谷各公司之間的交流非常普遍,例如,從事O R ACLE數據管理系統增值開發的公司都可以獲得最新的開發工具和資料,而且在開發過程中遇到難題,可以得到非常詳細的資料,甚至可以得到O R ACLE數據庫相關技術開發者的指導。

    據了解,印度、日本等國家都在矽谷設立了分公司,中國也有為數不多的企業在矽谷建立新技術開發實驗室,開發尋購超前的技術。中國工程師在矽谷創業有成,有人説:“有中國工程師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國內的電腦開發人員和企業應該認真研究利用矽谷的開發環境,為我所用。據説印度每年能從美國得到數十億美元軟體開發工作,中國電腦界人才濟濟,應該在矽谷架起合作橋梁,尋找開發機遇,提升技術水準。

    矽谷與斯坦福大學

    矽谷今天的繁榮與位於矽谷中心地帶的全美著名的大學之一——斯坦福大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者説,是斯坦福大學為矽谷提供了孕育發展的溫床。斯坦福大學工業園區在戰前就和當地企業建立了商業化的合作關係,為矽谷播下了活力的種子。

    斯坦福大學環境很美,到處是草坪、鮮花和樹木,沒有圍墻。

    大學電腦系主任和來自清華大學的三位留學生助手,帶領我們參觀了電腦係主要研究實驗室。有兩項新鮮的資訊處理新技術,超出了記者對資訊處理的一般認識。在一個看似普通的工作臺上,戴上一副眼睛,就會看到一個病人躺在手術床上,學醫的學生就可以上人體解剖課了。教授可以教學生用手術鉗,從完全虛擬的人體裏,取出一根指定的骨頭,然後再放回原處。一台資訊掃描記錄儀,可以掃描記錄價值連城的古代藝術品。據介紹,這項技術為修復歐洲某名畫起到關鍵作用。因為它可以記錄大量的數據——假如掃描一個古董,利用記錄下來的資訊,開一個模具,“克隆”古董文物,輕而一舉。資訊技術是驚人的技術。

    斯坦福大學電腦係所在的工程學院有30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外國留學生,有不少是來自我國的著名大學。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體制是以一名或者多名教授為中心,帶領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進行電腦各個應用方向的深入研究。研究的課題有很多是國家的重點研究課題。例如,接待我們的三位清華留學生,就是分別以電子商務的新一代搜索引擎、一點與多點的網頁自動傳輸和計算數學為課題開展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是畢業研究成果,同時也可以在矽谷成立公司,將此技術馬上投入市常因此,今天還是個窮學生,明天有人看好這項技術,願意投資,你的身價就可能超過百萬美元。在斯坦福大學,教授或者學生下海辦公司蔚然成風。斯坦福大學每年為矽谷輸送大量的人才,也從矽谷獲得資金回報,為大學的新發展積蓄力量。

    教學研究和市場創新緊密相連,在斯坦福大學與矽谷的30年的互動中,聖克拉拉谷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技術開發集合群體。記者登上斯坦福大學高高的鐘樓,環視這所名校,放眼遠眺矽谷,感悟到這裡是矽谷的魂魄。

    矽谷與風險投資

    矽谷為什麼能高速發展,名噪世界?因為這裡有世界上最完備的風險投資機制,有上千家風險投資公司和2000多家仲介服務機構。打個比方説,矽谷的幾千家企業是一片森林,那每棵樹上的每根樹杈上都蹲滿了鳥兒——他們都是風險投資家,只要發現一個項目,就會猛撲下去。記者認識的一個朋友,在紐約的一個保險公司任職,就是受命來矽谷尋找投資項目,如果選對項目,風險投資的回報可能是幾百倍,甚至更豐厚。從某種意義上説,風險投資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化的前提。

    風險投資的發祥地在美國,在許多人眼裏,風險投資家們似乎天生具有點石成金的本領。1976年,風險投資家向兩個年輕人創辦的“蘋果”公司投入30萬美元,到1980年,蘋果公司已經價值12億美元。楊致遠的雅虎工作室當初得到4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短短幾年市值就達到10億美元。去年12月6日,在雅虎入主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前夜,YAHOO的股票飆漲80%,收盤時每股348美元,楊致遠的身價一夜之間暴增6億多美元。事實上,微軟、英特爾、戴爾等如今成為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中間力量的高科技公司,都是創業基金所造就的“傑作”。因此,有人把矽谷比喻為一台爆米花機,扔進去一批冒險家,再注入一些風險資本,就能爆出一個又一個百萬、千萬,甚至億萬資産的企業。

    當然風險投資獲得回報並不像爆米花兒那樣簡單。風險投資又稱創業投資,通常是指對高新技術進行投資的一種金融行為。一般説風險投資不需要任何抵押或擔保。風險投資家一隻手把握著市場需求,另一隻手把握著高新技術發展的脈搏。他們一方面要從成千上萬的高技術項目中評估、篩選出最有市場潛力的項目,另一方面還要扮演企業顧問的角色,參與企業戰略決策的制定、組織框架的完善、市場分析與投資回報的估算。要幫助企業搭好一個能高效率運轉的班子。

    期坦福大學的一位留學生告訴記者,他的一位導師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立了一家公司,不到一年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成功出售給一家大公司,使他有了進行新的研究所必須的資金。另一位華人經理説,他和一位朋友提出了一種電子商務新概念,很快得到了1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使他們能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一個中國博士生的妻子在名不見經傳的電子灣(EBAY)就職,沒想到這家網上拍賣公司上市後,股票瘋漲,當年分配給她的股票期權現在高達700萬美元;他的先生雖然就職一流大公司,但積累的財富也不過40萬美元。在矽谷形成的“獨特創意——支撐經營——打名氣——被收購”的經營模式,吸引了全世界的最優秀的高科技人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M BA寧可退學,也要涌進矽谷。在這裡,技術可以很快變成錢,要知道蓋茨的個人財富已經高達890億美元,什麼也擋不住淘金的誘惑。 在矽谷辦公司除了可以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援,還可以獲得規範的法律、人才市場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加上美國傳統的創造和冒險精神,為矽谷成為並長期保持世界資訊技術中心的地位提供了綜合性的創新機制。

    矽谷的發展方向

    矽谷是高科技研發中心,但是矽谷的發展也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60年代的矽谷是半導體,70年代的矽谷是處理器,後來是軟體,當今是網際網路的天下。矽谷的産品結構也在向Internet轉變。從去年11月15日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O MDEX’99電腦展覽會,就可以看到這種變化,幾乎所有硬體廠商、軟體廠商都把自己的産品向Internet靠攏,電子商務、資訊家電、通訊産品等等無不以網際網路為平臺。電腦本身在展覽會上是最不顯眼的東西。10年前,資訊技術還僅在矽谷轟轟烈烈,今天,已經貫穿整個美國大陸,已經有人用“因特網經濟”來描述美國經濟。一向對美國“新經濟”持謹慎樂觀態度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説,“資訊技術的創新……已開始改變人的工作方式,並創造了新價值,這種情況通常是我們在短至5年前都無法預料的”。矽谷引導的資訊技術革命的規模和強度,創造的經濟奇跡,已經不容置疑,現今如日中天的網路股也許有泡沫經濟的成分,但是資訊時代取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容置疑。走馬觀花看矽谷,難免挂一漏萬,但留給記者的印像是深刻的。

    《中國品質萬里行》2000年第五期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