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留學異鄉,終回故里

    1999年5月的一個夏夜,美國哈佛金融學院的11名即將面臨畢業的學生聚集在校園學生公寓的一室,徹夜長談。身邊扔滿了喝空的啤酒瓶和散路的薯片,這群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熱切地討論著一個問題——畢業之後是回國還是留下。11個人中的每一位成員無一例外地獲得了在美國的一流公司任職的機會,然而,他們認識到,在過去的十年中,大洋彼岸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勿容置疑的巨大變化,中國人民現在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繁榮的經濟。而且像他們這樣的高級管理人才正是中國大陸最迫切的需求。29歲的張薇(音譯)是這次聚會中最早決定回國的,她的夢想是成為中國的著名脫口秀主持人。為了勸説她的同伴們和她一塊兒回國發展,她動情地説:“為了我們的明天,我們應該抓緊現在,著手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這樣懇切的話語打動了至少一個人的心。幾週之後,聚會成員中最年輕的,26歲的中國前國家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冠軍邵義波(音譯)草擬了一份投資企劃,傾其在美國的所有,回到上海,開始了他在中國的事業——網路拍賣中心eBay。在回國的途中,他曾在矽谷逗留了數日,成功地説服了一家美國公司給他提供了40萬美元的投資。又在幾星期之後,邵義波的同班同學譚海盈(音譯)在接受了紐約投資開發銀行的工作邀請函之後回上海探親,但她回國之後便再也沒有碰過那張返回美國的返程機票:邵義波勸她留下來作為新公司的執行總監一塊兒奮鬥。以後的一年之內,這個朋友圈裏的另外三個人:黃依敏(音譯)、陳瑞妮(音譯)以及亨伯特王也都加入了回大陸投資新興産業的行列。至於張薇,她在北京的一家貿易公司工作,仍然加班加點以實現自己的主持人夢想。她在北京電視臺主持每週一期的談話節目,以“架起中國通向世界的橋梁”為節目的口號,談話的內容涉及艾滋病、吸毒以及網戀等各式熱門話題。

    闊別了祖國十年的中國青年們回來了。曾經一度出現的中國大規模的人才外流的趨勢已經逆轉。受中國新的開放型經濟以及政府鼓勵的吸引,大批留美的華夏兒女回到中國,成為了學術界、政府機關、銀行界以及網路業新的推動力。而這次回歸本身固有的戲劇性的轉變在這群哈佛學子的身上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展現。

    在12個來自大陸的同學中(其中有一個未參加1999年5月的聚會),有6名回到了大陸,另外的一半則由於其他各種原因不情願地留在國外。選擇之所以艱難,是由於他們同時承受著責任感、事業心和愛國之情的考驗:那些留在美國的大陸留學生縱然擁有體面的工作,但終究身處異國他鄉,始終無法擺脫對毅然選擇回國的同窗的羨慕;而回到中國也意味著一段並不輕鬆的征途的開始,它將充滿了創業的艱辛以及對他們自己是否能將中國的明天塑造得更加美好的疑慮。

    根據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四年中,中國留學生的回國率以每年13%的速度遞增。人數以1990年的1593人增加到了1998年的7379人次。其中的原因何在?除了由於中國政府的態度明顯轉變之外,也因為在1998年,有5萬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成為了美國公民,從而擁有了自由出入美國國境的權利。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其愈發引人注目的開放性。

    1999年4月,中國總理朱鎔基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講話之機,著重強調了中國急需大量高級經濟管理人才的現狀,並誠懇地邀請留美的中國學生回到祖國。“我們都在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一位剛剛就任于麥肯錫公司的華人留學生説到,“我們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根基,但我們在美國也獲得了讓人難以割捨的認可。”他和做律師的妻子最後決定再在華盛頓工作幾年,等積累到足夠的經驗之後再回中國。“我想通過嘗試,證明自己能在一個純美國的環境裏生活得很好,但我必須承認,有時候當我走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會突然駐足思索我留在美國的意義究竟何在。”

    對於一些哈佛畢業生而言,動搖他們回國決心的因素主要是中國現在的市場經濟仍然不夠發達,特別是在金融領域,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在日本東京工作的一位華人證券專家指出:“中國的金融改革政策仍然是雷聲大、雨點小。”除此之外,中國還存在其他令人擔憂的地方。黃靜生(音譯)是一位現年43歲的風險評估人,他現在正在空氣清新的加利福尼亞州為一家美國公司處理有關中國的事務。由於擔心體弱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不能適應北京嚴重的污染,他遲遲未能下決心回國。在他看來:“我們可以以多種方式,通過各種渠道為國效力。和回到中國的留學生不同,我正在嘗試以另外的方式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除張薇之外,于1999年回到中國的哈佛畢業生都沒有選擇在律師事務所或合資企業裏工作,他們開辦了屬於自己的公司,這使得他們回國的意義更加重大。數百萬美元的外資流入中國大陸(邵和譚的網路公司已經籌集了超過25萬美元的投資和貸款),同時,一個新興的行業還被帶動起來。亨伯特王回到北京之後,自辦公司致力於使傳統企業的市場運作進入網路,提高效率。他説:“通過創辦自己的公司,我為中國創造了更高的價值,這是我在美國無法做到的。”

    留美學生的回歸帶給中國的影響除了以財富定義以外,還可以有另外的理解,那便是一種風貌。創建自己的B2B網路書店的陳瑞妮興奮地説:“我的工作團體營造了一種和中國舊有的傳統方式完全不同的工作氛圍。在這裡,每一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僱員可以通過證明自己的實力來趕超自己的僱主以實現更多的價值。”

    當然,回國的學子們必須得學會適應國內的“新”環境。在中國,成功的經營不僅意味著追求利潤,還意味著建立可靠的行業關係。於今年初結束了她在矽谷的一家軟體公司的工作回京投資無線電設備的黃依敏發現,自己必須重新認識面前的中國。她説:“我曾試著按照過去公司裏採用的經營方式來運作自己的公司,但很快意識到這裡不是美國,那樣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我的僱員不懂得如何操作股票投資,而我不懂得怎樣與地方當局打交道,所以我請了過去的朋友來做我的投資顧問。我們必須虛心研習國內的商業運轉機制,別無其他選擇。”

    

    《新聞週刊》2000年7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