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走向:中國成為經濟大國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中國進入了經濟高速增長期,在世界經濟中的存在也日顯重要。以這種勢頭髮展下去,可以預測中國早晚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當然,何時能實現固然取決於兩國今後經濟增長率之差,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匯率的變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要成為全球性的大國,除了國內的政治經濟改革之外,與國際社會的積極合作也必不可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保持了近10%的年均經濟增長率,但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尚不及1000美元,與接近3萬美元的美國、日本還相距甚遠。當然起點低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多年來人民幣的貶值也是一個因素。與1978年1美元對1. 68元人民幣的匯率相比,現在的1:8.28的匯率顯示了這期間人民幣貶值達80%。人民幣不僅在名義匯率上下跌,在調整內外通貨膨脹差距的實際匯率上也在貶值。

    高增長為何貨幣貶值

    對於人民幣的貶值傾向,有看法認為是由於政府為了提高出口競爭力而人為將匯率維持在低水準上的結果。但是政府雖然能控制名義匯率,實際匯率卻是由市場決定的。如果勉強降低匯率,通貨膨脹壓力就會增大。所以,名義匯率的降低未必帶來實際匯率的降低。

    實際上,在考慮匯率變動的中長期傾向時,主張根據內外通貨膨脹率的差異來貶值本國貨幣的購買力平價是一個標準。購買力平價的成立雖然意味著實際匯率保持一定,同時也作為一個使匯率背離購買力平價、使實際匯率發生變動的力量在發揮作用。此時,不能忽略以下兩個效果。

    一、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果:越是經濟增長快的國家,實際工資水準上升越快,反映其實際匯率的上升也越快。貿易産品部門(製造業)的生産力上升快的時候,該部門的工資水準上升也會相應加快。而由於在同一國,不論産業,存在著工資水準趨向一致的傾向,所以在生産力提高慢的非貿易産品産業,工資上升的水準也會大致相同。

    這樣會引起非貿易産品對貿易産品的相對價格上升。這種相對價格的變動,在固定匯率下,會引起非貿易産品(服務)價格、甚至全體物價水準的上升;在浮動匯率下,會引起匯率的上升。不管哪種情況下,都會引起實際匯率的上升。

    二、交易條件的變化。將貿易産品分為出口産品和進口産品來考慮的話,實際匯率依存于出口産品(國內生産的一部分)對進口産品(海外生産的一部分)的相對價格,即交易條件。在其他條件一定時,交易條件的改善意味著實際匯率的上升。

    人民幣升值的契機

    但是,與巴拉薩薩繆爾森的假設相反,中國雖然經濟高速增長,但名義匯率的下跌大於國內和美國通貨膨脹之差,因而實際匯率也大幅下降。

    據認為,這反映了這樣一種情況:因為農村地區有大量剩餘勞動力,貿易産品部門生産力的提高未必帶來實際工資水準的上升。

    此外,交易條件的變化也對實際匯率産生負面影響。作為改革開放的結果,中國經濟憑藉比較優勢在溶入世界經濟。這兒的比較優勢自然指的是豐富的勞動力。

    中國放棄了計劃經濟下的重工業化政策,開始致力於勞動密集型産品的生産,其結果是在國際市場勞動密集型産品的供給增多的同時,對資本密集型産品的需求也在增加(以彌補中國國內生産減少的部分的形式)。

    這種需求關係的變化,使勞動密集型産品對資本密集型産品的相對價格降低,進而使中國的交易條件惡化。人民幣長期來的貶值可以説是交易條件惡化的一個反映。

    這樣,可以理解為人民幣的貶值並不代表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強,相反正表示了中國的出口競爭力的欠缺。

    因此,作為今後人民幣在實際匯率基礎上升值的契機,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完全被工業部門所吸收。這樣一來,生産力的提高帶來整體實際工資水準的提高,進而帶動實際匯率的上升。

    二是隨著中國産業高度化,出口的擴大將現在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轉變為技術、資本密集型産業。只有技術、資本密集型産業的出口擴大,交易條件才能得到改善。

    現在,中國的GDP規模為1.08萬億美元,只有美國9.87萬億的10%。以近年來中國8%、美國3%的增長率來推算,中國的GDP要超過美國需46年。

    但是,如同70年代以後的日元,考慮到今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中國趕超美國的時期很可能會提前到來。以中國人口為美國的5倍來計算,那時中國的每人平均GDP只及美國的1/5,離發達國家的標準還相距較遠。

    全球性大國的課題

    當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的説法是以中國穩定的經濟發展為前提的。為此,中國需要的是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改革完善政治制度,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

    在改革20多年後的今天,新成長起來的民間企業的活力和國有企業的低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國有企業問題仍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為直接的課題。現在,中國政府也在摸索著對國有大企業進行改革。

    中國崛起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如果要給現在的中國定位,只能説是一個地區大國,還説不上是全球性大國。但過去20年來的高速經濟高速增長如果能夠持續下去,不久的將來,中國必能成為與日美歐比肩的世界經濟的支柱。

    與戰後日本經濟大國化的進程一樣,中國的崛起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具體而言,(1)中國的工業化引起了世界規模的産業調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摩擦是不是會嚴重化;(2)中國能否發揮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3)中國的資金需求能否成為世界利率上升的因素;(4)中國的工業化是否會影響到世界性的環境能源問題。這些問題將會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課題。

    對於中國的發展,世界各國不應該採取孤立中國的態度措施,而應該將其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表示熱烈歡迎。當然,中國自身也應遵守國際準則,進一步提高政治的透明度。最近中國加入WTO,應當看作是中國不懈努力的一個結果。中國是擁有世界1/5人口的大國,中國擺脫貧困、人民生活水準得到提高,也意味著全人類共同的進步和幸福。

    

    日本《東洋經濟》週刊2001/12/22


張燕生:人民幣不會加入貶值競爭
戴相龍否定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幣值將保持穩定
入世後將繼續積極穩妥推進人民幣完全可兌換
WTO在即 人民幣貶還是不貶?
人民幣兩年內不會貶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