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的中國

    如果你對中國的農業問題不是十分感興趣的話,那麼今年夏天中國發表的關於該國水資源供應狀況的晦澀的報告或許就顯得的相當枯燥無味了。但是在這裡,乾旱恰恰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每年為中國提供了超過半數的小麥産量和三分之一稻穀産量的華北平原地區的地下水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其前景堪憂。

    由北京地質環境監測院主持的專項研究表明,過度抽取地下水已經使華北平原的淺水層很大程度上陷於衰竭的境地,這又迫使鑽井取水人員向含水層的更深處要水。這絕對是一個壞消息,因為深含水層不能夠得到地表水源的補充,一旦對其進行抽水開發就很難再恢復原樣。處於中國華北平原中心地帶的河北省的狀況可以作為這一困境的代表。僅去年一年,河北省深含水層平均的平均水準面就下降了近10英尺。而河北省內的一些城市的地下水衰竭狀況則更令人擔憂,他們深含水層的水準面下降的水準甚至在全省平均水準的兩倍以上。

    北京地質環境監測院地下水監測小組負責人何卿誠(音譯)坦言,隨著華北平原地下深含水層的枯竭,這一地區正在一點一點地喪失其寶貴的水資源儲備。

    類似的擔心也同樣反映在新一期的世界銀行報告中。該報告稱,“未經確認的有關資料顯示,目前要在北京周邊地區打一口深井獲取新鮮的淡水就不得不深入地下一公里,這顯然極大地加大了水資源供應的成本。”措辭通常比較謹慎的世界銀行在這個研究報告中一反常態,以異乎尋常強硬的措辭預測説,“長此以往,中國下一代人將迎來一個災難性的結果”,除非水資源的使用和供給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平衡。

    乾涸的河流

    最近幾年來,華北平原上挖掘水井成風,這更進一步從反映了該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嚴重性。截至1996年末,中國華北平原上的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以及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共有各類水井360萬口,其中絕大部分被用於農田的灌溉。令人吃驚的是,由於井水乾涸,僅在隨後的1997年一年裏,就有99,900口水井因喪失使用價值而被宣佈報廢。之後,為彌補這個缺口,人們又新挖掘了221,900口水井。現在,地下水位仍在不斷下降,而打井者也追著水準面的降低將水井挖得更深,不顧一切追尋水資源的行為仍在中國繼續著。

    這樣下去的話,那就只有一個簡單的最終結果,即水資源的枯竭和佔中國半壁江山的華北地區將陷入長期的乾旱。中國對向東流經華北地區的海河、黃河以及淮河三條河流的水資源的過分需求已經使這些河流在旱季出現了完全斷流的現象,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的話,三條河流斷流的時間還可能有所擴大。中國山東是黃河入海前流經的八個省份之一,也是中國主要的産糧大省之一。然而,流經山東的黃河水流量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每年400億噸下降到了90年代期間的250億噸。

    隨著中國北方地下水位的下降,泉水枯竭了,溪流停止了流動,河流乾涸的露出了河床、湖泊也消失了。還是以河北為例,河北境內一度曾有1052個大小湖泊,而現在碩果僅存的只有83個。

    目前,每年華北地區的水資源“赤字”(指超過最大供應量的部分)可能將超過400億噸。這一“赤字”暫時還能夠通過開采地下水來彌補,但一旦蓄水層全面枯竭再無地下水可採的時候,這一地區的水供應狀況將進一步惡化,據估計水供應量將減少40%。如果這一現象將來不幸成為現實的話,海河流域的工業以及以北京、天津為代表的城市毫無疑問將得到用水的優先權,而需要大量灌溉用水的灌溉農業到2010年就可能在華北地區基本消失,人們將不得不選擇那些不需要額外灌溉,僅靠雨水就可正常生長的産量較小的農作物種植。

    從現在到2010年,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預計將新增人口1.26億人。有鋻於此,世界銀行在近期發表的報告中預測稱,在這一時間段內,中國的城市用水需求將從目前的500億噸躍升至800億噸,凈增長60%,;與此同時,工業用水需求將從目前的1270億噸增長到2060億噸,凈增長率高達62%。

    在農業用水價格高出工業用水價格70倍的情況下,中國北方的農民們在同城市人口爭奪日益稀缺有限的水資源時很難不敗下陣來。隨著地下水水位的持續下降,不斷上漲的泵水成本使得地下水水價也水漲船高,這樣一來,也沒有多少農民願意用價格高昂的地下水來灌溉莊稼。

    糧食産量大受影響

    水資源短缺只是眾多威脅中國糧食生産的環境和經濟因素中的一個而已。自1994年以來,中國一直為保持糧食生産的自給自足而作著不屈不撓的努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對糧食收購價實行了高於國際市場水準的糧食價格補貼制度,以保護價購買農民生産的糧食。這一措施無疑增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其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耕地由於過渡耕作而趨沙漠化,助長了肆虐的沙塵暴;華北平原地下含水層因過度採水而漸漸陷於衰竭。

    同城市生活水準相比,農村糧食價格還是不高。疲軟的價格、不斷降低的地下水位以及嚴重的乾旱將使中國的糧食産量從1998年最高峰時期的3.92億噸下降到2001年的3.35億噸。今年糧食的産量與預計消費量之間將産生4600萬噸的缺口,這也是中國解決糧食自給以來最大糧食虧空額。去年高達3,400萬噸的糧食産量缺口加上今年龐大的虧空額已經對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連續的糧食減産造成的供求差額以及中國在糧食進口問題上的遲疑已經導致其國內糧食儲備減少了大約8100萬噸。顯然,由於目前中國能利用的糧食儲備很大程度上已經空虛,如果2002年糧食産量再次出現大的下降,中國政府勢必將進口大量的糧食以防止糧食價格暴漲。

    如中國大豆市場近期所表現出來的動向一樣,在其國內糧食大幅減産的情況下,中國的糧食進口迅速攀升。自1994年中國政府對糧食收購實行保護價以來,産量居小麥、水稻和玉米之後的中國第四大農作物大豆失去了大量的種植資源,而這些資源則流向了其他幾類糧食作物的種植上。這一轉變造成的後果便是大豆産量的下降。自1994年以來大豆的收成已經下降了6個百分點,而與此同時大豆的需求卻翻了一番。中國幾乎是以急轉彎的速度從1993年的大豆凈出口國變成了2001年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目前,中國3,000萬噸的大豆消費量中有1,400萬噸完全依靠進口解決。

    如果中國在今年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出所料的話,屆時她必須兌現自己進口700萬噸小麥和500萬噸玉米的承諾。但是如果中國2002年的糧食産量再出現大的下降的話,她就不得不進口更多的糧食。

    隨著中國地下水水位的不斷下降,含水層的衰竭,中國必須認真考慮解決重建水資源供求平衡的問題。於是三個可能的解決之道就擺上了中國領導人的議事日程,即南水北調、大力倡導節水以及糧食進口。具體而言,工程浩大的南水北調代價不菲,必須要調動全中國的人力物力,耗費掉上百億美元的資金,遷移並重新安置上萬的沿途居民。不過,南水北調雖然費時費力,卻可能是一個較為長久的解決之道。同南水北調相比,加大對節水工業、節水家電以及節水灌溉技術和應用的投入雖然也能夠節省出大量的水資源,但要在全中國實現用水觀念的轉變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因此也不見得省時省力。糧食進口卻是短期內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目前生産一噸糧食就要消耗掉1000噸水的情況下,進口糧食顯然相當於間接進口水資源,而且也是目前最為有效的間接進口水資源的方法。

    其實,不管中國是否將集中精力實行節水政策或全力以赴地鋪開南水北調工程,中國都幾乎肯定要從國際市場進口一部分所需糧食。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即便中國只是從國際市場進口占自身供應量十分之一的糧食(約4000萬噸),它也將立刻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而這無疑將為其本國適於出口的糧食供應帶來巨大的壓力,並推動國際糧食價格的上漲。如果這真的發生的話,我們根本無需通過閱讀報紙獲知消息,只要在雜貨店看看自己的購物帳單就可以明瞭一切了。

    美國《Grist》雜誌2001年10月26日


水資源分割管理初步扭轉
上海地面仍在下沉
山西水資源急劇衰減
中國將開徵水資源費以實行計劃用水
2000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我國將在二O三O年前後出現用水高峰
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出臺
缺水危機威脅中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