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戶籍改革未能終止對民工的歧視現象  

    縫紉女工喬桂霞(音)抱怨説,她感覺自己像個二等公民——找工作屢次碰壁、被老闆欺騙、受不到別人的尊重。

    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把居民約束在出生地的戶籍制度。喬桂霞的身份證表明,這名20歲的青年女工應該居住在農村。這就使她在湖州的生活受到了種種限制。湖州市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迅速的浙江省,喬桂霞是四年前開始到這裡找工作的。

    “在我們和城市居民之間隔著一堵巨大的墻。人們知道你是從鄉下來的,是‘民工’,很窮。他們看不起你。”她説。

    中國的領導人表示他們將儘量放鬆戶籍制度,這樣既可以緩解社會壓力,又可以為中國農村數以億計的“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事實使中國對一個放開的市場有了更多的要求,也使戶籍制度的改革顯得愈發的迫切。人們可以預見,入世後價廉物美的進口農産品的大量流入將會造成數百萬的農民的失業。

    去年,中國國務院在20000個中小城市中取消了戶籍制度的限制,並期待這些地區能在今後幾年內吸收至少4000萬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但是像上海這樣級別更高、條件更好的城市,則會繼續保留對外來人口的限制,以保障城市居民的資源供給,控制犯罪率的提高。

    中國領導人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希望中國9億農村人口面向城市的重新配置,能夠加速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應該以一種積極、健康的方式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流向非農業産業是值得鼓勵的。”中國總理朱鎔基在人大會上發表演講説。

    但是民工們在抱怨歧視並沒有消失。改革過後的政策規定,農業居民若想申請城鎮戶口,必須擁有在城鎮裏工作兩年以上的經歷。但是現實是,大多數老闆在雇人的時候,會把好的工作機會留給那些本來就持有當地永久戶籍的人。

    “制度改革並沒有使我們這樣的民工得到很多的好處,申請城鎮戶口的門檻太高了。”喬桂霞説。

    喬桂霞的工作是用機器縫紉童裝,她每天要跟許多和她情況相倣的女工們一同在廠房裏忙碌12個小時。她每月的報酬是800元人民幣,比她在安徽老家裏掙的多出整整一倍。儘管湖州屬於實行戶籍制度改革的地區,但喬桂霞的工作年限還達不到可以申請本地戶口的標準。

    由於沒有當地戶口,喬海霞到醫院看病要比別人多付一些額外的費用。她抱怨説有時賣水果的小販都故意不找給她零錢,因為知道她不願去公安局尋求幫助。

    “沒有人會保護我。這是他們的領地。”她説。

    一些專家認為,唯有徹底取消戶籍制度才能化解類似的矛盾,尤其是目前農民收入停滯不前的時候。

    專家們提出警告,現在進行的改革只能加速農村地區的人才流失,也沒能觸及戶籍制度造成的另一個弊端——城市裏數以百萬的民工子女無法得到與城裏孩子同等的教育。

    上海大學學者張友德(音)説:“農民越來越覺得自己受到歧視。他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迅速降低。他們需要一種方式來改變這種狀況。否則,他們會構成對社會穩定的主要威脅。”

    但是,政府仍然擔心徹底取消戶籍制度會帶來過大的社會變動,造成犯罪率升高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馬汀范科勒

    美聯社 2002年3月31日


“入世”系列10:中國亟需放鬆勞動力流動限制——《遠東經濟評論》
城市裏的外地打工仔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