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九):又甜又酸的交易——中國加入WTO對其他新興市場的影響  

    在經過15年艱苦的談判後,中國在2001年13月加入WTO。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貿易官員把中國入世説成是消除他們與中國不斷增長的貿易逆差的辦法。但事實是,中國同意降低關稅、逐步取消進口限額、向外資開放新的經濟部門以及在其他方面遵守WTO規則並不會扭轉這種貿易的不平衡。至少在短其內,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很可能給其他亞洲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害。

    即便在加入WTO之前,中國外貿增長的速度就比世界貿易總體增長速度快許多倍。戰後還沒有哪個國家的貿易份額擴張得如此迅速。到2000年,中國已是世界第7大貿易國。中國的貿易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由投資環境的結果。到2001年末,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幾乎佔所有發展中國家FDI的1/3。外資企業佔了中國2000年出口總額的幾乎一半,合資企業進口的機械、設備和零部件佔了其進口額的一半。

    中國的貿易繁榮部分得益於美國出口市場重要程度的日益提高。於是,美中雙邊逆差在90年代呈爆炸性增長,2001年估計達到844億美元。中國的WTO承諾會改變這種狀態嗎?前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稱,中國的WTO承諾“將以我們在現代未曾見過的方式,使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對我們的工業品、農産品及服務開放”。

    然而美中雙邊貿易逆差將繼續增長,至少在短期和中期內是這樣的。原因很簡單。隨著中國成為越來越多全球性企業、尤其是亞洲企業首選的勞動密集型産品的製造地,中國開放市場的作用很可能被企業轉移效應所吞沒。鞋類和玩具曾經是從香港、南韓和台灣進口的,但現在已經改從中國進口,儘管這些工廠的主人沒有變。

    在電腦和電子産品方面正在出現類似的趨勢。中國崛起成為美國的電腦供應國反映了亞洲資訊技術(IT)硬體生産商轉移到中國的事實。1999年,戰全球個人電腦産量1/4左右的台灣公司,其2/5以上的産品是在中國生産的。由於比例如此之大的台灣IT硬體産量轉向中國,到2000年,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IT硬體生産國。台灣企業佔中國IT硬體産量的7/10。

    企業轉移現象的結果是,隨著美國與台灣以及亞洲國家的貿易逆差的下降,美中全球貿易逆差的比例出現上升。歐盟和日本正在出現類似的情況,它們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都在不斷增長。從全球來看,這意味著其他新興市場正在承擔中國崛起成為主要貿易大國的代價,其中不僅包括東南亞國家,還包括南亞和墨西哥。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3-4月號(作者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


“入世”系列(八)中國加強原材料減産指導
“入世”系列(七)人民幣的走向
“入世”系列(六)中國交通航向國際軌道
“入世”系列(四)入世推動農業改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