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誰招惹了湘西的風騷

    湘西這個藏在大山裏的蠻荒之地,名聲卻是大得了不得:因為古代大文人陶淵明的“桃花源”;因為現代大文豪沈從文的“鳳凰城”;因為大畫家吳冠中的“張家界”;因為大演員劉曉慶的“米豆腐”;更因為考古專家的“裏耶鎮”、“南長城”。他們依著這片山水描繪的美麗、他們依著這塊鄉土講述的情愫、他們依著這些古城發現的奇跡成為湘西魅力巨大的幌子,招惹得滿世界的人趨之若騖。3萬枚秦簡如何倖免“焚書坑儒”

    酉水河畔裏耶鎮下游50里,有一條名叫碗米坡的峽谷。世紀初,國家總投資20億元建米坡電站。這是湘西解放以來最大的項目,也是國家西部開發重點項目之一,龍山縣裏耶鎮的“十里防洪長堤”是這一工程的配套項目。早在動工之前,考古專家就探明裏耶鎮轄區內有大量文物。為此,20名專家和考古人員進駐裏耶鎮,進行搶救性發掘。2002年6月,在裏耶防洪大堤發掘出2200多年前的秦王朝簡牘3萬餘枚,包括木簡、木牘、竹簡等。這些秦簡表明:裏耶鎮地下掩埋著一座戰國時修築、歷經秦漢兩朝的古城!

    裏耶古城和裏耶秦簡的驚現於世,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其意義和價值可以與西安兵馬俑相媲美。

    裏耶古鎮,屬湖南省龍山縣管轄,地處湘渝邊區龍山、保靖、秀山三縣15個鄉鎮的交界點上,是酉水河上的重要碼頭,也是湖南通往川、黔、渝的咽喉之地,與王村、浦市、茶洞並列為湘西四大名鎮。四週群山環繞,海拔在千米以上。為西南山地中典型的山間盆地。

    僅有一條縣級公路將裏耶與外界相連,但在古代,裏耶是商賈活躍之地,人員流動,貿易頻繁,因此,裏耶又是一座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史書記載春秋時龍山屬巫中郡,屬楚國勢力範圍。西元前288年(秦昭王27年),秦令司馬錯出蜀攻楚,龍山屬秦。次年楚收復巫中,龍山又屬楚。西元前285年(秦昭王30年),秦郡守張若伐楚,佔巫中郡及江南,龍山又屬秦。秦統一中國後,推行郡縣制,龍山屬黔中郡。在頻繁的政權更疊、濃烈的戰爭硝煙和歲月的無情流逝中,裏耶古城的輝煌漸漸地暗淡了,最終被塵封在歷史的深處。

    裏耶古城殘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古城呈方形,週邊環繞著城壕和鍋底狀的夯土城墻。古城內規劃嚴謹,有生活區、作坊區、水井和整齊的街道。護城河和城墻把富人居住區和貧民居住區截然分開。陶制的下水管道、建房用的木樁穿墻而過,排列有序。在古城北部和西部,城墻保存相當完整。考古人員根據現場的遺址判斷,城壕和城墻在歷史上都曾重新修築過,古城是戰國時期修築的軍事城堡,延續至秦漢。

    在距古城2000多米的麥茶村,考古人員還發現30多座古墓。在裏耶不足5華里的範圍內,分佈有戰國、西漢、東漢三座城址和三處古城址時代相對應的數以千計的古墓葬群,目前尚未開掘。它們與古城遙相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城市系統。

    考古人員在裏耶發現許多古井,在對一號古井進行第5次清淤時,發現了一些木質塊狀物。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剔去泥土,用毛刷清洗乾淨後,一枚枚書有墨跡的簡牘顯現出來。清淤至17層時,共發現簡牘近3萬枚。這些簡牘絕大多數為木質,也有少數竹質的,形狀多樣,長寬規格各異。有異形書簡,也有少量不規則簡,還有一種薄如刨木花而墨跡仍然鮮明的簡牘。寫在簡牘上的文字,有古篆書、古隸書、隸中帶楷書等,墨跡清晰。近3萬枚簡牘,文字達30萬字,大部分記載著秦王贏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的歷史過程,其紀年從26年至37年,一年不少,詳細到月至日,是一套百科全書般的日誌式實錄。

    在距一號井10米處的三號井中,考古專家也探明大量文物,先後出土了數十件青銅器、鐵器、玉器和秦朝小錢,同時還發現了罕見的箭簇和銅矛。沉埋地下數千年的青銅劍,劍刃仍十分鋒利。一雙46碼的棕麻紡織的草鞋,仍非常結實。古井還出土了官司印、私印、封泥以及一把可稱為中國考古史上最古老的油漆刷子。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浩劫,湘西裏耶的3萬枚秦簡怎樣逃脫這場劫難存留至今日?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北京大學歷史教授、歷史學家吳榮曾説,秦始皇當年“焚書”的對像是諸子百家的作品和經典文獻資料,而裏耶秦簡是官府文書,不在“焚書”之列,因而在那場文化浩劫中倖免于難。

    裏耶秦簡當時並未採取任何特殊的防腐技術,之所以保存兩千年不腐爛,主要是因為“一號井”井壁用厚約15釐米的木板以榫卯結構嵌砌而成,隔離空氣效果好。古井裏有許多淤泥,將這些簡牘包裹起來,形成一種還原環境,而不是氧化環境,不會發生化學變化。被清洗的秦簡已經得到科學的保護,不再發生霉變、腐敗等,其物理現狀經久不變。芙蓉鎮被一部電影和一味小吃熱鬧起來的旅遊業早上6點35分,芙蓉鎮碼頭街上的舖子都還沒下板,靜悄悄的,只有背背簍的小販和黃狗有時候穿過石板街。王村觀景樓酒家老闆娘汪大姐坐在門口。汪大姐和扮演芙蓉姐子的劉曉慶年歲相倣,但看上去她卻老多了。她開的店子很有名氣,因為當年拍用的米豆腐是她家做的。五年前她的舖子還不叫現在這個響亮的名字,鋪面也小很多,屋子裏一側還擺著一張中式鏤花木雕大床,很氣派的樣子。老闆娘除了米豆腐做得好吃,還做得一手好菜,甜米酒和炒田螺都是芙蓉鎮上最有名的吃食,幾乎家家都有的賣。而且那個時候,芙蓉鎮還叫王村。6點50分,汪大姐和她的丈夫開始下門板,夫唱婦隨,秩序井然。從屋裏往外抬賣米豆腐的小桌、火爐、燒水鍋、骨頭湯鍋、調料碗。她從一個背竹簍賣泡菜的老婆婆那裏花五毛錢買了一大碗蘿蔔泡菜,到灶間用油鹽爆香,又把整塊的米豆腐用線切成小方塊,用水泡起,所有佐料裝在碗裏擺到門口小桌上一個紗罩子下面罩好,就等客人來了。

    做米豆腐的米跟煮飯的不一樣,煮飯好吃但做米豆腐不一定好吃。他們每天早上把米拎到鎮上用電磨打碎成米漿,回來再在米漿裏點一點石灰水,倒進燒開的熱水鍋裏烙,一邊不停地用鐵鏟翻炒,5、6分鐘就烙好了,鏟子大,米漿很稠,翻起來是個費力氣的活。然後用不同的臉盆做成兩種形狀,兩個小時後就可以吃了。鎮上買米豆腐的店舖有十幾家,成了鎮上主要的旅遊經濟來源。遊客大老遠來到芙蓉鎮,除了看看電影中的石板街老房子,去猛洞河漂流,也就是償償米豆腐。當然,在電影拍攝之前是沒有這些米豆腐店的,那時的王村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很普通的村子,村裏的老人家都會做米豆腐,但都是做來自家吃的。汪大姐就是跟她媽媽學會做米豆腐的。1986年拍芙蓉鎮的時候她還沒開店,是在自家做好了米豆腐拿到113號拍攝現場去拍戲用。1988年鎮上開始有了慕名而來的遊客,她開了這家小店,只賣米豆腐一類小吃,後來因為電影小鎮出了名,生意越來越好,前幾年一塊錢一碗米豆腐一天能賣100多碗。小鎮被一部電影和一味小吃熱鬧起了旅遊業。汪大姐自己弄了一碗涼拌的來吃。她説當地人喜歡吃涼拌的。汪大姐在餐館後面增加了客房,可以住30幾個人,有幾個房間還有空調,住宿反倒成了汪大姐店子的主要收入。鎮上有的酒家開得很大了,還向銀行借了幾十萬來擴建,但汪大姐一分錢也不肯借,她很傳統的不喜歡借錢的感覺。她們家原來後院有座木樓,是臨水的,所以才叫觀景樓,現在為了改善居住條件居然拆掉了重蓋成水泥房子,店面門口保留了一大排木頭門板。遊客告訴她其實還是吊腳樓更有特色,要是鎮上的吊腳樓都拆了,恐怕就不會再有人來玩了。她也察覺到了這點,説有錢了再把吊腳樓蓋起來。

    9點多鐘,客人吵吵嚷嚷地開始到府。

    遊船使沅水江面很壯觀

    如果沒有水,就不會有鳳凰古城的美麗。如果沒有古城美麗的吊腳樓和那裏發生的故事,水上也沒有什麼風景好看好想。晚上古城很多的遊船點著蠟燭在水上游蕩,沿岸的吊腳樓也都亮著燈,光亮都閃閃爍爍地架在水面上。一條船上兩個苗家小妹站在船頭唱苗歌,穿著滾花邊的藍布衣裳,頭上還扎著絹花。聽不懂,可聲音從水上飄過來特別動聽,特別嬌,特別美,是那種聽了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歌聲,仿佛從兩千年前就一直這樣唱來著,屈原聽過的,沈從文聽過的,黃永玉也聽過的大概都是這樣的山歌,才有那些幽美的文字圖畫。

    現在鳳凰的船都是給遊人助興的,過去可不一樣,那時沒有公路,都是運貨的大船,滿江滿河的都是靠水吃飯的人。差不多有一半人在地上,一半人在水上討生活。水手,船工,船老大,世輩走船。劉華輝就是從爺爺輩起做船運的。今年67歲的他已經撐船40年了,早先一家人住在山上,船就吊在水邊,運柴火、肥料,到北門鎮上趕小場,那時船也小,距離也近,一船隻能運5,6百斤黃豆。風浪見得多了,便不安於小船小舶的小本營生,之後有8年的時間,他是在常德駕60噸的大船。頭兩年先是在船頭看水,然後成為舵手。當然船不再是他自家的,受雇於人,每個月支工資,竟也有45塊一個月,收入也不低呢。那時這樣的大船公司裏有四條,拉的都是生活物資,鹽、布料、肥皂、竹子、木材等等,從常德運到瀘西488里水路,來回要40天。

    船上是嚴肅單調的,一條船規定15人,上水只能裝20噸貨,下水要裝滿60噸。一旦上了船就不準吃煙吃酒,因為從瀘西到常德的水路有四大名灘,曾經有船遇險,要格外用心。船到了碼頭要卸貨,有時一個星期有時三五天就算得休息了。

    清晨,河面上充滿了薄霧,把一切不相干的印記都罩了起來。劉華輝老人回憶起過去的日子臉上泛著一層光:因為那時繁忙的江面,每一條船頭船尾全站得有人,穿青布藍布短汗衫,口裏噙了長長的旱煙桿,一條河都由他管事,他的權力在船上,比一個中國的皇帝在地面上的權力還統一集中。幾十年的經驗,水漲水落河道的變遷,多少灘、多少潭、多少碼頭、多少石頭。現在劉華輝一家回到了鳳凰縣的吊腳樓邊經營起小小的,供遊人助興的小木船,從大船的嚴格中退下來,又回到了小船的悠閒。現在鳳凰的遊船基本上都是屬於黃龍洞有限公司的,每位遊客規定收費30元,而且規定60歲以上的人不許撐船了。劉華輝讓21歲的小兒子去公司撐船打工掙工資,自己另外花錢找木匠造了一條木船晚上偷偷地撐出來掙幾個錢,船錢可以商量,幾塊錢也可以的,幫補家用。鳳凰像這樣的私人小船差不多有80條,再加上黃龍洞公司的70條船,河面上真的是很壯觀。劉華輝那個年代行船是要考執照的,他自己是35歲才拿到的執照,但據説現在鳳凰撐船的人有的根本沒學過,也不考試,從當地或農村招來就撐,經常有翻船客人掉下水的。對這點他很不以為然,好像那個水載的光輝時代到他這輩已經徹底結束了。再不會有歸鄉的文人搭乘下水的貨船回家看望年邁的母親,幾十天與水手同吃同住,一路從船棚裏寫出美麗的家信集結成書。現在遊客用飛機,最不濟也用火車,乘船隻為了一時的興起與風雅,與路途無關。文人讓古老保守的鳳凰走向世界陳利在鳳凰是個名人,因為他2001年在東門城樓開了個南長城個人影展。那座城樓原本用作居委會,他把它重新整修了一下,重刷了桐油,整舊如舊,每個月交200塊租金,把自己153幅攝影作品擺了進去,當時他做的南長城沙盤現在還保留了下來。對於一個出生在鳳凰的孩子,這是他早就想做的事了。最開始學攝影的時候,陳利還只有16歲,自己用200多塊錢買了一隻海鷗C-35像機,拍的是黑白片,而且專門拍鳳凰古城。小時候鳳凰全是木結構的房子,而且保護得很好。也是那個時候,陳利才知道湘西有個沈從文,寫過那麼多關於鳳凰的美文。後來攝影成為他以後一直堅持的用來描繪家鄉的手段。年年拍,總拍不完。他的願望是讓古城裏的吊腳樓説話,讓城墻説話,讓片子活起來,讓人看了片子能看出故事。鳳凰自古是出文人的,年少的沈從文雖總也在逃學玩耍,但也總不是傻裏傻氣的混玩,連遊戲都有些章法呢。在江邊爬樹打水漂,知道回去要罰站還要逃,真真是個童年的幸福時光。後來寫出那麼多關於鳳凰關於沅江的故事,連江上的水手和吊腳樓裏的妓女都讓人覺得那麼可愛,把沒去過的人魂都勾了去。還有那黃永玉,離開鳳凰居然跑到義大利寫了個翡冷翠到塞納河的書,而且明明畫了一輩子的畫,老了老了又躲進北京郊區的大宅子裏大寫起小説來,還在鳳凰買下個最顯眼的吊腳樓當畫室,平時就空在那讓遊人瞻仰。其實到鳳凰古城的石板街隨便走走,也能聞得出一股與文化有關的氣味,在陳雜的蠟染銀飾舖子中間間雜著一些小的書鋪,小的圖畫較室,裏面的老闆看上去一派有學養的神態,仿佛古城裏時的沉澱也同時沉在他們的心裏。

     南方網


[旅途]岳陽樓上對君山  
[旅途]美麗無罪,暗戀有理
風雨洗車河
[韻味]初冬去張家界
[旅途]湘西風情看通透
[韻味]夢中鳳凰全攻略
[旅途]古色古香鳳凰印象
湘西的孩子(多圖)
張家界武陵源袁家界(圖文)
組圖:張家界風光欣賞
湖南風光:鳳凰古城(組圖)
小城最美湖南鳳凰(圖文)
[小城]走玩湘西好地方
[專稿]冬日邊城—鳳凰
組圖:湖南通道侗鄉瀑布
萬隻白鷺齊飛 湖南洞庭美景再現(多圖)
風味獨特鳳凰小吃
鳳凰古城旅遊攻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