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水鄉—瀛洲(圖文)  

    


種植果樹曾是村民世代謀生的手段,故“小洲村”也有水果之鄉的美譽。

    瀛洲,也稱小洲村,位於廣州的南端,海珠區的新滘鎮,距離石榴崗約15公里,與廣州著名的度假勝地——瀛洲生態公園僅一墻之隔。

    小洲村始建於元末明初,是目前為止廣州城區內發現的最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小洲”,已被列為廣州市首批14個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

    在一個放晴的日子,我們乘車來到了小洲村。一條條青石板小路沒有沾染雨後的泥濘,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清新。在貫村而過的狹窄迂迴河道上,是精緻小巧的石橋,兩邊是低垂的番石榴樹,已經可以看到一串串小窩頭似的紅石榴。我們顯然有些大驚小怪的興奮,而村民們早已習慣了春華秋實的生命繁衍,就是果子熟透掉在地上,也不會問津。

    據小洲村村委莫書記介紹,小洲村由海水衝擊形成,故村內水道縱橫,並隨潮起潮落而枯盈。這裡,比起江南的周莊、湘西的鳳凰,少了些一夜成名後的喧鬧和浮躁,雖談不上什麼氣勢,但多了四平八穩,不聲不響地在燈紅酒綠的廣州城外保持著緘默。不管是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高,還是憑“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灑脫,小洲村平靜地保持自己的風格,清晰地展現著歲月傷逝留在它身上的痕跡。

    特別的石橋 奇異的果樹

    小洲村大大小小有50多座石板橋,有一頗特別的小石橋不得不看;這水果之鄉總共有5萬多棵果樹,而一棵果樹不得不説。在河道的第一個彎,橫跨了一座頗特別的小石橋——翰墨橋。它不像其他石橋那樣簡簡單單的一個半圓拱,是全村惟一一座有矮矮石護欄的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轉過古橋,走過一段迂迴小路,我們邂逅了“一”棵奇樹——龍眼與榕樹的共生樹。很多村民都不知道它該算是一棵樹還是兩棵樹。據説百年前,一隻飛鳥叼來榕樹的種子、枝條在龍眼樹榦上的一個樹洞安窩。後來鳥兒飛走,留下了種子和枝條。經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榕樹種子開始發芽抽枝,長出鬚根直搗地面和龍眼樹的軀幹。小榕樹不斷吸取養分,茁壯成長。漸漸地,就有了現在的共生現象。更有趣的是,村民們還把這棵相生相依的奇樹稱作“姻緣樹”,以前村上居民嫁娶,花轎樂隊要熱熱鬧鬧地繞樹一圈,再走過翰墨橋,才算大吉大利,百年好合。

    古宅裏的“蠔殼屋”

    


用蠔殼堆積砌墻而成的“蠔殼屋”冬暖夏涼,現今僅剩兩間了。

    古道古橋古鄉,自然藏著古宅。祖輩的村民們因地取材,從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蠔殼,建造房子。這就是遺留至今的古建築蠔殼屋。

    蠔殼屋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産。曾經多達百餘間,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毀,僅剩下2間,主要因為屋主舉家外遷等原因才得以保留。

    所謂“蠔殼屋”,就是用蠔殼堆積砌墻而成。每堵墻都挑選大蠔殼兩兩並排,堆積成列組建成,後再用泥沙封住,使墻的厚度達80公分。用這種方式構建的大屋,冬暖夏涼,而且不積雨水,不怕蟲蛀,很適合嶺南的氣候。在小洲村一位簡姓老村民的帶領下,我們很順利地找到了一間已經有將近200年曆史的蠔殼屋,這座曆盡風霜洗禮的高大建築,外層的泥沙已經剝落、風化,巨大的蠔殼全部凸現,整堵建築外墻呈現出非常獨特的紋理效果,令我們在場的每一位感到徹底的震撼。

    現代文明的古老民風

    


當龍舟閒置的時候,把它埋在水底泥中,準備上“戰場”的時候,再拿出來重新檢查、上漆。

    雖然人口的流動已導致古老民風的淡化,但在端午節,依然可聽見龍舟上擂鼓之聲……

    小洲村還有一流傳久遠的刺繡技藝,如今順應時代經濟,為工廠繡制服釘珠花的家庭隨處可見。莫書記還透露,其實村裏許多男人比女人繡得還快還好。

    雖説現代文明的衝擊使許多傳統淡化,但端午節的賽龍舟是少不了的。小洲村製作的龍舟有著過百年的歷史,選料上乘,保存方式特別,因而遠近馳名。小洲村的龍舟選用産自越南、新加坡的黑色的昆典木,這種木料輕盈結實,很適合龍舟比賽。但要經久耐用,就必須得有恰當的保存方式。聰明的小洲村村民,百年前就發現用水浸木的方式,可以使木歷久而彌新。這種方法沿用至今,當龍舟閒置的時候,把它埋在水底泥中,準備上“戰場”的時候,再拿出來重新檢查、上漆。小洲村有支叫作“瀛洲飛龍”的船隊,比賽舟上插紅、黃兩色為底、繡有“瀛洲飛龍”字號的七星旗。據説,黃色是代表當年大清皇帝嘉勉的賜旗。出於自豪,黃色的旗幟是永不更改的。

    手記

    從小洲村回來已經很多天了,卻一直不願意動筆寫點什麼。也許是等待嶺南水鄉老鎮的韻味如沉年桂花酒,在心底愈沉愈醇;也許是老鎮風貌與現代力量的交錯造成的視覺對抗,始終難以平衡協調。

    閉上眼睛,呈現的本是一幅小橋流水、青石青磚的淡雅畫卷,卻偏有許多紅磚白墻的符號強行跳入。不協調中似乎藏著某種必然:我們既不能強求村民像活化石般堅守著古老閉塞的幽靜生活,供參觀研究;也不忍眼睜睜地看著優秀的古文明古文化慢慢退場,總得留下些什麼給後人。

    面對小洲村以及類似的文化古鎮的保護問題,有人會認為,不能讓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就這樣被破壞;也有人會認為,關鍵在於文化本身,如果是一種失去生命力、凝聚力的文化,那麼對它的保護無異於對失去環境適應力的珍稀動物的人為保護,我們根本無法幫它生育,幫它適應環境,所以是徒勞。

    後一種説法雖然殘酷,但也發人深省,只從物質經濟的角度,我們真的可以保護作為部分意識形態而存在的一種文化或是一種人文環境嗎?

    南方網


廣州另類長假生活寫真:通宵豪飲讓自己“飛”
動物園上演驚心一幕 雌虎出籠咬死大黑馬(圖)
花都芙蓉峽漂流落差達百米 “五一”開始開放
規劃新“京廣線” 廣州到北京只需10小時
廣州將率先實行酒店長途電話服務免收附加費
廣州將重塑“十里洋場”
廣州將建導遊信譽檔案
南海神廟將再現昔日風情
去廣州 遊沙面(圖文)
廣州鎖定中國旅遊最佳
玩轉南粵也瘋狂
廣州長隆夜生活:看動物 去探險 賞馬戲 吃美食
廣州在吃中長大
廣州魯迅紀念園建成開放
“越秀一日遊”線路開通
廣州旅遊業迎接省外旅行機構
“廣州一日遊”帶旺“廣州之旅”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