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栽也是修繕 故宮最早一次大修始於1956年  

    故宮裏有永遠做不完的工作。專門負責零星修繕的工作人員只要發現哪怕一點點問題,如門窗的個別開關或插銷有些不合適,就立刻上報,馬上找人來修理。

    ■徹底翻修西北角樓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規模最大、工種最全、難度最高、影響也最大的紫禁城西北角樓復原修繕工程,于1956年3月15日順利開工。

    西北角樓的前一次修理,是在1936年,時隔20年後,由於長期漏雨,木架構糟朽,整體殘壞極為嚴重,包括長9米,斷面700釐米承受荷載的井口大扒梁在內的大部分構件,要重新更換,必須全部挑頂落架,依原樣做好以新代舊的構件後,再按傳統工藝要求,逐件安裝復原、做油飾彩畫和寶頂鎏金。當時把拆下的構件,經編號登記,照原制在指定地點成組碼放。

    角樓的主梁、鬥拱等全是楠木的,而這麼多、這樣大的楠木原材已經無處可以找到,就是如此規格的其他品種,在本市也找不出來,經故宮博物院向上級請示,得到國家批准,派專人去東北和南方原木産地,直接精選最優質的木材,運回備料。

    特大紅、白松原木,需要直接到東北産地選株現伐,成批運至西河沿儲存備料,在修繕工程中“壓茬”使用,即須風乾一至兩年才能開料使用,用一批再頂上一批,保證不開濕料。開方、開板供作裝修使用的,還要再經烘烤或繼續風乾一段時間,再拿去應用。

    ■人工砍磨大青磚

    至於磚、石、漢白玉,1987年以來用量大增,為尋找特定標準下可用的大城磚、方磚,古建部、工程隊派專人跑遍大江南北十幾個老新窯廠,考察其生産狀況和品質水準,將樣品帶回,匯集一地,多家、多方比較,經分析論證,認為可取的,先進少數試用,至少經風雨和人流踩踏考驗一年以上,確屬可用或尚可使用的,才成批定制。使用的方磚是在蘇州老字號禦窯定制的。從北方數廠家選定砌城墻、墁地面用的城磚、條磚,是在急需情況下,擇優購進的。據初步統計,近三四年中,已購入和按單士元老先生要求,放棄機械加工做法,完全以人力用傳統工具做“五扒皮”砍磨加工的大青磚數量達20萬塊以上,雖已大量應用,但所有磚的質地,同原來臨清磚比較,還有不及之處,使用效果,有待經過相當考驗後産生可靠的結論。

    ■“托梁換柱”用上4個千斤頂

    1992年翻修堆秀山上禦景亭,原定方案是將上架大木全部落架,把下架糟朽柱子拆除,這樣會使上架大木在拆卸中出現榫卯損傷,而且受場地限制,不宜在地面打牮撥正。為不傷筋動骨,又將建築修復到完整如初,修繕處提出,只拆卸瓦件,對大木構件一件不動,用8個50噸的倒鏈,整個把它起吊起來,再進行撥正和更換殘壞部件。

    景福宮東山檐柱糟朽,因此柱處在兩房天溝交叉部位,上邊有斜山墻,原計劃將東部一間半房屋拆開,以便進行“托梁換柱”。修繕處根據已有的成功經驗,堅持不拆房,起用傳統式工具——2個150噸和2個80噸的千斤頂,把柱上層構件托起,然後把糟朽柱子抽出。

    ■修整彩畫得十幾道工序

    乾隆花園現存的部分蘇式彩畫是乾隆年間始建時所繪的。這些彩畫構圖活潑、典雅,製作精緻纖巧。它不但匯集了我國彩畫的精華,還融入一些外來文化的成份,堪稱是彩畫中的珍品。由於自然老化等原因,這部分彩畫大多殘損嚴重,有的地仗空臌(地仗是用桐油、豬血、麵粉、磚粉等材料調製的油灰,敷于木構表面而結成保護層),局部翹起,有的整幅張起欲墜。這部分珍跡是不宜重繪的,只能採用修整的方法加以保護。做彩畫時,過程很複雜,有十幾道工序。已經剝離和嚴重空臌部分的地仗,用鏟刀將其輕輕撬起,然後清除掉背面所積的灰塵和雜物,隨即用清水浸軟地仗,待其可以隨形復位時,在地仗的背面及復位部分木構表面涂刷粘接材料,順勢把地仗粘附在原位。個別部位的地仗因剝離多年,變形至深,無法復位時,則採用釘綴金屬帶的方法加以保護。

    ■“紫禁十八槐”有一棵是移栽的

    乾隆皇帝在1749年的詩裏説:“摛藻堂邊一株柏,……厥壽少當四百年。”又過了200多年的今天,乾隆所説的古柏仍然活著。但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植物不可能永遠存活。實際上故宮園林今天的面貌也是幾百年來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根據禦花園樹木佈局判斷,天一門前的油松顯然就是後來補栽的。因此在保護現狀的同時,也需要遵照既定原則,經過認真的考察和設計,因地制宜地進行修整、補栽、補救(“補景”),依據歷史資料恢復曾有過有景觀,以至在“寧缺勿濫”、不破壞原有佈局的前提下新栽若干嚴格挑選的品種。這是為了使我國這塊園林藝術的瑰寶能夠保持其青春與生命。如,斷虹橋北的十八棵古槐,多為明代所植,早已是紫禁城內的名勝,後來少了一棵,1956年將一棵胸徑一尺的老槐移栽至此,使其名實相符,恢復了舊貌。為了長久保存“紫禁十八槐”這一景,在原有古槐之間穿插錯落地栽植了一批槐樹,數目也在十八棵左右,一旦老樹壽終,它們便可“接班”,成為新的“十八槐”。

    ■皇極門油松下的土來自八寶山

    1962年為皇極門內油松換土,當時仍使用故宮院內地面土,經過篩漏去磚,仍然是含石灰質的鹼性土壤,換土深度僅僅達到20-50釐米,施加了肥料,未見效果,後來枝葉開始變黃變枯,其中一棵油松已經奄奄一息。1964年底經研究並徵求專家意見,認為主要原因仍在地下,決定使用新土和新的方法,重新換土。1965年從北京郊區八寶山運偏酸性沙質壤土,擴大換土範圍,根系以下換土深度1-2米。從樹冠投影範圍開始挖,到距離樹榦1.5米為止。換土時特別注意保護樹根,把暴露出來的根系包好翻到上面,用濕蒲包蓋好,再往下挖掘換土。

    ■摘自《紫禁城建築研究與保護》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出版

    《北京青年報》 2002年3月22日


故宮搶修不妨礙參觀
故宮即將進行世紀美容 維修重點已經確定
故宮將進行近百年來首次大修
故宮擬建三萬平米地下展廳 百萬文物將重見天日
故宮明年旺季票價上浮30%
網上故宮 閒庭信步 
網上“遊”故宮
遠古的莊嚴
故宮遊
北京風景——故宮
故宮慶賀580歲生日 專家呼籲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