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網上故宮 閒庭信步

閆昕霞

    踏上一層層臺階,穿過一座座宮殿,環望氣勢恢宏的樓宇廳堂,精美絕倫的雕梁畫棟由遠而近,凝重厚實的紅墻于滿眼中鋪陳開來!緩緩地拂過每一道宮墻,那久已褪色的龍椅依舊耀武揚威地橫在大殿的中央,椅背上名貴的寶石也無遺餘力地散發著封建帝王的余威。隨著滑鼠的輕點和移動,工藝館中的曠世之作、書畫館中的名家典藏均盡收眼底。不費吹灰之力,你已置身於紫禁城中——這便是“數字故宮”!

    

數字故宮

    2001年7月17日,故宮博物院國際網際網路站(www.dpm.org.cn)宣佈正式開通。這意味著中國故宮博物院向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博物館邁進了堅實的一步,同時,也讓人們在“數字故宮”的漫遊中跨越時空,獲得比親臨現場還要豐富得多的資訊及各種神奇感受!

    “數字故宮”?“網上故宮”?它的特色在哪?

    故宮博物院網站的網頁共分四個層次:第一、二層依次為目錄層、內容層,和一般的網站沒什麼區別;第三層為磁條解釋層,即一些專有名詞和事件均有專門的數據庫來解釋、回答;第四層為論文解釋層,主要為讀者、專家互動的權威釋疑層。

    網站在網頁設計上實施完全互動,故宮所有專家的郵箱在網上全部公開;在內容上追求更大的縱深度,真正體現和發揮“文化教科書”的作用,而不同於商業網站的“快餐文化”;在語言形式上則暫時採用中文、英文和日語三種語言版本。

    目前,故宮網站現有網頁已收錄各類圖片4000余張;實現了文物影像的細節瀏覽和虛擬廳的360度旋轉展示(配有專門影音、圖像軟體支援);刊載説明性文字48萬字、學術論文563萬字,實現了故宮出版物的全文瀏覽。“數字故宮”網站將滿足“一般讀者”、“文博愛好者”和“專家學者”三類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故宮數字網站開通了,改變了故宮近百萬件藏品只有不到1%能與觀眾見面的舊有格局,打破了因襲沉重的歷史包袱和受古建環境所造成的局限,將源源不斷地把故宮中珍藏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寶陸續介紹給世人。

    故宮國際網際網路站,只是建設“數字故宮”的第一塊奠基石,是“數字故宮“的雛形,是民族文博業資訊藍圖規劃的重要部分,它的建設也驗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含義——

    

民族産業支援民族文化

    2000年6月,故宮博物院提出了建立“數字故宮”的構想,故宮博物院國際網站的開通勢在必行。在故宮院內大多數人不知網際網路是何物的情況下,故宮全體領導、各學科頭人集體參與成立了“故宮博物院網頁編輯指導委員會”,先後編制了3個試驗版本在院內網上發佈,起到了網路掃盲和規範稿件寫作體例的作用,完成了網站開通的前期籌備。

    此時,一家國外的大公司來了,他們竭力要求向故宮博物院提供免費的先進網路技術支援和其他優惠條件,只需要故宮和他們資源共用。

    資源是國家的,怎麼可以共用?技術再先進、條件再好也不行!

    故宮,最終找來了中科軟體集團,“民族産業支援發展民族文化”這才應該是最好的模式。

    建立數字網頁需要一套匹配的先進軟體來實現頁面圖像細微影像,自己掏錢買最先進最適用的,沒有一點的贊助,更沒要國家一分錢!

    聞訊,國家資訊産業部部長吳基傳來了,副部長張春江來了,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來了,他們不光帶來了對“數字故宮”構想的肯定,也帶來了所有的鼓勵和支援!資訊産業部在網際網路接入上給予了更多政策上的優惠;張文彬也稱“故宮網站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故宮博物院的現代化水準,對於宏揚中華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塊小小的基石,一個初成的藍圖,古老的故宮走向數字化的同時也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凡的長征路!

    

文明的無奈

    六百年風雨變幻、歷史滄桑,佔地72萬平方米、擁有明清宮殿8000余間、內藏中華文物近百萬件的故宮博物院經歷了1933年的文物南遷、50年代的整理修繕。添漏補缺、艱難維護,終於,基奠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故宮撩開了層層面紗和種種局限,用一種嶄新的氣勢和恢宏向世人詮釋著世界僅存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深刻含義!

    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民族璀燦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擁有氣勢宏大的封建皇家宮廷建築群,而且內藏罕世文物更高達百餘件之多,其中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書名畫、宋元陶瓷、琺瑯、漆器、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傢具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

    為了使院藏瑰寶盡可能多的讓遊客觀賞了解,故宮博物院不定期地開闢了青銅、珍寶、工藝、書畫、鐘錶等專館,還舉辦各種主題性展覽甚至於組織部分文物到地方省市、國外參展,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觀賞者的極大興趣,人們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産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和無限嚮往。

    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800多萬名遊客涌入了故宮,他們如饑似渴地尋訪著古老的東方文明,他們無數次在璀燦的華夏瑰寶面前驚呼雀躍。但是,這足以讓無數遊客流連的展示文物才僅佔故宮藏品的1%。華夏文明、祖先文化的“精劇好戲”這才只是個序幕。

    故宮,肩負著宣傳宏揚民族文化的重任,如何才能讓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源源不斷地展現於世人眼前?

    故宮,擁有16萬3千平方米的古建築,但至今沒有一套完整、準確的古建築資料數據庫。

    故宮,要對館藏的百萬件文物進行實時的保護整理,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如何合理高效地管理?

    

古老與資訊的對話

    “用電子化作為全面改善故宮狀態的切入點”,1998年,剛剛上任的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譚斌意味深長地説出了一句話。於是,“故宮博物院”從此和“資訊電子化”牽手相攜——故宮基礎電子化建設正式開始啟動:

    (十年前,故宮攝影室底片多,人工管理困難,和中科軟體集團的前身合作開發了“影像底片查詢系統”,後隨著技術革新,系統從單機板升級到工作主機板,這是故宮最初的電子資訊化基礎)。

    1998年,故宮資料資訊中心成立;

    1999年,故宮院內千兆光纖局域網建成,同時建立起了存有5萬餘張影像數據的數據庫;

    同期,故宮博物院和中國科學院中科軟體集團合作開發了文物資訊管理系統軟體。

    電子資訊化的基礎建設完成了,故宮應該尋求一種什麼樣的方式把自身的特色和資訊電子化更好地結合起來呢?

    “國際網際網路技術”無疑成為“特色資訊化故宮”的首選。

    故宮藏有大量的珍貴傳世文物,承載了華夏幾千年的資訊和文化,也是後人研究古文明的主要依據和資料。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壽命的,文物本身的壽命更是有限,銅、陶的壽命相對長一些,但絲、娟、紙質的文物壽命就會短很多,因此對“貴重脆弱”文物的保護會相當的嚴格,但嚴格的保護同時又限制了對文物的研究和利用。例如一幅名貴的畫,其收藏研究價值極高,但每次極少數的研究人員經過幾層審批手續後才得以見其廬山真面目。不光如此,研究察看中還得手套、口罩全副武裝,而且一些新的發現和啟發又常常被苛刻的時間限制所打斷。如此的文物研究和利用,費時又費力。

    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文物保護和利用?通過網際網路,把文物資訊數字化。這樣,不僅成千上萬的人可以欣賞研究它的細節,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珍貴文物的利用價值。文物由於材料壽命等原因,永久流傳下去雖不可能,但文物的影像卻是可以無限複製的,它可以衍生出無數不規則的圖像來滿足研究和欣賞的需要。因此,數字化互聯技術對於文物的保存和利用也是一個必然。

    中國網2001年8月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