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安然無恙  

    黃山怎麼了?

    就在不少媒體討罵黃山之聲不絕於耳時,數天前,建設部公佈了《關於黃山問題的調查報告》,一個結論:黃山無恙。媒體上所謂的“黃山松枯死,塑膠樹作假”、“人字瀑慘遭截流,抽幹溪水供桑拿”、“炸石毀林,大建賓館”……純屬無稽之談。

    得知報告的當天,記者連夜趕赴黃山,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夢筆”而今又生“花”

    記者一到黃山,意外得知喜訊:“夢筆”後繼又有“花”。就在20年前老死的那棵名叫擾龍松的樹旁,如今又“天賜”一株小松樹,據園林專家考證,它很可能是擾龍松的“嫡傳”。小松根系茁壯,近年長勢喜人,樹高已近2米,“夢筆”起微毫。專家斷言,只需假以時日,這枝名重天下的“妙筆”,定能重新綻放“夢中花”!

    “夢筆花”之死,畢竟是黃山的大憾。但決非像有的媒體聳人聽聞所言,黃山水都被用去搞桑拿了,導致該樹“近年”因缺水而亡。擾龍松早在1982年的老死,已成為黃山永遠的痛。當年第一個爬上陡峭的“夢筆”峰為擾龍松診療的園藝師陳志文記憶猶新:從1982年4月到6月,為挽救這棵與迎客松齊名、舉世無雙的奇松,園林專家們想盡了一切辦法:填死腐洞、培厚土層、上藥施肥……但老擾龍年逾600歲,超過黃山松400-500歲的平均壽命,終因“醫治無效”,壽終正寢。建設部調查報告完全認同“自然老死”這一説法。

    為不讓慕名而來的遊客失望,黃山園林部門于1984年“五一”前夕,在“夢筆”上樹起形態逼真的“假松”,樹樁採用水泥澆築,枝條葉片為可拆卸的塑膠仿製品,此種做法開創國內先河,當時媒體都有報道。事隔20年,黃山管理者怎麼突然又成為欺上瞞下、刻意作假的“罪人”了?如今,無事而生非,嘩眾以取寵,刻意作假者,確有其人的。

    黃山松因黃山得名,只緣黃山奇松冠天下,如今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的就有46棵之多,迎客松、陪客松、菩團松、麒麟松……聞名遐邇,“天下誰人不識君”。擾龍松老逝實屬無奈,但活著的奇松萬不可掉以輕心。四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黃山“松樹保衛戰”,至今曆歷在目。1999年,被稱為“松樹癌症”的松材現蟲逼近黃山,一旦釀災,黃山松將大片死亡。危機當頭,黃山毅然投入6000余萬元,環景區砍出四公里寬、百公里長的無樹隔離帶,建成24個檢驗檢疫站,以絕後患。1985年迎客松的“倒二枝”因大雪積壓受損致枯,1998年的12級大風又折斷了該松“東二枝”,這是中國人心中的迎客松啊,“一枝一葉總關情”!黃山管理者從1998年起,就為迎客松配備了“24小時專職保鏢”,暴雨忙排水,積雪搭支架,隨時監測,每天記錄。一人專職為一樹,這在中國絕無僅有。

    “保衛”黃山,誰敢懈怠!

    權威報告澄是非,有關媒體報道失實,何止“夢筆生花”一處。建設部的調查報告一一予以澄清。

    建設部專家調查認為,被指為“嚴重破壞黃山水資源”的五里橋水庫提水工程,符合國務院批准的《黃山風景區總體規劃》規定,環境影響評價可行,審批程式合法,將極大地緩解黃山防火、抗旱的供水困難,這“對黃山風景區保護是必要的”。所謂“築庫毀林”毫無依據,該工程所用木材全部從景區外購進,有發票為證,因建水庫被淹沒的也僅有小松樹40株、柏樹3株及其他少量植被,並無珍稀樹木。提水工程的大部分供水管道深埋鋪設,開鑿的岩石都已進行恢復處理,並未對景觀造成破壞。

    建設部調查報告同時指出,在建的“西海山莊”屬改建項目,目的是為消除原竹木房的火災隱患,增添排污設施,並非有關媒體報道的“新建項目”,而且山莊改建嚴格控制在原有基地內,建築佔地、床位總數都有減少。至於“開山炸石,破壞植被”的責難,同樣與事實不符。

    調查組經過實地考察認定,有關媒體記者所攝人字瀑斷流、黃山溪流乾涸,實為冬天枯水季節情景,而非溪水被截所致。“春夏盛,秋冬枯”本是黃山溪水隨季節變化的正常規律,調查組不但親眼看到人字瀑飛流直下,而且證實瀑布上游亦沒有建造攔水壩。

    事實鑿鑿,何以會有失實報道?本報記者多次撥打電話,試圖聯絡率先報道“黃山遭嚴重破壞”的某家“國字號”電視臺的同行,只可惜,電話始終無人接聽。説也巧,當記者準備離開黃山時,正碰上匆匆趕來的該電視臺一個攝製組,他們自稱受上級委派,來此拍攝“黃山妥善保護生態”的專題片。這是將功補過,以正視聽嗎?黃山本無病,卻攪得個輿論鼎沸,責在誰?責在有關報道審不慎。

    黃山決然衝“怪圈”

    儘管某些媒體對黃山的指責純屬失實,但一場“風波”還是引發了人們對黃山開發的深思考。黃山美景孕育億年,但因遠離中原,“養在深閨人未識”,以致唐代排定五嶽時,黃山還根本無人知曉,人跡罕至,使得黃山得以保持原生態。徐霞客兩上黃山,大讚“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直到20世紀60年代,交通不便的黃山,接待遊客仍不過寥寥。然而就在近20年,黃山公路開通了,鐵路建成了,機場通航了,八方遊客蜂擁而至,去年旅遊人數突破百萬大關。黃山如此,三山五嶽莫不如此。名山會否不堪重負?風景區開發是否必然帶來生態破壞?

    世界只有一個黃山,嘆為觀止的“奇松、怪石、雲海”黃山“三絕”,不可再造,不可改造,惟有充分保護,讓其自然迴圈,生生不息。“黃山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黎志如是説。大批遊客居住山頂,生成大量廢水廢物,危害環境,於是改變思路,倡導“山上游,山下住”,十多年來,黃山拆除山頂建築3萬多平方米,未建一家新賓館。遊客如織,重點景區難堪重負,於是實行“輪休”制度,讓植被休養生息,蓮花峰剛開禁,天都峰又謝客,儘管“一覽有餘”,但有識之士無不為黃山之舉叫好。參照國外經驗,黃山還請來專家對各景區的合理容量進行調查,以此為準,不久將嚴格控制進山人數。建垃圾無害焚燒爐,搞中水處理系統,改能源全部用電……護衛生態,黃山竭盡所能。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黃山走出了“風景區開發必然帶來生態破壞”的怪圈。1999年,黃山榮獲有世界遺産保護“諾貝爾獎”之稱的“邁爾庫裏獎”,全球僅有三位得主。

    可持續發展天地寬,鐘靈毓秀的黃山,將永遠“杜鵑紅艷,溪水清澈,奇松異石,和風麗日,山巒起伏,峭壁崢嶸,雲變霧幻,豁然開朗”……幸哉,黃山無恙!

     《解放日報》2002年3月19日


《黃山風景區2002年綜合治理方案》正式出臺
安徽屏山古村好風光(圖文)
安徽黃山市發現神奇石窟群
國家建設部以正視聽:黃山景區未遭破壞(圖文)
黃山舉行門票價格聽證會 上漲被認可漲幅難確定
黃山門票價格上調舉行聽證會 調整後旺季130元淡季95元
黃山“塑膠松”從何來?(圖文)
真松已死塑膠樹充門面 黃山是世界遺産還是遺憾(圖文)
黃山“西海大峽谷”新景區將開放(圖文)
醉翁亭新記(圖文)
江淮第一山——安徽天柱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