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發達國家搶佔高科技制高點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高科技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隨著科學研究的突破,一大批高技術産業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

    美日歐策略各異

    縱觀美國、日本及歐洲國家和地區,其高科技發展的重點大都集中在資訊通信、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航空航太、新材料(特別是奈米材料)和環境保護等幾個領域內,但各自的側重不盡相同。

    美國自“二戰”以來,發展高科技一直採取重點化戰略。最有名的就是“阿波羅登月計劃”,近年來則有20世紀80年代的基因組解析(20年之後的今天才開花結果),90年代的“腦研究10年計劃”、“全美資訊基礎戰略”(資訊高速公路計劃)、“為了21世紀的資訊技術戰略”(因特網計劃)等,2000年又提出了“國家奈米技術戰略”。

    日本的科技發展一直是“全面出擊”,但最近開始向美國學習,採用新的“集中與重點化”戰略。從2001年度開始實施的新5年“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確定了四大重點和四小重點。四大重點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資訊通信技術、環境保護技術及以奈米技術為主的新材料技術,四小重點是能源、製造技術、社會基礎(防災技術)和前沿領域(航空航太、海洋開發等)。

    歐洲共同體今年初制定了第6次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把基因科學和生物技術、資訊技術、奈米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太技術、食品安全和衛生保健技術、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技術作為發展對象。其中,德國的支援重點是資訊、生物、衛生保健、環境保護、奈米、能源、航空航太等領域。英國設定了基因、資訊科學和基礎技術三大重點領域。法國政府的科技發展重點是生命科學、資訊通信技術、能源、運輸及航太、地球和環境等領域。

    三個發展方向

    發達國家為搶佔科技制高點展開激烈的競爭,並導致全球高科技朝著下面三個方向發展。

    “兩極分化”現象顯現。即微觀世界的縱深開拓和宏觀世界的探索並重。所謂微觀世界,即機械技術的微型機械,化學工藝的微反應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微生物、細胞、染色體、基因、蛋白質等,物質材料領域奈米尺寸上的分子和原子單位的操作,電子技術領域的量子元件等等;宏觀世界即航空航太領域。雖然對茫茫宇宙裏星體的生成與性狀的探索和研究沒有直接的商業利潤,但衛星、火箭及所需要的科學儀器等卻都是高附加值高技術産品,帶動了眾多産業的發展,開闢了越來越大的商業市場。“兩極分化”現象帶來了研究開發活動的高成本、高風險和高投入。

    科學與技術的結合。科學與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在日本表現得最為明顯。戰後,日本一直提“技術革新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技術立國”、“技術立社”等,把科學看作與生産、與經濟相距遙遠的存在。但是,高科技的發展使科學和技術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起來,使二者相互融合起來。要開發高技術,就必須進行基礎性研究。而新發現的科學現象和機制則孕育著開發新技術和新産品的極大可能性。因此,日本經濟界越來越多地使用起“科學技術”這個詞彙。80年代以來企業掀起的建立“基礎研究所”熱潮也表明,企業不再把目光盯在高新技術上,而是正在努力進行新現象的發現和新機制的揭示等方面的研究上。這一動向在美歐國家也同樣存在。

    多學科融合、跨學科聯合等已成大勢。比如,最年輕的奈米科學技術研究,不僅需要精密製造技術,而且涉及了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技術領域。再如航太科學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等,要發展,不僅需要自然科學技術如機械技術、電子技術、物理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化學、數學、能源工程,而且還需要經濟學、倫理學、心理學甚至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配合。這些不同科學技術部門的相互結合、融合又在不斷産生新的科學技術領域。最新事例是,由於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急速發展及電腦等資訊化技術的應用,正在形成一個最年輕的科學技術部門,即生物資訊科學———使用資訊化技術解析和處理生物資訊的科學技術,如建立數據庫、從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中檢索基因、通過解析類似基因的相同性推定基因等。美國一調查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到2002年,生物資訊科學的市場規模將增加到58億美元。

    競爭的啟示

    發達國家在發展高科技方面積累了眾多的經驗,認真研究這些經驗,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

    企業、政府、研究機構聯合攻關,是發展高科技最有效的手段。其中,政府發揮導向、組織和支援等作用,而企業才是發展高科技的主力。美國從1980年以來産業復興的經驗以及日本戰後科技趕超的經驗都證明了這一點。政府不僅要通過科技發展戰略和規劃等為企業發展技術指明方向,更要通過法制手段為企業發展高科技創造寬鬆的環境,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援,在必要時把經常處於競爭關係中的企業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加速技術攻關,以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産力的轉換進程。

    誰掌握技術專利,誰就能壟斷市場。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高科技領域,日本一再強調要搶佔專利。這是它從迄今為止經常同美國發生專利糾紛的痛苦經歷中獲得的經驗教訓:掌握專利就能夠壟斷世界市場,否則就受制於人。如半導體元件、電腦(特別是軟體)、生物技術、因特網技術等高科技發展現狀所表明的,由於美國掌握著這些領域的基本專利,日本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超過美國,而且還不得不因此而支付鉅額的專利使用費。

    製造技術是發展高科技的基礎。根據經合組織所下的定義,高技術産業包括以下幾種:醫藥品、電子電腦、通信器材、電氣機械、航空航太器具和精密儀器。無論從哪個行業、哪種産品來看,它們都是以材料技術和加工製造技術為基礎的。沒有廣闊而雄厚的基礎,高科技産品就難以製造出來。即使能夠製造出來,其成品合格率也必然很低,缺乏競爭力。高科技是在傳統技術(一般工業品的加工製造技術)極其發達和成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訊化技術的發展為其他技術和産業的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開拓了新的産業領域,但是,資訊技術本身的發展一步也離不開基本的製造技術。

    技術跨越是可能的,但也是有限的。在産業技術發展上,新的技術必然要淘汰舊的技術。發展中國家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未必非首先發展紡織業、造船業等不可;在發展通信産業時,有可能也有必要超越銅線電纜階段而直接採用光纖技術;發展電腦技術也完全沒有必要從真空管電腦起步。一切能夠採用的新技術都應該盡可能地加以引進和採用。但是這種階段的超越畢竟是個別的和局部的,因而是有限的。作為工業化整個階段的超越,沒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幾乎是不可能的。

    實施有效的趕超戰略。日本在這方面是最成功的國家,其根本經驗是,由模倣到獨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它選擇了一條難度最大的捷徑,即過去常説的“一號機進口,二號機國産,三號機出口”。這需要一定的技術基礎及與此相適應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其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對先進技術採取門戶開放政策。

    風險企業是發展高科技的有效形式。這是美國的經驗。特別是在資訊通信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産業方面,日本目前正在積極地學習和實踐這一經驗。為此,政府放寬了對國家公務員(國立大學教授和政府科研機關研究人員)創辦風險企業的限制,並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援。戰後第三次“風險企業創業高潮”正在日本興起。僅文部科學省一家,就計劃在3年之內把教授創辦的風險企業發展到1000家。

    由於世界高科技發展迅猛異常和研究開發競爭十分激烈,發展中國家要趕超世界先進水準,將不得不付出比日本在戰後趕超歐美國家時更大和更艱苦的努力。因此,制定正確的技術趕超戰略可以説是最重要的因素。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1年08月22日)



在高科技與資本之間當“紅娘”
高科技為百姓安居樂業保駕護航
北京申奧成功對台灣高科技産業的影響
機器人足球——小型高科技對抗平臺
高科技鑄就攻防兼備的人民解放軍
以色列用高科技搞暗殺
風險投資看好中國高科技市場
高科技在中國就意味著經濟的高增長
高科技降溫了嗎?
國家計委宣佈“十五”高技術産業重點確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