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副書記陶武先會見全國臺聯會長楊國慶(左)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
致歡迎詞
有關領導在主席臺就座
左起:許世銓、李達昌、楊國慶、陶武先、孫曉鬱
台灣學者劉進慶作大會發言




 

北京申奧成功對台灣高科技産業的影響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 歐默言

    今年7月13日是一個全世界都為之矚目的日子。當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宣佈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的時候,海內外炎黃子孫無不感到歡欣鼓舞。許多台灣同胞也為祖國大陸申奧成功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們期盼在奧運的旗幟下,海峽兩岸在經濟、體育、文化尤其是科技等領域開展更高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一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未來7年裏,北京籌辦奧運將拉動中國GDP在原在基礎上增長0.3%到0.4%。美國《紐約時報》最近針對中國經濟的多篇專題報導也指出,大陸經濟這幾年持續快速增長,加入WTO後,吸引外資及港澳台資金的規模將更加擴大,估計今後幾年台灣到大陸的投資額將是過去10年的總和。北京申奧成功,大陸經濟將至少有7至10年的“黃金增長期”。

    與此同時,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文章“亞洲經濟災難”則預測,亞洲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成長在今年下半年將進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為暗淡的時期。當年僥倖躲過金融風暴襲擊的台灣,將面臨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極有可能陷入4年前泰國式的金融危機。繼2000年底英國《經濟學人》的預測之後,《時代》雜誌是第二個預測台灣將發生金融風暴的世界性權威雜誌,它的看法立刻在台灣各界引起震蕩。

    北京申奧成功,給憂心忡忡的台灣工商界人士帶來了新的希望,籌辦奧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北京除了要完成許多現代化的體育設施及公共交通項目外,電視傳媒、通訊系統等的全面建設也早在規劃之中。在此期間,廣告業、旅遊業、食品業、房地産業尤其是高科技將得到充分發展。僅北京市財政用於籌辦奧運的投資初步預算達1800億人民幣,其中64%將用於基礎建設。而從現在到2008年,大陸最主要的基礎建設規劃將服從於國家的“十五”計劃。“十五”計劃在基建項目中最大的特徵是國家大力加強對資訊産業投入,預計在5年內將投資5000億美元,資訊投資比例從現在的4.5%加高到7%。有投資就必然有足夠的機遇,素以機敏著稱的台灣商界當然不會錯過這個不可多得的商機,據台北市進出口公會理事長兼台灣“中華奧委會執行委員”李棟樑的保守估計,島內業者可爭取的商機將超過200億美元。

    二

    雪梨舉辦2000年奧運會時大打“環保牌”,雅典聲稱2004年奧運會要辦出希臘的“文化古國特色”,北京在2008年則要辦一次真正的“科技奧運”。所謂“科技奧運”,就是北京在奧運場館設計中應用數字化寬頻通訊、電子資訊技術和其他電腦技術,新結構體系、新型建材以及電子資訊處理系統等。智慧化設計也將融入現代奧運場館的設計之中。可以説,通信科技將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展現的主要科技項目。未來幾年,北京將全面鋪設光纖通訊網,它將覆蓋所有奧運賽場,每個場館提供包括聲音、數據、廣播及網路的寬頻服務。再加上新的衛星地面站、海底光纜及車載衛星系統的大量使用,“高科技奧運,數字化北京”將讓世人真正感受到“新北京,新奧運”的無窮魅力。可以想像,2008年的北京,人人手上拿著不是“大哥大”,也不是“PDA”,而是結合二者功能的新機種,隨時隨地可以上網,各項比賽的訊息一滴不漏。想看實況轉播,説不定手機上也能看得見。

    如此誘人的宏偉規劃,台灣高科技産業尤其是晶片業者很難“袖手旁觀”。台灣資訊軟體協會秘書長張國鴻即表示,這將為台灣科技業者帶來極大的市場,特別是軟體業者。屆時,無論是選手報到、管理、積分,甚至是安全管制,都必須運用到極多的資訊科技,特別是資訊軟體産品的應用。因此,全球資訊業界尤其台灣軟體業界將從中受益。臺商投資大陸最初是看中大陸的廉價勞動力及原料,而後是大力開拓大陸的廣闊市場,近幾年則積極利用兩岸科技交流合作所帶來的發展潛力。島內一批“先鋒企業”前往大陸投資,最重要的目標是結合大陸資源,共同創造國際品牌和一流的世界性企業,從而擺脫只做國際代工的配角地位。

    在大陸即將入世及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之際,臺商在大陸也將展開新一輪以高科技資訊産業為主的投資熱潮。其中,晶片産業的西移最為關鍵,從長遠看對兩岸以至全球的晶片市場均有重大影響。台灣晶片業十分發達,其設計、代工生産及封裝測試等三大項目,分別約佔全球産值的20%、70%和30%,産值與南韓並列美、日之後的第三位。但臺商到大陸投資晶片項目卻比別人慢了一拍。例如日本NEC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便與首鋼合作生産晶片,後又在上海合資成立華虹晶片廠。美國摩托羅拉亦早在天津設廠生産晶片,最近又有高達19億美元的大型擴展規劃。而台灣晶片業直到2000年才在大陸落實了一些具有較高水準的大型項目。

    台灣晶片業西移滯後於國際同行及台灣島內的其他産業,主要是受臺當局的政策限制。臺當局至2000年才開放晶片設計業到大陸投資,而晶片加工則仍限制在6寸晶圓。目前世界主流晶圓技術已達8寸、12寸水準,故業者一般對投資6寸廠的興趣不大。難怪享有台灣“半導體教父”之稱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強烈呼籲臺當局鬆綁政策,以提升臺商的國際競爭力。因為將來兩岸加入WTO後,所面對的是“一個國際化的競爭環境”,台灣晶圓廠,“必須充分利用內地資源才能維持競爭力”,或則,“今天的傳統産業就是未來半導體的命運”。

    儘管島內諸多具有“指標性”身份的人士頻放重話為“登陸”請命,臺當局“經濟部”日前仍以“晶圓代工與筆記型電腦産業不必急著去大陸投資”來回應。看來,上述兩大高科技産業已經被排除在“戒急用忍”鬆綁的範圍之外 。臺當局擔心大陸申奧成功後像個“資金大吸盤”,加速台灣資金外流和産業西移。然而島內許多高科技業者已認識到投資大陸及在大陸上市的迫切必要性,當局政策若不放寬,業者未來勢必要在兩岸之間做一個選擇。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這邊在台灣下市,那邊在大陸上市,這恐怕是臺當局更不願面對的情勢。

    三

    目前,兩岸高科技者已開始聯手拓展市場的行動。島內業者的業務能力和大陸生産資源的結合可形成兼具兩岸優勢的“夢幻組合”,其産生的效益連外國人也看得清楚。台灣業者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競爭力,到大陸投資生産是最佳選擇。以晶片為例,大陸對晶片需求量巨大,增幅極高,估計10年間可增加4倍,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在市場供給方面,兩岸合作生産晶片及筆記型電腦均面臨有利時機。儘管台灣晶片業投資大陸起步稍晚,但兩岸有同文同種、地理鄰近等有利因素,若奮起直追,其投資量及成績仍有望後來居上,若不及時“卡位”,便會坐失良機。

    在台灣面臨的所有戰略合作中,兩岸的優勢結合最為深入而廣泛,關係最為緊密和長期化,潛在的利益也最大。目前最關鍵的是對大陸筆記型電腦市場的爭奪戰。例如大陸聯想電腦在與IBM及東芝等國際大腕的爭雄中,作為聯想筆記型電腦主要廠商代工的台灣大眾電腦,為使聯想能站穩筆記型電腦的龍頭品牌地位,將跨海為聯想助陣。而此前兩岸在發展個人電腦上均各自為戰,此次合作既有助於大陸廠商提升産品品質,又可幫助臺科技業者進入大陸市場。這是兩岸合力建立大中華品牌的起步,以後很可能延伸到個人資料助理器、微處理器、資訊家電和光電系統等電子資訊産品領域,甚至擴展到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等其他高科技産業。

    與此相適應,兩岸科技人才的交流也日益加強。美國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報告建議,台灣科技業應善於利用大陸人才來共創“大中華名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雷門博士更進一步指出,21世紀將是太平洋和大中華世紀,而台灣可扮演大中華圈的科學及人才管理中心角色。台灣宜利用其資金及科技、管理優勢,繼續投資科技和吸收全球人才,並把主力放在遠景規劃和推廣品牌等方面。台灣較大陸有資金和人才的優勢,一方面台灣的資本市場比大陸成熟,風險投資活動更為積極;另一方面台灣的技術及管理人才突出,科技企業的骨幹不少人曾在海外留學及工作多年,經驗豐富。到大陸後,台灣的優勢可充分地發揮並獲得更大回報。因此,台灣資金及人才的大量西移,形成所謂“才財西進”的浪潮。據《中國時報》2001初的調查顯示,台灣科技企業已有30%在大陸投資,另外60%也計劃在今年內評估或落實此類計劃,合計90%已經西移或有西移意向。

    目前大陸正在各地積極推動籌設科學工業園區,全力發展高科技産業。以廣州科學城為例,它以開發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傳統工業或現代高技術工業為主導功能,如電子元器件、通訊設備、電腦硬軟體、生物工程等。廣州科學城作為廣州高新産業研究、開發、綜試、産業化的基地,具有巨大的交流、合作與投資優勢。首先是功能優勢,即科學城具有高品質生態環境、高效能基礎設施、高檔次物質文化享受、高水準服務管理,是集産、研、商、住于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的田園式新城區。其次是交通優勢,通過廣深高速公路,與深圳和香港聯繫十分快捷。第三具有政策優勢,到科學城可享受國家、廣東省、廣州市有關高新技術産業的一切優惠政策。特別是對前期進入科學城的中外高新技術及人才,都將採取“低門檻”進入的政策。並在出讓土地方面給予較大的優惠。第四具有人才優勢,科學城知識密集、人才薈萃,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人才依託。廣州科學城的上述特點目前在大陸具有較大的普遍性,為兩岸的科技人才交流提供了諸多的便利條件。

    實踐證明,海峽兩岸只有在基礎産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上加強交流與合作,才可減少國外的制肘,最大限度地發展壯大自己。從長遠看,兩岸人才科技優勢的結合既是大中華經濟深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成整個民族産業趕超國際先進的重要助推力。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講,台灣高科技産業都似乎不應該在北京2008年奧運中“缺席”。以“中國芯”為廣告的威盛電子等島內企業就表示,要全力爭取在2008年讓其所有資訊設備都“派上用場”。對此,台灣當局應該審時度勢,在兩岸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要發揮正面的作用,以便海內外炎黃子孫早日共用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尊嚴。

    中國網2001年8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