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200年後論短長 認識小行星

      1801年1月1日晚,在柏勒蒙天文臺工作的義大利天文學家皮阿齊將望遠鏡對準金牛星座時,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光點。開始他以為這是顆新恒星,將其命名為谷神星;後來他又認為這是顆彗星,但還是有點不像。

    1802年後,其他一些天文學家相繼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發現過類似谷神星一類的天體。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將這類天體統稱為小行星,谷神星便成為人類首顆發現的小行星。目前,天文學家已發現了2.6萬顆小行星。

    7月,全球行星科學家在靠近柏勒蒙的桑塔弗拉瓦開會,以紀念皮阿齊發現小行星200年。天文學家們就小行星的結構、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早期小行星以及如何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等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小行星的結構

    通過對小行星的近距離拍攝,科學家已知小行星是一種有形何多岩石的天體,其結構類似于地球上的山脈,但內部支離破碎。因為山脈岩石的自然強度、摩擦力及地球對其産生引力,故能保持一定形狀。美國西南研究所的查波曼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了“碎石堆模型”,即大部分小行星是一個碎石堆。以後,很多天文發現驗證了這一模型的正確性。碎石堆中的石塊小至砂粒,大到1公里之巨。美西南研究所的伯特克認為,若小行星是一個碎石堆,一顆小行星撞到另一顆小行星的一側,則衝擊波很難傳至整個星體。

    對小行星轉動的研究也支援了碎石堆模型理論。捷克天文學家波拉維克指出,迄今尚未有人觀測到,直徑大於150米的小行星轉速通常較慢。如果轉速快,則離心力大於引力,會使堆中石塊被拋出,所以轉速快的都是直徑小于100米的小行星。

    但也有例外。今年2月,舒梅克飛行器在433Eros小行星上降落,這顆小行星就是一個獨塊巨石,儘管其中有些斷裂層。

    天文學家認為,碎石堆模型會改寫傳統行星形成理論。因為按照標準行星形成模型,是由早期太陽周圍毫米大小的塵粒先結合成房子大小的石塊,然後再形成小行星大小的天體,最後形成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等行星,而今天觀測到的小行星則是這一過程的殘余物。

    地球水可能源於早期小行星

    法國天文學家莫比代利和美國天文學家魯尼恩提出,小行星帶中的早期小行星,可能在其岩石內部容有大量水,與地球相撞後,將水送至地球,形成地球的海洋。在由小行星碎石形成的富碳隕石中,氘氫比率與地球海洋中的氘氫比率十分接近,而彗星中的氘氫比率則要高得多。

    防小行星撞地球有奇招

    美國天文學家奧斯特羅還提出,如果小行星不是一塊巨石而是由一些碎石塊組成,則即使將來撞到地球,其衝擊力也不會很大。也就是説,即使小行星由兩塊大石頭構成,撞到地球也不會産生巨大爆炸。

    科學家還提出了防止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綠色解決”方案。方法是利用機器人飛行器向小行星噴灑一種物質,大大改變岩石的反射率或熱傳導性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會改變小行星同陽光的相互作用,從而會改變它的運作軌道。現已選出1950DA小行星作為待試的對象,因為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基奧季尼經過計算推斷説,這塊1公里大小的天體在2880年將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撞到地球。

    在轉變小行星運作軌道技術中,最大的問題是人們對小行星的的引力圖及內部結構不清楚。為此,日本計劃明年發射一個飛行器去探索直徑0.5公里、名為1998SF36的小行星。計劃用多顆炮彈轟擊小行星,然後收集轟擊後所産生的碎石。該飛行器預計2006年將收集的碎石樣品帶回地球。

    《科技日報》2001年8月15日



天文學家驚爆月球八大秘聞
15日肉眼觀“天王星衝日”
巨大黑洞 品質是太陽的280萬倍
發現:星光初次照亮宇宙的證據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遙遠恒星氣冕發出的可見光
你好,林尼爾彗星
《宋史》中發現爆炸天體位置
天文學家找到恒星吞食行星證據
科學家觀察到木星極光爆發
中國最大的天文實測研究基地在麗江興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