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敦煌出土兩千年前的“天馬”屍骨  

    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的研究近日又有新發現,經專家考證認定,從這裡出土的2000余件馬骨頭是西漢時期被稱為“天馬”的屍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專家稱,這一發現將為動物遺傳學研究提供豐富資料。

    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與安西縣之間的交界處,為兩地的交通要道,附近有漢、晉、清三個時代的烽燧遺址。1987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一遺址,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對其進行了全面清理和發掘,弄清了遺址的性質與作用,並獲得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簡牘、信箋、動植物遺骸等。不久前專家考證認定,這裡曾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郵局”,擔負著傳遞郵件、傳達命令、接待賓客等任務。近日,在對遺址整體和有關文物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為首的課題組對這裡發掘出的大量馬骨頭有了具體認識,專家指出,這些馬骨頭正是西漢時期“天馬”的屍骨。

    據何雙全介紹,在西漢時期,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官府財産,配備與管理制度都十分嚴格。懸泉置遺址從性質上講是一個郵驛機構,不論是傳送公文、信箋,還是接待過往官員的宿行,都少不了馬匹,因此出現大量馬的屍骨非常合情理。根據與這些馬骨頭同時出土的漢簡記載,當時的官用馬分為不同的等級,供不同身份的人使用。其中品種最優良的被稱為“天馬”,和民間傳説中的叫法一致。

    據説,“天馬”這一名字來源於漢武帝時期。因漢武帝打仗時喜用“西方馬”,即今天的新疆、敦煌等地區産的馬,還特別為這種馬做了一首“天馬之歌”,歌頌馬種優良、體力強壯、勇猛善戰,後朝廷官文中就稱此種馬為“天馬”。今天這些“天馬”的屍骨在敦煌地區被發現,為動物遺傳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物證,通過復員技術,動物學家還可能把2000餘年前的古代動物形象真實地展示在現代人眼前。(張燕)

    新華社 2002-4-27


山西省吉縣發現記載明代大地震情況的記事碑
閩西驚現新石器至青銅器時期遺址
比鞋後跟還小有28萬字 清袖珍作弊書現世
“屋背嶺商代遺址”成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山東新泰:出土完整戰國古墓群
德化發現紀曉嵐墨寶
新發現:我國最早的郵局在敦煌
國際合作使敦煌石窟得到良好保護
敦煌莫高窟面臨溫室化的威脅
敦煌莫高窟發現八思巴文《薩迦格言》
電腦“復活”敦煌洞窟圖像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