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縣克隆牛:期待關心與耐心  

    2月2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主持對山東省曹縣克隆牛實驗的驗收。曹縣克隆牛實驗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也引出了一些思考:怎樣評價實驗成果,它對我國克隆技術研究將産生什麼影響,它所揭示的克隆技術前景如何

    兩個“第一次”有標誌性意義

    對於曹縣克隆牛實驗的意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教授陳大元這樣評價:“總體上是成功的,但是,也發現了不少問題。”他認為,成功的標誌不在於存活了5頭克隆牛,而在於發現了問題。他説:“我們搞科學研究,不怕發現問題,問題也不怕多,就怕發現不了問題,怕發現了問題卻解決不了。”

    這次實驗之所以引起廣泛的關注,源於兩個“第一次”:其一,這次實驗,從克隆胚胎的構建、移植到克隆牛的出生,完全是在國內進行的,是由我國科學家首次自主完成的。據了解,此前在我國進行的克隆實驗,克隆胚胎都是在國外構建的。其二,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進行克隆牛實驗,單批有12頭母體懷上了克隆牛,不僅在國內,在世界上也是極少的。這兩點使曹縣克隆牛實驗具有了標誌性意義。

    技術水準已達“國際級”

    曹縣克隆牛的影響,顯然不及“多利”羊。陳大元教授解釋説:“多利”羊的出生是發育生物學上的一次革命。傳統生物理論認為,高度分化的體細胞是不可能克隆的,“多利”羊是人類第一次通過體細胞克隆出來的,是對生物學基礎理論的一大突破。曹縣克隆牛的培育過程,在技術上與“多利”羊完全一樣。他介紹,目前開展克隆技術研究的國家還不多,而日本、紐西蘭、美國等國家處於領先地位。曹縣克隆牛標誌著我國克隆技術達到了國際水準。

    如此重要的實驗,為什麼會在偏僻的小村進行?簡陋的實驗條件,是否也是影響實驗結果的原因?陳大元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不要以為這是壞事。中國科學院在農村與農民合作,也是一種中國特色,一種很好的模式。”他介紹説,山東農科院教授馬世援帶著一批科研人員,常年紮根曹縣農村,在胚胎移植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而中科院動物所在克隆胚胎構建方面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兩者的結合,使這次實驗得以順利完成。

    馬世援説,在農村進行這項實驗,條件確實比國外差很多,與國內其他地方相比也有差距,但是,他們用於實驗的設備是一流的,實驗的操作也是規範的,因此,對實驗結果沒什麼影響。他説:“其實也就是繁育動物,本身也沒什麼太高的要求。”

    克隆技術本身需要關注

    曹縣克隆牛出生後,有個別專家提出懷疑:這次出生的是不是克隆牛?對此,陳大元教授感到不能接受:“我們是搞科研的,不是吹牛的。我們已經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它們100%是克隆牛,還有什麼可懷疑的?”

    克隆牛實驗完成後,接下來的兩個問題更引人關注:一是這次實驗呈現出“兩高”的特點,即流産率高、死亡率高,如何進行科學的解釋?二是實驗暴露出的問題,對我國的克隆研究會産生怎樣的影響?

    對於克隆牛流産率和死亡率較高的原因,陳大元分析認為,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比如,有些克隆牛犢出生後出現胃出血、肺炎、腸扭轉和拉稀等症狀,如果能得到及時搶救,也許能夠活下來。“確實很可惜,但畢竟是第一次,下次實驗肯定可以儘量避免這些問題。”另一類可能是克隆技術本身的問題,比如,這次實驗發現克隆牛出生時個頭偏大、抵抗力偏弱,出生後比正常牛晚一兩天站起,等等。這些問題國外科學家也很難回答,這也正是以後的實驗所要研究的內容。

    眼下,人們對克隆技術有不少爭議,國內也有不少科學家提出:既然克隆技術存在這些問題,是否還有必要搞下去?對此,馬世援説:“要不要繼續克隆研究,這沒有必要懷疑。事實上,我們沒指望通過一次實驗,僥倖獲得很好的結果。但是,我們有信心把實驗做下去。”陳大元也表示,實現克隆技術的産業化,是他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需要很長的時間。要一一克服實驗中發現的問題,有賴科技工作者不斷努力。問題克服得越快,離産業化的目標就越近。陳大元説:“我們滿懷信心,也希望社會各界對我們的工作多一些關心和耐心。”

    《人民日報》2002年2月26日

    


專家下周集體會診 克隆牛三月進行第二批試驗
"科科"滿月死亡 14頭克隆牛僅存活5頭
阿根廷第一頭克隆牛因早産而在當日夭折
我國自主完成的6頭克隆牛平安歡度馬年春節
我國6頭克隆牛平安歡度春節
我國首批自主克隆牛降生9頭 現已成活7頭
克隆人易克隆大熊貓難 克隆牛要辨真假 兩院士戲説克隆
中國第二頭克隆牛“科科”目前狀況一切正常
一天喝5斤奶 克隆牛"科科"體弱愛尿床
“中國造”克隆牛“科科”安然度過第一天
六問克隆牛——專家解釋對克隆技術的認識誤區
專家通報我國第一頭克隆牛“委委”屍解情況
中國要有克隆牛了
克隆牛在生産中的應用價值擁有四大優點
中國頭兩例克隆牛日前正式通過專家鑒定
12頭牛成功懷孕 小村探訪克隆牛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