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性:“孤家寡人”逐年增多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10月底公佈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香港首次出現了女多過男的情況;適婚女性中,獨身者女性愈來愈多;而男性卻比以前更愛結婚,未婚者的比例較10年前低了許多。

    由於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所以在1990年代以前,香港始終是男性在人口中佔多數,1991年的統計是男性仍比女性多近10萬人。但到今天女性已成為大多數,統計顯示香港現有342萬女性,比男性多出14萬人,而男女失衡在適婚年齡層尤其嚴重。

    造成女多男少的情形,統計處長何永煊解釋,以出生率而言,男嬰仍較多,但香港有近20萬名以女性為主的外籍傭工,而內地來港的新移民,大多為香港男士的太太,再加上女性比較長壽,導致香港女性越來越多。

    也許與女多男少的人口比例沒有太大的聯繫,但香港女性選擇單身的確實呈上升趨勢。根據報告,超過86萬名的適齡女性至今未結婚,比10年前多了24萬人,在同性中所佔比例上也有所增加。與此同時,男性獨身人數雖多了,但在同性中所佔的比例卻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現在的34%。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師梁麗清指出,隨著社會轉變,女性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對男性的經濟依賴降低了許多,所以婚姻已非女性惟一的生存選擇。但這只是個總體原因,香港女性不想結婚的原因還有許多。何永煊處長認為,遲婚是造成女性未結婚比例升高的原因,他稱女性過了適婚年齡後有相當一部分人便不再結婚。

    男性則不然。根據統計處數字,自1991年至2001年6月,共有近22萬名香港男性申請無結婚記錄證明書,用以在外地申請結婚之用。梁麗清説,經濟轉型下,更多香港男性回內地工作,促成了他們在內地結婚的機會;一些在香港條件較差的男性,在內地也可找到條件不俗的女性,回內地結婚的男性增加,使得香港本地“剩女”更多。

    另一方面,香港人離婚的數字10年來升了不止1倍,而女性離婚者明顯比男性為多,主要原因是不少男性離婚後再婚,而女性離婚再婚成功率較低。

    女多男少正在對香港人的婚姻形成顯著影響,單身女性今後尋覓“另一半”可能會面對越來越多的困難。有些困難是客觀造成的,另一些可能在香港女性自身。據稱,香港的婚介機構女性顧客幾乎佔了三分之二,不少單身女性明知“僧多粥少”,卻不肯降低擇偶條件。

    一家婚姻介紹所的負責人張綺雯説:“男性顧客一般沒有太多要求,只要順眼,再了解對方什麼性格,可能很容易就找到心儀對象。女性顧客卻很挑剔,首先要對方相貌好,然後要有事業基礎,保證養得起自己,但其實她們自己並不是不出眾。我們的辦事處貼著的男士簡介,很多女顧客都不屑一顧。

    另一家婚介機構負責人黃婉儀説,她經營的介紹所顧客多是四五十歲的單身或失婚人士。以她的經驗,男性年紀大並不打緊,甚至不難找到二三十歲的女伴,但年歲較大的女性卻難有出路。

    而自身條件確實優越的香港女性,也有自己的單身理由。32歲的Jo,是典型的香港專業“白領麗人”,白皙清秀,性格開朗,在大機構任職,收入不菲,至今仍然單身。她的抱怨是“香港沒有男性,有的只是男仔,30歲了仍顧著打遊戲機唱卡拉OK那種。”Jo説不想和那些大男孩一起生活,“我們女性有學歷、有內涵,經濟又獨立,自然自信地單身起來。”

    不過Jo承認單身算是不正常的現象。她半開玩笑地説:“我心底裏還是想有個伴侶,如果到了35歲我還找不到伴侶,或許我該親自辦一家婚姻介紹所。”另一位33歲還待字閨中的白領經理何亦敏説,我們收入高,地位高,在別人眼中是成功人士,然而在名利背後卻是每日工作14小時,每週工作7天的工作壓力,常常每天晚上10時甚至12時才能回家,回到家只想一個人靜靜地呆著,別説沒力氣談戀愛,就連和朋友吃飯消遣一下的機會也不多。

    在香港,遲遲不穿嫁衣的還有一批名人做“榜樣”。像政府庫務局長俞宗怡49歲,香港駐日本首席經濟代表張敏儀54歲,立法會議員陳婉嫻53歲,政務司長新聞秘書朱曼玲37歲,名導演許鞍華54歲,名藝員劉嘉玲36歲、鄭裕玲44歲等等,還有一批富家名媛,可謂人數眾多。有這些公眾人物在前邊站著,香港的女士們更增添了單身的勇氣。

    《中國青年報》 2001年11月08日


香港恒指昨日再度走低
香港銀行又降儲蓄利率
第12屆世界生産力大會在香港開幕
香港創業板今年集資總額達28億港元
香港明年擬允許散戶買賣對衝基金
香港創業板今年集資28億
近七成香港市民並不擔心會遭受恐怖襲擊
董建華:對香港成功向創新科技轉型有信心
香港中華總商會要求政府加大跨境通道投資
香港廉署抓了BBC董事
香港三合會成員涉嫌非法集會被拘捕
QDII,拋給香港的一隻救生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