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讀書》雜誌評出 2001年20本最佳圖書

    法國著名的《讀書》雜誌日前評出2001年20本最佳圖書,評選範圍是本年度在法國出版的人文類圖書,包括翻譯作品。在這20本圖書中,外國圖書佔了一半多,小説13部,但獲文學大獎的小説或暢銷書基本都無緣上榜,反映出《讀書》雜誌的品位和取向。

    名列榜首的是波蘭作家兼音樂家瓦迪斯瓦夫希皮曼的自傳體小説《鋼琴家》,副標題“華沙猶太人居住區一個猶太音樂家的非凡命運”點明瞭該書的主要內容。希皮曼是猶太音樂家,二戰期間與家人被納粹禁錮在猶太人居住區裏,前兩年生活尚屬正常,還能在家裏練鋼琴,後兩年生命受到威脅。1942年,父母與兄妹被流放,死在路上,他被一個猶太警察拯救,逃出納粹魔爪,在外面流浪了兩年多,成了“華沙的魯賓遜”。一個信基督教的德國警察收留和照顧了他,使他倖免于難。但二戰結束後該警察被逮捕判刑,不久死於蘇聯的監獄。

    《鋼琴家》是半個多世紀前出版的一本舊書,當年在波蘭曾引起轟動,但由於該書描寫了一個具有人道主義思想的德國警察,被認為是美化納粹,小説很快受到批判,後被查禁。希皮曼于2000年7月去世,法國遂翻譯出版了他的這部作品,大導演波蘭斯基也正根據這本書在拍電影。

    名列第二的是一部“自克洛維至2000年的政治、文化、宗教編年史”——《法國和法國人日記》,它按年代記敘了法國15個世紀以來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各種思潮。這部規模宏大的巨著耗時7年,各學科的數十名專家參加了編寫,被認為是一部“聖經”式的社會百科。

    荷蘭小説家西斯努特布的《死者的日子》也擠入了三甲。這部小説寫的是紀錄片製片人達內6年前失去了兒子,不久又失去了妻子,深陷在哀傷之中。為了擺脫痛苦,他來到他常來拍片的柏林,散步、觀光、會友,後遇到一位荷蘭女子,兩人産生愛情。努特布被認為是當今歐洲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與德國的君特格拉斯和義大利的克洛迪奧馬格裏斯齊名。

    緊隨其後的是2001年在法國鬧得沸沸颺颺的米歇爾烏洛貝克的《月臺》(內容詳見本報2001年10月31日)。烏洛貝克的《基本粒子》曾在1998年被《讀書》雜誌評為當年20本最佳圖書之首。

    關於19世紀法國大詩人蘭波的傳記法國已出版了數十種,但讓-雅克勒弗雷爾的這部《蘭波傳》被認為是至今為止材料最豐富、論述最可信的蘭波傳記,為了寫這部著作,作者沿著當年蘭波走過的路線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取證工作,糾正了許多謬誤。

    吉戈費特是法國近年來比較引人矚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脖子周圍的夏天》是一部“迷人的小説”:11歲的少年西蒙,父親是煙草之王,十分威嚴,母親忍氣吞聲。青春萌動的西蒙生活在孤獨和幻想之中,常常偷看廚娘的短褲,後被一個性慾旺盛的中年女人引誘,從此惶惶不可終日。小説細膩地描寫了少年心事,寫得很神秘,但表述方式又不乏幽默。

    女作家皮埃雷特費勒提奧的《親愛的,短短幾句話》寫的是母女親情,小説從女兒的視角,回憶了一位老婦人的一生:年輕時,為了求學,忍痛離開了父母的農場,幾十年後,她退休了,在外省一個偏僻之地隱居,女兒不時去看她。兩人常常回憶起過去,女兒記得最清楚的,是上小學時,母親教她寫作文要簡單明瞭,“短短幾話”就足矣。

    雷吉德佈雷的《上帝之路》從新的角度對上帝進行了新的詮釋。在這部書中,上帝與人類是平等的,誕生得比人類還要晚,人類跟上帝一樣聰明。上帝既不是懲罰之神,也不是安慰之神,他是人類的朋友,完全是為人類謀幸福的。同時,他與科技的進步密切相關:由於電影,人民看到了上帝的模樣;由於印刷,宗教才得以傳播。

    《我的名字是紅色的》是伊斯坦布爾作家奧朗帕穆克的一部作品,小説講述了16世紀土耳其蘇丹大畫坊的畫師戴裏卡被人暗殺的事件,作品圍繞這一案件的偵破,展開了黑人畫家與一個年輕寡婦的愛情,並涉及到許多伊斯蘭習俗,揭示了當時的土耳其宮廷對西方文化的嚮往。作品兼有偵探小説、愛情小説的特點,並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

    《園丁的忠貞》是美國作家約翰勒卡萊的第18部小説,出版于20世紀70年代。小説寫的是一個職業殺手,他同情黑人和窮人,厭惡當局為了試驗藥物而大量殺生,加上他愛上的一個女人泰莎被人暗殺,他終於為了道德和正義站出來揭露當局的醜惡,表現出對光明的嚮往和追求。卡勒萊是美國著名的偵探小説大師和冷戰史專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擁有大量的讀者。

    本年度法國最獨特的一部文學傳記要算是《布朗施醫生的診室》了,該書曾獲2001年法國龔古爾(傳記)獎。書中的布朗施醫生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精神病醫生,曾替當時文藝界的許多名流看過病。作者勞爾穆拉通過醫生與病人的通信、診斷記錄和病情分析,講述了一個個大“瘋子”的神秘故事,他們當中有:莫伯桑、凡爾納、大仲馬、維尼、內瓦爾、凡高、馬奈、伯遼茲、古諾……

    《女傭》是一本具有幽默色彩的愛情小説,主人公雅克是個愛情至上主義者,使出渾身解數追逐女人,“除了愛情,我一文不名。”當然,他獲得了成功,得到了許多女人的喜愛,但大多是逢場作戲,直至家裏來個女傭。這個女傭粗手粗腳,打掃房間不懂得使用吸塵器,把家里弄得塵土飛揚,兩人捲入了一系列喜劇。作者克裏斯蒂昂奧斯特是近年來法國較受歡迎的小説家,1999年他的《我的大房間》曾獲美第契獎。

    《昔日的暗火》是一部南韓小説,塑造了一個可氣又可愛、表面剛毅而內心脆弱的人物形象:哈塔是一名日本醫生,出生在南韓,他經歷過戰爭洗禮,戰後收養了一個南韓女孩,但養女長大後與養父關係不好,大大地傷了哈塔的心。晚年的哈塔住在紐約的一個豪華住宅裏,深居簡出,陷入孤獨之中。小説節奏緩慢,調子低沉,具有東方色彩。

    英國作家道格拉斯肯尼迪身世複雜:他祖籍美國,生於倫敦,小時候被一個愛爾蘭人收養,他最愛的是巴黎,但所有的小説寫的卻都是紐約的事,《追逐幸福》也不例外。小説以20世紀60年代的紐約為背景,當時,美國盛行馬卡蒂爾主義,反共情緒十分激烈,一位女記者頂住巨大的壓力,維護公正和正義,結果在工作和私生活上受到了一系列打擊。小説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但高壓底下不乏愛情,給人以閱讀快感。

    《1084號的母親》是印度作家馬哈斯維達德維的小説,寫的是一位母親交織著痛苦與幸福的人生:蘇加塔小時候就夢見自己分娩出事,22年後,她的初生兒果然死在産床上。不久,孩子的父親又在一次政治運動中被警察打死,她生活在絕望之中。但蘇加塔是一個有知識、有良知的婦女,決定為社會做善事,並收養了一個孤兒。後半輩子的蘇加塔十分幸福,她嫁給了一個別人給她介紹的丈夫,兒女繞膝……這是一部用散文筆法寫成的小説,文學性較強,並給人以道德教喻。

    保羅策蘭是羅馬尼亞詩人,長期以來用德文寫作,並將法國、英國等許多國家的詩歌譯成德語,他在詩歌語言上的創新使他成為一代大師,不幸的是,1970年他因壓抑而自殺。數十年來,有關他的傳記很多,但也許他和妻子的這部通信集最能幫助讀者理解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內心世界。由他的妻子吉塞爾整理的這部《1951-1970年通信集》清楚地勾勒出一位大詩人夢想、傷痛和失望。

    瑞典作家亨寧曼克爾的《聖讓的死者》走出了一般偵探小説的模式,在注重情節的同時,也注意挖掘人物的性格,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警察形象:警長瓦朗德身體不好,思想覺悟一般,但破案經驗豐富。一個炎熱的夏天,他奉命偵查一樁謀殺案:數十名大學生在一個林中空地被殺,先前介入調查的另外一名警察也被人暗算。他憤怒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偵察當中,發現兇手是一個容不得別人快樂的變態狂。

    《查琳十字路84號》是大洋兩岸一位美國作家和一位英國書商之間的書信集,非常動人:女作家海倫以文謀生,生活潦倒,她對英國文學感興趣,但買不起新書,於是寫信給倫敦查琳十字路84號的馬克書店郵購折價書。20多年來,她和書店老闆弗蘭克通信不斷,談書,談人生,內容非常豐富。後來,海倫把兩地書結集出版,在美國大為暢銷,還拍成了電影,海倫成了一個大富翁,終於有錢坐飛機去倫敦看望從未謀面的弗蘭克了。但到了倫敦她才發現,馬克書店早已關門,弗蘭克也已去世多年。

    《寫作,一個專業作家的回憶》是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他在書中毫不隱諱地談論自己創作的秘密和個人隱私,有理想化的東西,也有具體的事例,既談寫作,也談做人,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他坦承酒精和毒品對他創作的影響。他在書中還介紹了他的寫作方法,對初學者提出了許多建議,並滿懷激情地捍衛高品質的通俗文學。

    《走向死亡的人》是戰地記者保爾馬爾尚寫的一部小説。馬爾尚曾于1984年至1992年參加過貝魯特戰爭,1992年至1994年又參加了薩拉熱窩戰爭,並身負重傷,在這部小説中,他自然融入了自己對戰爭的體驗,並以獨特的方式塑造了一個好戰分子的形象。小説中的主人公只愛聽武器的碰撞聲和裝甲車的轟隆聲,他研究軍事謀略,崇尚暴力,沒有同情心,只有報復心。但作者沒有把這個戰爭狂人臉譜化和簡單化,也通過種種細節揭示了他內心深處的另一面,如他在炮火聲沒忘記給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寫信,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可信,更真實。小説的語言火熱粗獷,但也有不少段落很抒情。(胡小躍)

    

     《中華讀書報》2001年12月26日

    


闖入法國主流媒體
《悲慘世界》可寫續集
閒話法國小説
名人之死
——讀《名人死亡詞典》
負載人性的魔鬼
——讀《榿木王》
2000年法語國家作家的作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