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讀 書

黃國欽

    讀書之於讀書人乃一大樂事。學而後知不足,學無止境等等,就都是講的讀書的道理。但是,道理雖然一個,讀書人讀書的經歷卻從來不會是相同的,“紅袖添香夜讀書”的那種軟乎乎的滋味兒,不單就沒有溫習過,連做夢也做不來。

    我的讀書其實很簡單,一切從實際出發,自始至終絕不作浪漫想。我最初的讀書是讀連環畫,那時如果能從父親、母親那裏得到一分錢,馬上就會溜到家對面馬路的租書鋪,租一本連環畫“讀”起來。現在想來,文學的細胞也許就是在那個時候培育的。連環畫讀久了就讀出了乖,很多時候專趁那租書的老頭不注意,用自己租的那一本跟其他的孩子交換著看,一分錢就讀出了好幾分。

    稍大一點後開始“站”新華書店。書店的人都很懂得尊重買書的讀書人,也很懂得生意經和顧客心理學,所以到後來,新華書店的那一套開架售書就演變成了商業上的超級市場。其實,35年前把新華書店變成圖書館的,何止我一個?但是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書店的人文明到不把10歲的小讀者趕出去。《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就都是在那些中午和傍晚裝到我腦子裏的,可能珍愛書、保護書的習慣也就是在那個階段養成的。那時候離開書店後,讀不完的書就只能默記著頁碼等待下一次接著往下看,完全不敢生出在書頁的下面折一個角的念頭。

    在我讀書生涯中體會最深的一個讀書方法就是“借”。“文革”前我所讀到的200多本巴爾扎克、雨果、莫泊桑、司湯達、契訶夫、托爾斯泰……全都是借來的。我家對面就住著本城最著名的西醫師,這位市人民醫院院長的兒子是個徹頭徹尾的外國文學迷。當我把巴爾扎克老人90多部的巨著《人間喜劇》讀到第60幾部的時候,有一天來了一夥扎皮帶的年輕人,他們輕輕鬆鬆一把火就把我的閱讀結束了,連同小巷深處牧師家裏那些我剛剛開始感到津津有味的《聖經》和《馬太福音》。現在,我記憶最深的是雨果《悲慘世界》中刑罰人的那種石棺材;我印象最好的文學是整個俄羅斯文學;我最交心通氣的翻譯家是傅雷先生。

    於今,書讀得拉雜了,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一種什麼發現。好像大家在轟轟烈烈轉向研究報告文學那陣子,我忽然想起,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比起現在的報告文學來還要像文學。

    當然,最好讀的書,應屬工具書。《辭海》、《政治經濟學辭典》、《簡明哲學辭典》、《新名詞辭典》、《漢語外來詞詞典》、《常用典故詞典》……在我的書架上必不可少,而我最喜歡讀、經常讀、認真讀、不敢不讀的兩本書,卻是《新華字典》和《潮州音字典》。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9月0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