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青春萬歲》、《花季雨季》、《三重門》之比較

    《青春萬歲》、《花季雨季》、《三重門》都是反映中學生生活的長篇小説。然而,時代不同,作者心態不同,呈現給我們的生活也不同。是否可以説,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王蒙所寫的《青春萬歲》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九十年代鬱秀的《花季雨季》則渴求用更現實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和他們的成長,而世紀之交的韓寒所寫的《三重門》則含有更多生活主義的東西?

    翻開《青春萬歲》,撲面而來的是“讓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的青春誓言,你會為之熱血沸騰。作品中幾乎每個人物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因為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夢想在他們一代已變為現實,這是近現代史上中國人第一次真正以國家主人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站起來了”的驕傲與自豪溢於言表。作為同齡人,王蒙不僅親歷了這一切,而且他還是新中國解放的參與者。解放前夕,他已經是一名“少共”,所以作家內心的澎湃的熱血自然不同於一般同齡人。他作品中不但充滿了“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聲,還充滿著青少年學生的理想和熱情:他們的話語是那樣的富有朝氣,他們的行動是那樣的富有活力,你會感到他們不是在“走”,而是在“跑”和“跳”。當然,他們同樣有青少年成長中都會遇到的問題:諸如早戀、學習、家庭及社會影響等,但他們都能以集體主義和理想主義為指歸,調整自己的思想言行,使其一統于社會主義建設。

    《青春萬歲》的主流是激情的,理想主義的,集體主義的,即使有憂鬱的個人的內涵的東西,也能比較容易“融入”大局的時代的洪流,而這種憂鬱的個人的內涵的情愫在“融入”的過程中則沉澱凈化,昇華為詩意,這種詩意以樂觀主義為主導。放眼解放初的文壇,我們發現:這種詩意的理想主義不僅僅是“少共”作家王蒙式的,當時的許多著名文人如郭沫若、艾青、賀敬之等無不沉浸在對新政府的誕生的歡歌與對新中國未來的憧憬的激情之中。我們讀《青春萬歲》會欣喜若狂,她的理想主義令人神往,她的詩一般的激情令人難忘。

    六七十年代中學生們或忙於文鬥武鬥,或忙於上山下鄉,沒有人再去(或敢去)眷顧文學,八十年代大家都忙於高考,如果太渴了就去讀金庸們和瓊瑤們,同樣沒有人出來做代言人。直到九十年代中後期,在改革開放的前哨深圳,有一個女孩利用高中時期的寒暑假創作了長篇小説《花季雨季》,才給青少年朋友們送上了他們自己的大餐。

    《花季雨季》中並非沒有理想主義色彩,在蕭遙、謝欣然等人身上就有許多理想主義的東西,他們會顧全大局,也不乏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境界,用圍棋界的話來説,頗有幾分“求道派”的精神。但作者著墨的還遠遠不只這些。因為在孩子們的眼中,原本聖潔的老師早已不是高高在上,他們也有煩惱也有功利也有弄虛作假,甚至不乏幾分卑瑣,但學生們卻“理解”甚至“包容”他們的老師,如同學們為配合老師上公開課而進行的預習演練等即是明證。然而,這並沒有影響老師的形象與師生之間的親和,甚至有女生暗戀他們的老師。

    不僅如此,《花季雨季》所再現的當代中學生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元化:理想主義固然佔有一席之地,但實用主義(如余發)也無需躲躲藏藏,即便個人主義(如陳明)作者也並非要對之矯枉過正或宣判死刑而打倒之。所有這些,都折射出作為轉型期的特有的多種意識共存的局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學生們渴望證明的是:他們自身成長中所伴隨的一切——包括戀愛,都屬正常的。他們能寬容成年人,他們能理解同齡人中的早戀者,但成年人卻“小看”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成年人。這裡,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聲音,一個代表所有中學生意願的吶喊的聲音:父母們長輩們老師們睜大你們的眼睛尊重我們、理解我們、關心我們吧,我們不僅需要物質的富足,我們也渴求擁有精神的空間。為什麼老把我們看成小孩(實則是忽視了我們是有血有肉有頭腦會思想的人)?為什麼總是居高臨下對我們講話?

    所以,很多成年人讀了《花季雨季》都有感慨:原來我們的孩子們後輩們學生們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幼稚,我們在面對他們時需要的更多是平等尊重交流理解期望,而不是壓制。

    《花季雨季》的出現,應該感謝改革開放的大氣候和深圳這塊充滿創造活力的熱土。因為它使中學生們的思想更為活躍、更少保守,而且他們向這個為成人壟斷的世界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韓寒的《三重門》與前兩者大不相同。所反映的生活面,顯然不及前兩部廣,但是,論批判的鋒芒,似乎又是前兩部所不及的。作者少了青少年學生的單純和熱情,多了成年人的複雜和冷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北京“少共”作家王蒙看問題是樂觀的自信的的理想化的,九十年代中期的深圳中學生鬱秀則務實而明快,到了跨世紀的上海中學生韓寒這裡,卻表現得尖酸刻薄,又充滿調侃揶揄,甚至老辣超凡。至於主題,韓寒似乎並不刻意追求,還自言自己的小説因為玩語言而導致內容空洞。其實,在這些玩語言的表像背後,作者還藏著一些至關重要的資訊,那就是對現今教育弊端的針砭。如作者筆下的老師顯得平庸無聊卻裝腔作勢廢話連篇,寫老師與學生的隔膜,校長的官僚主義,應試教育下的沉悶的校園生活。最終,是分數把萌生愛情的一對青年學生(Susan與林雨翔)活活拆散了。在孤寂與無望中,林雨翔開始消沉,並接觸到社會的陰暗面……

    在韓寒的語言系統中,我們找不到王蒙式的抒情詩,也看不到鬱秀式的明快的散文風格,我們只好説:韓寒過於早熟,過於早慧,他不像一個中學生?!

    不管你喜不喜歡韓寒,他註定不同於已往的乖娃娃了,他説粗話、説大話、罵人、筆伐老師,儼然中學生中的異類,但同齡人有人欣賞他。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説,從王蒙的理想主義到鬱秀的務實主義到韓寒的無所謂的“小混混”的生活主義,是喜是憂,我們不敢妄下結論。也許正像韓寒所言的:自己的小説“內容空洞,主人公基本上沒幹什麼事,就這麼混混沌沌過著。但這就是生活”。這裡,文學遠離了理想主義,遠離了抒情散文,還原到生活流本身,頗有幾分無所謂。是否説,作者的思考就在這無所謂之中?(王興武)

    

    《中國教育報》2001-08-09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