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文化的力量使它與眾不同---評崔永元新書《不過如此》

劉震雲

    迄今為止,我只見過崔永元兩面。他一直在《實話實説》工作。第一次見到崔永元,《實話實説》剛剛開辦,4個字還沒有被人念順,他們張羅了幾個門外漢和一個門內漢一塊談足球。看到崔永元我替電視臺叫苦:這個新來的主持人嘴長得有點歪。等到錄製節目的時候他一開口,坐在我身邊的呂麗萍就嘖嘖稱羨,我也趕緊跟著嘖嘖稱羨。真是嘴不可貌相。

    我家門口有一打燒餅賣雜碎湯的大哥,祖籍安徽,除了喜歡黃梅戲,還像全國廣大觀眾一樣喜歡崔永元。每天清晨我去吃雜碎湯,他都要停下黃梅戲談一下崔永元。一次他狠狠甩著面説:這個姓崔的,説話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為了這句話,我比佩服崔永元還佩服這位大哥,因為是他發現了崔永元。我們認為崔永元説話像我們,所以我們喜歡他,他身上的標簽就是“平民主持人”,誰知大哥發現,正是因為他説話不像我們才得到我們的待見。

    上升到理論高度,他可能在電視上改變了一種説話方式,這種改變引來了清風撲面。再上升到理論高度,生活中的一切改變都自説話和説話方式的改變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許這才是崔永元對生活的貢獻?

    第二次見到崔永元,是因為他現在這本書《不過如此》,讓我讀完這本書,談一下讀後感。懷抱這部書稿往家走的時候我心裏有些打鼓,説得好不一定寫得好,會耍槍不一定會玩猴。諸如此類的書我也看過一些,都是顧得上吹笛顧不上捂眼。但等看完這部書之後,我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孩子還行。

    雖然寫的也是歷歷往事,但在往事之中,他又進行了獨特的篩選,接著又在選擇的部分找到自己和世界的獨特通道。

    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獨特,往事之中並沒有順序,一切按照幾十年後的感覺對生活進行重新組合和排列。譬如講,對吃的感覺,對睡覺的感覺,對上路的感覺,對聲音的感覺等。通過幾十年的沉澱和過濾,他抓住了那些留在他心中的語言的碎片和回聲——現在讓它們重新顯現。如果這結構用到文學作品上,可能就叫先鋒了。

    雖然寫的也是親人、朋友和同事,昨天、今天和明天,興奮、憂傷和煩惱,但他對這一切的愛與恨,又在理智上,化作了一個中年男性的不過如此。書中充滿了自嘲而不是自戀。但正因為不過如此,它才更加不如此呢。

    這就叫舉重若輕。

    還有他的姿勢,他在書中掰開了工作身份和生活中的一個人之間的區別。往事之中,他對勞動人民的生活更加充滿懷念和嚮往。似乎更願意到東北、陜北和新疆去,哪怕那裏啼笑皆非呢,也比呆在熙熙攘攘的賓館大堂舒服。

    書中哪句話最感動我?陜北的老王是崔永元的朋友,手裏掌握著3000多首陜北民歌,一次托崔永元的朋友辦事,心意不過,捎過來一箱大棗。

    崔永元把大棗轉給朋友時,告誡了他這棗的意義,朋友鄭重地説:這棗我一個一個洗著吃。回頭崔永元又不放心,給朋友打了一個手機短語:三個錢買了兩苗針,東西不多是個人心。

    這本書看似寫得平易和隨意,其中卻有著很大的文化含量。換句話説,是文化的力量,使這本書顯得與眾不同。

    當然這書也不是沒有毛病。最大的毛病在於他在往事的選擇上也出現了馬虎和紕漏。愛的事恨的事都會充滿感情,但書中也夾雜著一些不鹹不淡的事。於是有些章節感人至深,有些章節平淡如水——這本書在整體上還顯得良莠不齊。所幸的是這些不鹹不淡的事僅佔到整書的1/10,我們掐頭去尾還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根良好的甘蔗。

    這本書出版之後我準備馬上買上兩本,一本自己留著,另一本送給我家門口賣雜碎湯的大哥。

    

    《北京青年報》2001年7月1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