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經濟學家的情韻——讀《厲以寧詩詞解讀》

胡雙寶

    前一陣看到老數學家蘇步青教授的《數與詩的交融》,近日又讀到《厲以寧詩詞解讀》,十幾篇解讀文章引了厲以寧教授的幾十首詩詞,另外附有選自《厲以寧詞一百首》、《厲以寧詩詞又一百首》以及這兩本集子以外的詩詞134首。於是我産生一種感覺:作詩不是詩人的專利;讀過厲先生的詩詞,甚至覺得,非專業詩人往往能生産出好詩,因為“詩者,志之所之也,情動於中而形于言”(《毛詩序》),詩是人們心志的馳騁,情感萌動於內。

    1959年是“大躍進”高潮之後“持續躍進”的年代。這一年,厲以寧寫了一首《七絕河北農村所見》:“高爐餘火映紅霞,農舍停炊社即家,豈止城中遭苦雨,溪頭薺菜不開花。”這是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的翻造。辛詞下闋“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表達他被罷官後閒居農村,對農村生活的讚愛。厲詩描述的卻是“大躍進”後農村敗破的景象:遭風雨的豈止城中,豈止桃李,連可聊以充饑的薺菜都不開花。這與一時風靡的“向聲背實”之作大異旨趣,與當時震耳欲聾的“公社好”大唱反調,卻寫出了當時農村的實況,道出了農民的慘苦。2000年7、8月間,厲以寧寫了一首《江城子青海湖》,也是農村,而且是待開發的西部地區,卻是“車逐羊群湖畔去,芳草地,綠蔥蔥”,是“品嘗藏家青稞酒,三盞過,醉顏紅”。“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白居易)表述“實義”是詩文的本務,需要刻意追求。

    厲以寧的詞多於詩,這也許是詞的長長短短的形式便於表達無窮變幻的思緒和事物,既遵照格律,又大有選擇變換的餘地。他受到中小學國文老師的點撥,自己勤奮努力,從而步入古典詩詞的天地,成長為情滿韻足的業餘詩詞家。據他的老同學介紹,他能默寫好幾十首詞牌的正譜。厲以寧十七歲時(1947年)填的第一首詞《相見歡儀徵新城途中》。當時作者在南京讀高中,春假期間回家鄉儀徵。詞中寫的是一組組畫:上闋“槳聲篙影波紋,石頭墩,蠶豆花開一路、水鄉春”,一派恬靜的南方農村河邊景象。下闋“長跳板,小河岸,洗衣人,綠褲紅衫都道、是新婚”。上穿綠下著紅的新婚女子河邊洗衣,是當地的習俗。這第一首詞嚴格按照上闋平,下闋二仄二平的要求,意境清逸淡雅鮮動,用詞淺易平實而又十分講究。

    厲以寧的詩詞內容廣泛。解讀者分治學精神、母校情結、處逆境中的樂觀豁達、人生哲理、改革情懷、祖國山河之戀、母愛、夫妻之情、關愛子女、同窗之誼、歷史人物評價等十四個方面分析介紹。今舉其一二。

    1957年,厲以寧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長期在資料室工作,“文革”期間被關“監改大院”,1969年隨北大一千幾百名教職員發配江西鯉魚洲農場勞動改造。不論哪種境遇,厲以寧總能清醒地對待,始終保持樂觀進取的精神,心底裏蘊藏著理想和希望。初到鯉魚洲,收到一位“監改大院”的“監友”悄悄遞來的一首《鷓鴣天》,詞中表述了苦悶無奈的心情:“百年駒影驚回首,一紙家書慰展眉。”厲以寧步原韻和之,以“青蓮自信身無染,銀杏何愁鬢有絲”表明應當珍視人生理想情操,而且滿懷信心地預言撥雲見日的美好的明天:“堤上路,畫中詞,升潮也有落潮時。江風吹盡三秋霧,笑待來年綠滿枝。”

    厲以寧足蹤所至,時有歷史人物遺跡傳説,他于感念之餘,往往以詩詞予以評騭。1989年有一首《七絕徐州戲馬臺》:“連年征戰怨難平,父老已非昔日情,縱使渡江招士卒,幾人投筆楚軍行。”戲馬臺,相傳是項羽的練馬場。對於項羽,史家、文學家多有同情,諸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江東父老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厲以寧則從發展變化的觀點加以分析,給以歷史主義的評價:此時的項羽已非當年的項羽,他不善於用人,不善於安天下,即使過了江,“江東子弟”也不會再盲從響應。

    厲以寧先生隨時注意並且善於分析國內外形勢。1976年10月8日得知粉碎“四人幫”之後,在一首詞中寫道:“十年亂,世道換,路迷迷,誰有韜謀接手下殘棋?”這既是國人的期盼,更是經濟學家敏銳的發問。而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在《七絕由北京赴杭州,車過浙江嘉興》中寫道:“是誰再激南湖水,今日春風惠九州。”把十一屆三中全會和中國共産黨成立相提並論,足見對這次會議意義、作用的深刻認識。

    厲以寧先生是積極主張改革開放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理論推動了近二十年來中國的發展。發展變化的觀點也貫穿于他的詩詞。除了前面的引述外,請看他1980年參加經濟改革會議期間寫的一首《七絕無題》:“隋代不循秦漢律,明人不著宋人裝,陳規當變終須變,留與兒孫評短長。”因循保守、維護舊有規制的觀點都是違背歷史的。

    厲以寧先生長我兩歲,同校相處,卻素無交往,雖然我比較注意他的經濟學觀點。讀他的詩詞,可以了解他走過的路———近五十年間,他的許多經歷是與同齡人或同代人相似的,所以既覺得清新,又感到親切,對厲先生又多了一方面的認識。

    

    本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彭松建、朱善利主編

     中華讀書報2001年2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