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關於書頁閱讀和螢幕閱讀的三言兩語

邢育森

    1、頁面容量和頁面效果不一樣。windows窗口化的螢幕,一次性顯示出來的文字很多。以“寫字板”為例:如果選擇“尺規內自動換行”,把尺規定為15的話,滿滿一行可以顯示43個字符,一屏可以顯示26行,所以一眼望去,有可能一下就看到500-800個字符,這種大量的視覺刺激會産生迅速讀完的迫切壓力,瀏覽就很難避免。如果採用“窗口內自動換行”,滿滿一行則是58個字符,容量更大。

    IE瀏覽器顯示的容量,比“寫字板”程式略少。象青青草這樣把行容量固定為33個字符的頁面不多。

    而一本32開普通本的書籍,滿滿一行是25個字符,一頁是24行,容量是“寫字板”程式的大約一半。讀起來就感覺從容不迫。

    紙面印刷的效果,由於每頁上下左右都留白,加上行距,看上去眉清目秀。IE和“寫字板”則經常看上去眉毛鬍子一把抓。

    2、閱讀心境不一樣。螢幕閱讀容易産生視覺疲勞,一是由於螢幕的原因,使眼睛肌肉總保持有意無意的高度緊張,讀起來累;二是由於螢幕字符容量太大,同時出現的過多字符帶來的視覺刺激,造成了繁雜和混亂的閱讀干擾。

    紙面閱讀的心境特點如下:一是積極的心理暗示。印製成書的文字作品,已經向讀者暗示了該作品的價值,容易使讀者集中注意力。而網路作品,如果缺乏一些肯定性的評價或者其他積極暗示的話,讀者難以産生閱讀衝動。

    大部分讀者,在選擇閱讀對象時,如同挑選購買其他商品,很難擺脫各種心理暗示的影響。二是付費閱讀。書籍作為一種商品,讀者花錢將之買回去閱讀,如果不讀的話買書成本就成了一種浪費,大部分讀者還是儘量避免的。

    而網路免費作品的螢幕閱讀,投入成本並不直接和明顯,免費的有時反而很難得到消費者的重視和珍惜。

    3、文字內容的差別。網路作品在印刷出版前,要經過專業文字編輯的修改和一定的潤色,好的文字編輯將使原作更加精彩,提高閱讀快感(當然這也不一定。總的來説,還是應該承認這一工序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結論:

    1、一部網路作品可讀性的重新評價。比如,大段大段精彩的抒情、描述和議論,在螢幕閱讀時會影響閱讀速度,使人不耐煩,而印製成書頁後則顯得作品更加厚重耐讀,不至於讀過後就甩到一邊,沒有回味重讀的餘地。總之,書籍的商品屬性,使那些容易對讀者造成積極心理暗示的文字更容易獲得歡迎,那些艱深冷僻的用詞和典故,用的巧妙,可以滿足部分讀者的知識虛榮;那些辭藻華美的抒情議論,可以增加作品文采,滿足部分讀者的審美需求(總的來説,很多讀者的審美觀是比較淺薄和簡單的)。因此,我們在某一作品發出“看不下去”、“可讀性太差”的評價時,應該儘量避免螢幕閱讀所帶來的影響;同樣,我們在網上讀到十分順暢,沒什麼困難就能跟著讀下來的作品,也要想到這樣的作品,如果印製成書,由於缺乏一定的內容深度和適當的閱讀障礙,會使整個作品有可能流於膚淺。所以,單純追求點擊量和瀏覽率是沒必要的,只是為了增加可讀性而犧牲其他方面也是不可取的。

    2、網路對網路作品的作用。就象我以前已經説過的那樣,網路更適合傳播而不適合閱讀,所以不必要求讀者在網上閱讀作品,而應儘量利用網路使讀者對作者和作品保持關注,這些關注有時是構成他們購買某本書籍的主要原因。作者應該充分利用網路的交互性,在作品之外,作者本人的展示和表達也是必要的。推薦和評論的一個功能就在於心理暗示和閱讀衝動的構成,單純的理論之爭其實價值不大,讀者對評論家們之間誰説服了誰並不感興趣。

    訪談、評論、總結、發言、作者之間的掐架(而不是評論家之間的論爭),才是讀者喜歡和期望看到的,這是閱讀其作品之前的一個必要的鋪墊和環節。

    3、網路應該是文字創作的試驗田。前段發過一貼,不管寫得好不好,有評論説“這麼差的東西發出來做什麼”,對此言論不太同意。正是因為網路發表渠道的暢通,才是進行創作探索和試驗的好地方,才是把那些不太成熟的作品發出來的好場所。如果網路又存在著一個無形中的淘汰和過濾機制,那與傳統媒體又有什麼差別呢。一兩篇文字的得失並不能從根本上影響人們對一作者的評價,把自己的名字太當回事,非要求自己出手就是驚人之筆,寫作也就失去了樂趣。“好”和“差”的評價準則並不好衡量,理論家看好的,大眾也許並不買帳,專業人士覺得是垃圾的,普通讀者可能讀得津津有味不忍釋卷。刻意的討好讀者和討好高手都是危險的,寫就寫了,發就發了,隨他説吧,要有這個勇氣。無欲者無畏。

    好了,又沒話了,就到這裡吧。

    02/02/200119:01于〔青青草〕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