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基因世紀:一個美麗新世界?

楊海燕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生物世紀,或更準確地説,生物技術世紀、基因世紀。伴隨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關於生命倫理的討論已經廣泛而深入的展開。傑裏米裏夫金(J.Rifkin)的新作《生物技術世紀——用基因重塑世界》試圖從歷史和自然哲學的角度,在經濟社會的整體構架中,探討生命科學和資訊科學的合流將帶來的革命性變化。裏夫金用“基因術”(Algeny)來隱喻生物技術世紀中人與自然打交道的方式。基因術是一種技術,但技術決不僅僅是科學的應用。技術作為本質先行,是一種哲學框架,規範和昭顯人與自然的關係。這裡,基因術與煉金術(Alchemy)構成發人深省的比照關係。Alchemy來自阿拉伯語,意為圓滿,後者源自古希臘語“轉變的藝術”(theartoftransmutation)。煉金術士認為一切物質都在自然生長,“所有金屬都處在變為黃金的過程中”,他們確信,通過對自然魔力的體悟,人不僅可以在實驗室裏模倣、而且可以加速和改造這一過程,以達到更高的圓滿。如今的基因術士認為生物界共用一個“基因庫”,物種作為基因的載體以潛在的形式存在,是非實體的。用精緻的實驗操作可以將基因分離、修飾和重組,構建出更優化的生物體。技術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思想革命,在基因術的蓋覆和彰顯之下,人和自然在何種命運中交錯?

    基因術所開闢的世界是祛魅世界的延續;基因術所開闢的世界也是工業革命塑造的世界的延續;賦予生命專利標誌著商業化世界的徹底完成。

    基因術所開闢的世界是祛魅世界的延續。第一次科學革命拋棄了“自然是一個活的有機體”的希臘自然觀,萬物不再保有靈魂,自然不再秉有魔力。物質由微粒構成,其運動是萬有引力定律支配下的“僵死”的物理運動。現代化學的創立源自道爾頓的“原子論”,而不是長期實踐的煉金術;同樣,當代生物學不是博物學傳統的延續,甚至不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開端,它發軔于1953年沃森和克裏克對生物遺傳物質結構的破譯。DNA雙螺旋模型是一個物理化學模型,至此,還原主義終於深入了柔韌的生命領域內部,“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秘密”(吳國盛語)在分子水準開始得到解釋。正是這一發現,使“基因”與“靈魂”、“隱得來希”、“普紐瑪”、“阿契厄斯”、“原型”等眾多活力論、有機論的用語區別開來,世界又剝除了一層(如果不是最後一層的話)魔力迷霧的籠罩。植物育種不再是美國園藝學家伯班克對櫻桃樹的喃喃自語,基因術士們要做得更多——將一切透明化和外在化是其目標。經過他們視線的透視,一切可以真正“一眼望到底”。物種的界限不再神聖不可侵犯,基因像一枚枚聽話的棋子,只要符合一定的遊戲規則,就可以任由人類在不同物種間安插。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預示著每個人都將擁有自己的遺傳檔案,生物晶片作為遺傳篩查的方法大規模進入醫學檢測之後,每個人都能遠眺自己的生物學未來,即使是概率性質的。這種透明化趨勢的極端表現在建造人造子宮的想法上。子宮黑暗而溫暖,是新生命的孕育之所,是最古老感情的維繫之處。而當代醫學家卻認為子宮是一個危險和有害的環境,“應該盡可能把未來的兒童置於可以被觀察和受保護的地方”,以便使胚胎生活在可預測的環境中,及時進行遺傳糾正。這種自然的透明化和外在化進一步消解了世界的神秘魅力。

    基因術所開闢的世界也是工業革命塑造的世界的延續。人類將生産改造後的有機活體。延續下來的是標準化、可組裝的批量生産方式。世界上不僅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克隆技術還將大規模生産遺傳構成均一的哺乳動物生物個體。在醫學研究和生物工業中,不僅是整體,生物體的部分也成為了製造的對象,這是將生命還原為化學材料的必然後果。器官移植已被器官製作的概念代替:在體外的三維塑膠構架中,種下種子細胞,以收穫完整的功能性器官。這種思維模式中,生物整體被拆分為可替代的零部件,與流水線生産出來的可組裝的機器沒有區別。在這個意義上,第一次科學革命所允諾的“動物是機器”和“人也是機器”終於得到兌現。

    賦予生命專利標誌著商業化世界的徹底完成。始於五百年前的歐洲圈地運動使社會經濟關係發生了重大改變,土地不再是“地母”的寬廣懷抱,而變成了可以分割佔有的商品;人被降格為勞動力(如今被稱為人力資源);時間變為價值的量度。隨之而來的是一部分公有資源(如公海、大氣層、電磁頻率)的被圈佔,成為可以買賣的私有資産。如今更是登峰造極。在農業和制藥領域,大量經過微小遺傳修飾的遺傳工程生命形式被認為是人類的發明,紛紛被授予專利,甚至包括有特殊價值細胞的簡單分離和建立純係,甚至包括人類的大約十萬個基因。正如裏夫金所説:“國際上把進化了數百萬年的生物遺傳藍圖轉化為私有智慧財産權的努力,既代表著五百年來商業化歷史的完成,也標誌著大自然留下的最後公有疆地的終結。”這種專利保護的法律行為提供了商業社會的運轉所必需的保證,商業力量一旦啟動,則完成了權力的移交。素樸學術的聲音越來越微弱,評估和討論也愈加不可能,一切都將淹沒在商業化世界的單極指向中。在這個世界中,自然是身外之物,只有使用價值,而完全失去了內在價值。

    基因術士們正昂首邁進“美麗的新世界”。但同時,另一種道路也向我們敞開著。這條路通向一個完整的生物圈,生物在每一層次上與環境發生整合。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生物“新”世紀嗎?似乎我們還在“換湯不換藥”的老路上走著:機械工業框架下的線性還原思維,再加上商業社會的絢麗包裝。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

    裏夫金認為生物革命和資訊革命的匯合將提供新的出口。這種匯合不是工具層面上的:電腦處理大量生物學數據或者採用生物材料製作新型晶片,而是概念構架的重合。懷特海的過程哲學是一個開端,他認為生物在與環境發生作用時,以某種方式“預見未來”,從而不斷地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變化。維納的“控制論”提供了科學界更容易接受的模型,一個系統通過資訊流動和反饋作用來維持自身。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把生物體看作資訊系統,工程領域和生命科學領域的術語開始混用。尤其在分子水準,基因被看作是數字化的,遺傳物質與電腦的軟體系統沒有什麼區別,它在生物體內的運作依賴環境資訊的輸入。在進化的層次上,同樣出現了新的思維方式。懷特海把進化看作“向創新的創造性擢升”;普裏高津認為耗散結構的正反饋作用有可能在複雜性更高的水準上重新組織自身,這種更高的複雜性也就是生物對資訊處理過程的改進。新生的“複雜性科學”把生命看作一個複雜性系統,一個層次的混沌行為將在下一個層次産生不可預測的秩序。生物不是完全被動地等待自然選擇的生殺予奪,而是一個具有主動性的自組織過程。進化被視為生物在與環境的資訊交流中不斷增強的計算能力。

    一個新的出口總是雙向的,它通向不同的自然觀和技術方式。基因術士們正昂首邁進“美麗的新世界”,他們認為,人類已進化到這種境地,以至於可以作為重塑自然的設計師來繼續生命未來發展的創造性進程。生命的歷史性被簡單取消,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生命無限伸展著可能性。但同時,另一種道路也向我們敞開著。這條路通向一個完整的生物圈,生物在每一層次上與環境發生整合,人與自然榮辱與共,休戚相關,唇亡齒寒,著眼於此的生態學應該為生態農業和預防醫學提供發展的空間。在這樣一個宏大系統中,人不能想到就幹,畢竟還有很多想不到或者即使想到也無法控制的東西,在化學污染和核污染之後,難道我們還能支付得起遺傳污染的代價嗎?

    面前的這個生物世紀既給了我們“最甜蜜的希望”,又給了我們“最隱秘的恐懼”。這絕不是一次價值無涉的“科學發現”之旅,也不是一次自由無限的“藝術創造”之旅,人類仍圍困在現代技術賦予我們的命運中,經歷著量的開掘和擴張,而不是質的採擷和持守。

    《生物技術世紀——用基因重塑世界,》【美】傑裏米裏夫金著,付立傑等譯,上海科教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中華讀書報2001年2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