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小説低俗現象不容忽視  
陳熙涵

    模式化作品比比皆是 權錢色交易如出一轍

    翻開時下的反腐敗小説,常常可以找出一種規律:凡是機關必有貪官,而貪官的身後一定有壞女人和給他行賄的大款,還必有一個副書記之類的人做他的保護傘。雖説當下越來越多的反腐小説反映了廣大民眾對倡導正氣、鞭撻腐敗的願望;但作品中大量存在的模式化傾向甚至打著“反腐敗”旗幟來展示低俗的現象已經讓不少讀者心生反感,也引起了滬上不少專家、文藝批評家的關注。昨天,在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他們就反腐小説創作中的模式化傾向進行了探討。

    上海大學的王洪生教授手拿一張清單説,最近走訪了一些音像市場,發現以“黑”字打頭的文藝作品多得讓他瞠目結舌,《黑冰》、《黑血》、《黑洞》、《黑雨》、《黑風》,黑壓壓一片;以某某秘書、某某車隊為名的圖書也層出不窮,甚至連封面都像克隆的。而權欲和情慾則是構成情節的兩個輪子。反腐小説概念的日漸狹小,逐漸讓人心生懷疑,這些作品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生活的真相?

    上師大楊劍龍教授將一些反貪作品的元素歸納為“黑幕小説+言情小説+偵破小説”,而在人物的設置上也逃不出“一個貪官+幾多美色+些許幫兇+一個包青天”,情節就在清官與貪官、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的激烈衝突中走向最終的因果結局。一味“展貪”和“展貪”手段的單調,大大削弱了此類小説的藝術性。青年評論家楊揚聲稱自己不太喜歡那些被定義為所謂“官場小説”的作品,寫人性惡太多,當下的一些作家將寫腐敗作為一種時尚且有職業化趨向,而寫作看得出是在想像中完成的,完全不了解筆下的東西。

    《上海戲劇》的鄒平認為,有別於以前大是大非的善惡刻畫,現在很多反腐小説注意寫人的複雜,“壞人有點好、好人有點壞”成了另一種簡單的模式。作家沈善增指出,把任何無恥不經思考地推給社會,是反腐小説的另一種模式化,也是反腐小説最大的失誤。他説,個人的選擇是不可推諉、不可逃避的,我們不能因為對某些社會問題的義憤,而放棄對個人道德的要求。

    華東師大的殷國明教授認為,將寫腐敗等同於反腐敗是模式化的另一特點,官場小説寫得好與不好,不在於把官場的腐敗寫得是不是觸目驚心,那都是表層化的東西,更深層的應當是這些表層化東西背後所表現的人生選擇,人格、心靈的掙扎,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展示的人性的豐富性。作家應該在自己的內心承擔起這種社會的黑暗,而不僅僅是認知這個黑暗,因為認知本身是不需要承擔的。好的反貪作品的結局,應是重建人類精神的歸宿。

    魯迅先生曾批評那些譴責小説大都“辭氣浮露,筆無藏鋒”,流於模式化、淺表化。而當下官場小説、反腐敗小説基本上都是對於生活表像的一種炫耀。社科院的許明則認為,編故事的能手太多,而文學敘述的高手寥寥可數,模式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説家面對現實時的力不從心。也許有那麼一天,當反腐小説不再被歸於某種類型的時候,它才能找回真正屬於自己的內涵。

    今日作家網 2002年7月29日

    


對話陸天明:我寫反腐小説 
[文壇瞭望] 反腐創作≠展示腐敗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