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飲食、美食與“寫食”
——讀罷《寫食主義》

止庵

    人對待吃飯(説得準確點兒是吃菜)有兩種態度,一是吃飽,一是吃好。未必分得出高下,無非各有所好;或者説只求吃飽者,若此非難事,則是以飽為好。當然後者要求更多一些,我的朋友車前子近來有番議論:“飲食以吃飽為目的,而美食是吃飽之後的淫欲。因為吃飽已不成問題,已綽綽有餘了,就想著吃好。吃著碗裏的,想著鍋裏的,這樣看起來美食基本上像是一種不道德的品質,老心猿意馬的,想找情人,想找小姐。也就是説,飲食是婚姻,美食是婚外戀,最起碼也是調情吧。”(《一個人的戰爭》)老車才思敏捷,為我所不及,然而此説似乎尚欠週全。我不是美食家,沒有切身體會;揣想起來,美食家到底並非“野食家”,吃的多半還是尋常東西,只是吃法不同罷了。若拿男女關係打比方,所愛仍為自家老婆,卻非普通愛法,他不滿足於一般過日子,是拿老婆當情人看待,他們之間是種審美關係。吃飽與吃好,區別全在這裡;審美地吃,是為好,甚至飽與不飽都無所謂;“美食”之“食”,即“飲食”,前面特意著一“美”字,是説此乃“審美意義上的飲食”。

    提起審美,我們多半想到詩人,然而美食家的審美並不虛無飄渺,總要落在實處。《淘金記》裏卓別林饑餓難耐,把一隻皮鞋大嚼特嚼,我們總不好説他是美食家罷。説實話此時他倒像是位詩人。至於美食家,回到前面的譬喻,光是“情人眼裏出西施”,恐怕還不成。美食家的審美首先是種行為,要訴諸一定形式,這形式即是烹調,或自家動手,或情人代勞,都無不可。美食是對飲食的一種審美意義上的加工改造,美食家是因此而感覺出“好”的人。

    所以美食之所以為一種審美形式,內容有二:一是行為,一是感受,然而對美食家來説,前者絕對不可簡省,後者卻未必一定搞得那麼繁複。我説美食家不是詩人,意義之一正在這裡。揣想美食家所感覺的“好”,多半也只是個“好”字而已。用不著長篇大論地講怎麼好法,——他正在那裏忙著吃喝呢。從前有句話説“接吻的嘴不再要唱歌”,於此亦然。這是另外一碼事情,即“寫食”是也。“寫食”一語出諸沈宏非的杜撰,見所著《寫食主義》(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然而“寫食”卻不是他的首創,老車説美食有兩種:“一種是知堂式的,一種是隨園式的。知堂式的美食傾向很靜,很內向,有時候簡直像守株待兔,吃到一塊小點心也津津有味、津津樂道,外人看來不免有點寒酸。而隨園式的太動,太張揚,為一點味蕾滿世界亂轉,像條瘋狗。”我讀《隨園食單》和後人輯錄的《知堂談吃》,覺得確有這個區別,但是追究起來,恐怕還得説隨園是美食,審美感受不能從審美行為中獨立出來;而知堂是“寫食”,相比之下行為倒在其次,甚至根本就反對世間美食家那種吃法,他正是要從尋常飲食裏感受到美。張愛玲説:“周作人寫散文喜歡談吃……不過他寫來寫去都是他故鄉紹興的幾樣最節儉清淡的菜,除了當地出筍,似乎也沒什麼特色。”(《談吃與畫餅充饑》)畢竟是以一般美食求之。美食重行為,“寫食”重感受;“寫食家”未必是美食家。美食與“寫食”都是在飲食基礎之上更進一步,而此“更進一步”,也就是大家説得濫熟了的“文化”。

    當今之世,“寫食家”恐怕還要首推沈宏非,這是我讀罷《寫食主義》的感想。不過他的“寫食”,卻又與知堂大相徑庭。前引老車的話,對隨園多有貶抑,如果除去這層意思,我倒覺得所講兩種路數,正好可以用來説明沈氏“寫食”與知堂“寫食”之區別,正是一動一靜,一繁一簡。知堂要求本質,所以直指惟一;沈氏則滿足於感受本身,《寫食主義》的好處,在於作者對飲食感受豐富多彩,寫得也神采飛揚,就像他所寫的那些美食一樣,他寫出來的也是一種“美食”,稱得上感受的饗宴,文字的饗宴。這是一位面對美食的詩人,不妨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我無意且無力於關心讀者的吃飯導向,只想用單詞和句子對食物滋味和飲食行為進行煽情及解構。如果飲食是一幕幕人間大戲,那麼‘寫食主義’的角色,充其量也就是布萊希特戲劇裏的幕間説書人。”這個人説得實在熱鬧極了。

    《北京晚報》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