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就業制度重大革新

    中共中央在“十五”計劃建議中首次明確提出“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發展彈性就業形式”,這被認為將帶來我國勞動人事領域內的一次重大革新。上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副所長蔡昉在家中就這一問題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就業的目標是解決人民生活問題,彈性就業可以擴大就業的方式 

    記者:建立階段性就業,發展彈性就業形式,這還是中央首次在重要文件中明確提出。過去,即使下崗職工已經自謀職業、甚至成了“大款”,只要他將檔案材料仍舊存放在再就業中心,不與單位簽訂較長期的用工合同,便仍然被看作是下崗待業——這一名詞實質上的含義是失業,在一定期限內便仍然可以領取下崗職工最低生活補貼。這次中央提出,階段性就業、彈性就業也是就業,這是一個新動向…… 

    蔡:在國外,階段性就業是十分正常的就業形式,最典型的如婦女們在有小孩時在家裏待幾年,孩子長大後出去找工作,然後説不定哪天又回家待著,有的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便去幹點想幹的事,然後回來另找工作。我們首先應該把一個簡單的道理弄明白,即就業是為了什麼?很簡單,為了生活。那麼,從政府一方來考慮,擴大就業的目的是什麼?過去常常與數字聯繫起來——降低失業率,但降低失業率從來不是關注就業問題的根本目的。事實上,我們更關心的是解決由於下崗失業所帶來的無收入的困難者,幫助他們維持生計。這一次明確提出彈性就業,很明確,就業的目標是解決人民生活問題。

    其次,過去將穩定的勞動關係作為就業的標準,職工下崗後不找到穩定的工作便不算作正式就業。提出彈性就業也是就業,很明顯,就業將不分正式就業與臨時就業,勞動人事關係將會成為一種較為簡單的工作雇傭關係,這是我國勞動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從人力資本利用的角度看,這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人力資源適合於不同的工作,有些工作需要由相對固定的人力來完成,有些則不需要,這將促進人力資源被更加合理地利用。例如,許多國家由於社會需要形成了一大批自由職業者,這些人沒有固定的職業。 

    更重要的是,這實際上擴大了就業的方式。下崗職工中有一類人一直看著原單位,指望著重回固定的工作崗位;還有一類則自己幹著活兒,又去領一份下崗職工生活補貼,在補貼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他們佔用了相當一部分。依照國際慣例對於就業做出新的規定,將有助於區分出那個真正沒有職業、需要救助的群體。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的具體辦法,還在討論中。 

    我國的勞動力具有比較優勢,理應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參與國際競爭 

    記者:從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角度來看,建立市場化的勞動關係,還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十五”計劃建議同時強調要加快形成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並且説將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職工與所在企業的關係將會單純到雇傭與被雇傭的關係,提出彈性就業、階段性就業意義深遠…… 

    蔡:這將會幫助實現企業與職工之間勞動關係的單純化。過去,人是單位的人,生老病死都由單位負責包了,而且子女上學、就業也是單位的問題,單位承擔了過多的應屬於社會承擔的問題,不堪重負。職工與企業之間還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一方面,職工下崗後國家與企業服務不知道職工真正的就業狀況;另一方面,職工則不清楚企業對自己有何權利義務。 

    勞動人事關係的改革,需要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這兩項工作將會是同步推進的。在“十五”期間,這些問題將會較快地得到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中心將會取消,當然,這會有一個不太長的過程。失業者將會領取失業保險所支付的救濟金,不再從再就業中心和原來的企業領取補貼,職工的社會福利保障將不再依靠企業,他們的養老、失業、醫療將由社會化保險來解決。 

    對於企業來説,這將會使原來的國企等放開手腳,大量使用勞動力於必需之時而不必付出過高的代價。過去,雖説我國實行的是低工資制,但由於企業對職工實行一切全包的辦法,職工事實上所獲得的福利非常高,這使企業不得不付出極高的成本。由於這個原因,一些企業寧可通過資金投入搞我國並不具有優勢的資金密集型産業。而資金是我國稀缺的生産要素,勞動力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産要素,如果捨近求遠,自然會缺乏國際競爭力。生産要素之間是可以替代的,資本稀缺,那麼就應用相當廉價的勞動力來取代,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來參與國際競爭。 

    記者:這將會解放許多國企——還不夠準確,將會解放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用工,您是主張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 

    蔡: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不只是與下崗職工有關,所有職工與所有企業之間的關係將會同樣只是一種勞動合同關係。隨著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企業依照市場規律自主選擇發展的方向,具有中國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生産要素市場,由於資本的稀缺,勞動力將會替代它,成為首先考慮的要素。勞動力市場將會得到較為充分的發育,勞動力的價格將會市場化。

    《中國經濟時報》 2000.11.10

相關新聞

專家評出“十五”十大最應解決的經濟問題

我國就業結構趨於合理 農業從業人員低於五成

人事部部長談機構改革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