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縣域發展的希望之路

荊 妍

    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經濟基礎。其中,內陸縣區的發展由於受制于多種因素,一般發展較慢,近年來又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如不少中小國有企業陷入困境,鄉鎮企業結構急需調整,地方財政入不敷出,城鎮就業再就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壓力較大等,由此決定如何促進內陸縣區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一個很現實的難題。一些內陸地區的領導認為,內陸縣區沒有區位、科技和人才優勢,與沿海地區相比也沒有招商引資的吸引力,資本積累能力弱,工業化速度慢,地方財政實力差,因而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那麼,內陸經濟發展真的沒有好的路子了嗎?中央黨校研究室課題組一行九人日前在山東魯西北地區高唐縣調研時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十年前高唐縣在山東聊城地區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排名最末,而今已躍居榜首,G D P平均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一的速度增長,形成了以農用車、造紙、農畜産品加工等為主導産業的工業體系,造就了一批在全國及山東省領航的骨幹企業,社會穩定,民心思富。調研組通過幾天的深入調研,發現該縣的快速發展對內陸縣區經濟發展有諸多方面的成功經驗,其中,縣委一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是決定性因素。由於內陸地區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內部積累能力弱,企業數量少,縣委縣政府不僅要抓城市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軟硬環境建設,還要投入精力考慮如何籌集資金、推進工業化、發展企業數量和擴大企業規模等具體問題,因此,內陸地區縣域經濟社會要有一個跨越式發展,縮小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縣委一班人要流更多的汗水,付出更多精力,對領導班子的素質要求更高。高唐縣的快速發展就得益於該縣有一個高素質、講團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飽滿的領導班子,有一個善於找問題、理思路、想辦法、幹實事、能戰鬥的縣委領導班子。在此基礎上,,該縣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如努力提高行政水準;以市場為導向選定主導工業産品,以産品為核心培植骨幹企業;以人為本,不拘一格選人才,培養一支優秀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挖掘存量資産潛力,重組存量資産,發揮現有資産效能,用增效吸引增量,達到發展目的;讓工業“瞄準”農業,讓農業連結工業,走自己特色的內陸縣域經濟發展之路。

    

    《光明日報》 2001年12月24日


搶抓機遇發展自己
曾培炎:明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完成八項任務
東北內陸口岸有了“出海口”
農業發展綠色是關鍵
國家發佈7個可持續發展規劃
安徽要與跨國公司對話
王夢奎談我國經濟發展趨勢
我國繪製出世界首張南極內陸地形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