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科技工作者的神聖責任

路甬祥

    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通篇貫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體現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其中關於科學技術在先進生産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論述,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科技思想,對於我們在新世紀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進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自2000年2月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來,江澤民同志總是將科學技術與中國共産黨怎樣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在“七一”講話中進一步闡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而且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世界生産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未來的科技發展還將産生新的重大飛躍。我們必須敏銳地把握這個客觀趨勢,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産力發展的跨越。這是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重要職責。”這是江澤民同志認真研究和思考新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科學觀察和分析當代中國與世界形勢之後得出的結論。

    人類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從根本上説都是生産力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是以生産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只會有貧窮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也就是説,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複燃。列寧指出,勞動生産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本質上就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是生産力呈指數式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總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經驗,哪個國家能夠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生産力中的重要作用,採取有力措施促進科技進步,哪個國家就能夠把握先機,率先在某個領域甚至總體上贏得主動權。當今世界,如何對待科技創新將是衡量一個政黨能否真正代表先進生産力發展要求的重要標誌。鄧小平的遠見卓識和重大功績之一,就是高度重視科技進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領導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使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建立在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之上。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同志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深刻認識當代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準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科學技術的創造性論述,形成了重要的理論成果。這些系統論述和理論成果主要體現于江澤民同志《論科學技術》一書之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其集中概括。

    中國共産黨始終是中國先進生産力發展要求的代表。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不含偏見的外國觀察家,都不能不承認一個基本的事實:中國共産黨在領導新中國的半個多世紀中,用最短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近代科學技術幾百年的路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充滿生機和活力,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之所以不斷提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和完善了中國獨立自主的科學技術創新體系。值得自豪的是,自從中國共産黨舉起科學與民主的旗幟,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中國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産黨的政治主張,堅定地選擇中國共産黨作為中華民族的希望。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更是以主人翁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許多曾經滯留國外的海外學子紛紛回歸,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獻給祖國和人民。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五十多倍,其中就包含著科技工作者的巨大貢獻。

    冷戰結束後,全球格局與發展態勢正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有三個趨勢非常明顯:一是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兩大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天下並不太平;二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商品、資金、技術、人員、資訊等在全球範圍快速流動,全球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三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速崛起,國與國之間以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和高新技術産業為主要內容的競爭日益激烈,國際分工與合作也日趨廣泛、深刻。這些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依靠自己的發展。而科技進步就是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種強大推動力量。

    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廣大科技工作者承擔著十分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十五”計劃期間乃至未來十年,將是我國經濟社會、也是科技事業發展的又一個關鍵時期。這不僅僅是由於我們已經由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轉向第三步,不僅僅是由於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重要的是由於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黨中央明確提出,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一主題、主線、根本出發點,都離不開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可以説,未來十年,我國的國內生産總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其主要份額應該來自科技進步和由科技進步帶來的經濟社會結構調整。我們要妥善處理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與高新技術産業之間的關係,努力發揮後發優勢,利用當前世界範圍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全面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展望未來,中國科技工作者任重道遠,只有繼續發揚愛黨愛國的優良傳統,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績,才能無愧於先進生産力的承擔者、實踐者和開拓者的光榮稱號,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人民日報》 (2001年12月13日第九版)


中國大力振興高科技
我國科技發展戰略將實現4大調整
回望2001中國科技:落後挨打 直面“生死時速”
我國自主成功研製世界級辦公軟體
我國科技論文數量再居世界第八位
“十五”國家科技計劃全面啟動
中科院副院長:五年後科技領域對青年人的傾斜政策應消失
中國科技30年後擠身世界前沿
楊振寧談科技大勢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