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導豈能“不導”?

    ●造成研究生品質下降的原因何在?怎樣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養品質?關鍵在於體制、機制和師資

    ●導師品質的高低是決定研究生品質的關鍵因素。“名師出高徒”和“嚴師出高徒”是研究生培養中不可違背的規律

    ●某些博導“難導”甚至“不導”,原因就是他們的素質不高。走向世界一流,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自我批判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氣勢

    研究生報考越來越熱,是這些天媒體的熱門話題。不僅有關招生資訊的報道連續不斷,而且針對連年擴招可能造成研究生品質下降等問題,也有了不少議論。我認為,研究生擴招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這與研究生品質下降其實並無必然的聯繫。事實上,近年來研究生的品質確實有所下降(特別是博士生),但這在擴招以前就已經發生。

    那麼,造成研究生品質下降的原因何在?怎樣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養品質?對於這兩個問題,我認為關鍵在於體制、機制和師資。前兩個方面比較複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説清楚的,這裡我主要對師資問題談點看法。

    李政道先生曾經根據他自己接受物理學家費米培養的經歷和發達國家的經驗指出:研究生的培養,根本上應採取一對一的模式。他的這一見解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也就是説:導師品質的高低是決定研究生品質的關鍵因素。“名師出高徒”和“嚴師出高徒”是研究生培養中不可違背的規律。

    我國研究生培養制度建立之初,所遴選的首批博導多是學術造詣高深的老教師,是我國各學科領域的創始人。他們當年所培養的學生,現在有許多已成為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幹力量。然而近年來,隨著博導隊伍不斷增長,遴選博導卻逐漸地異化為一種攀比行為,數量壓倒了品質。單位和部門以攀比博士點和博導的數量作為學校發展的目標,而教師則以追求博導頭銜作為取得榮譽和利益的安身立命之本。這不能怪教師,這是我們的環境和土壤所造成的。這種發展傾向,其實是以降低導師的素質為代價。對於這種情況,有一位教授説得很有道理:“在人才沒有充分流動的環境下,矮子裏面拔長子,必然會越拔越矮。”

    我自己沒有拿過博士學位,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帶博士生時一直覺得有些不自在。實際上,不要説博導自己本身應有博士學位,就算在國際上確定學校排名的指標中,也有專門的一項是關於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所佔的比例。美國排名前25名的大學中,這項指標幾乎都是100%。復旦大學物理系的師資隊伍,在國內是比較不錯的,但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也只佔38%,如果要靠自然增減,大約需要8-10年,這項指標才能達到100%。這使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師資隊伍的調整和建設,應當是學校發展和建設中放在第一位的工作。

    不過,話説回來,即使是拿到了博士學位的教師,也並不都夠資格做教授、副教授和博導。現在有些青年教授和副教授,其實並不具備獨立開拓研究方向的能力,他們只會沿著過去導師指點的方向做下去。不要説寫出高品質的論文,很多人的英語甚至還不過關,讓他們來指導研究生,要達到高品質的要求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的青年教師特別是青年博導的素質必須迅速提高,趕上去。

    青年教師的奮鬥目標,應該是瞄準一流大學的一流教師水準。我想,青年教師要成大器,應該要做到:首先能主講本科生基礎課、專業課和開設新的學科前沿課程;其次要有嚴格管理學生的能力,能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還應在國外名校、名實驗室中工作過,得到過名師指點;更要能獨立開闢新的研究方向,有國際公認的重要學術成果,論文和專著被國際文獻廣泛引用;當然也必須經常參加國際重要學術會議,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對話;最後一點是,最好能在國際學術機構中任職,並且能夠用英語授課、寫書、審稿等。否則,即便有了博導的頭銜,卻博導“難導”甚至“不導”,豈不是自己心裏也不舒服?

    不過,説句實話,以上這幾點要求我本人努力了一輩子也未能夠完全達到。但現在的環境和條件與過去不同了,年輕一代應當朝這個方向努力。幾年前,某名牌大學有位教授説過這樣的話:幾十年來,該大學沒有培養出大師級的人物,只培養了一批互相吹捧的教員。這句話雖然説得刺耳了一些,但卻發人深省。走向世界一流,我們需要的正是一種自我批判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氣勢。

     王迅(作者為復旦大學首席教授、中科院院士)

    

    《文匯報》 2001年11月30日


當心,博導多了不值錢
博導陳文:挖到第一桶金之後
從農家子弟到大學教授
學術泡沫是鑒定機制的問題
“博導”,不能再這樣“混”下去了!
博導讀博士,究竟為哪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