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博導”,不能再這樣“混”下去了!

王克安

    (一)“博導讀博”決不是正常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楊義所長,身為“博導”,又特意在武漢大學讀本專業的“博士”學位,此事引起學術界和社會其他人等的強烈反響(其他也有個別“博導讀博”的,但影響沒有楊義這麼大,這顯然與楊義的學術聲譽和地位有關),這本身就説明,該種現象具有特殊的意義。

    楊義同志對自己“讀博”一事作了3點解釋。已經有同志作了分析。分析不是專門針對楊義本人的。分析是為了求得真理性的認識。我想,對楊義的解釋,不必細究,一看就明白,至少有“不得已”的因素在裏邊,否則,就難以自圓其説。有的網友認為,楊義“不願意實話實説”。其實,這樣評論楊義多少有一點不太公平,因為楊義的第一條解釋就是“尊重現代[行?——筆者]學術制度”嘛,我看這意思夠清楚的了。“尊重”是什麼意思?學術制度,既然成為制度,還需要尊重?既然談到尊重不尊重的份上,還不是話裏有話嗎?時下就有導師“遴選”制度,沒有博士學位證書在手,“博導”身份能否長久保持?至於是否“實話實説”的問題,這恐怕與目前中國的“國情”有關,據報道,有的人不就是因為在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説》節目中實話實説了之後在本單位遭到冷遇的嗎?

    誠然,有的“博導”(特別是年輕者),的確是出於個人的獨特興趣和特別需要,就是願意去讀“博士”學位。這不能排除。但可以肯定,此種情形,不會多有。

    我的看法是:一般而言,“博導讀博”現象肯定是不正常的。

    從宏觀上講,它是目前我國社會中腐敗現象的組成部分,是某些體制和制度上的不完善在學術界的一種不良折射和必然反映;

    從微觀上説,它清楚地表明,目前在我國知識界,特別是教育和科研領域,在職稱制度、學位制度、“導師”制度、招生制度、“創收”制度以及包括諸多福利待遇在內的利益分配製度等等方面,還存在著種種缺陷和弊端,故而使一些人為自己的“名利”也好,為個人的“發展”也罷,採取不正當的手段,千方百計地謀取個人私利,致使不正之風在歷來被稱之為“清水衙門”的高等院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學界的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在媒體上雖有所披露,但那是遠遠不夠的,一些“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靈魂是很需要來一番清理的。然而,清理,談何容易?靈魂這個東西,既抽象,又隱蔽。請拿出法律意義上的“證據”來!——有些是可以取證的,有些則取證困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心照不宣而已。現在我們提出“以德治國”,很好,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為人師表”者呢,責任更大。可是,腐敗不除,行為不軌,何以“教書育人”,“師表”、“師範”又從何説起?!

    (二)“博導”頭銜的背後

    記得有一位教授X ,申報“博導”之後,從與之關係密切的評委口中知道是本單位的一位老博導y投了他的“反對”票,才使他那一次沒能搞成,結果,該教授在給我的電話中大發脾氣,足足有半個小時。

    為什麼“博導”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原因很簡單:“博導”的背後,有莫大的利益在。

    “博導”頭銜,屬“無形資産”,其主要價值,舉例如下:

    工資,國家無規定,多不了,獎金呢,“土政策”,總要多一點吧;

    住房,面積大(與校領導同),樓層好(“博導”加分,《住房排行榜》上名次大大地靠前,優先選房);

    課題,申報容易,特別是國家級課題,博導身份容易被通過;

    出國,相對容易(某單位,6名博導,全部出過國,有的多次出去,或“訪問”或“開會”,因為不懂外語,回來之後,多是發發感慨,講講國外的一般見聞),變相的“公費旅遊”;

    不退,“終身制”,至少到目前為止未見有關“博導”退休之規定;不退(有的早已不帶博士生了),則獎金照拿,工資照漲,……好處無限。

    正因如此,由“博導”問題引發出來種種不正常現象和腐敗行為,也就不奇怪了。

    (三)“博導”隊伍之現狀

    界外人可能不甚知情,界內則人所共知。由於歷史的和現時的種種原因,“博導”隊伍的基本狀況,大約是:

    年齡偏大。不少“博導”是靠“論資排輩”搞上去的。年齡結構不合理,已成普遍現象。某高校有一個研究所,在國內頗具名氣,7名博導(實際上是6名,因為有1名很早就調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去了,但至今仍保留“工資關係”——調動當時之“約定”,其真實目的,究竟是為了“壯大”隊伍,以有利於該單位當時正準備申請什麼“博士點”,還是什麼“科研基地”,還是什麼“重點學科”,非權威的組織部門難以取證也),其中,64歲以上者,就有4名,空口無憑,出生年月,記錄如下,立此存照(制度原因,個人無過,故以英文字母代替姓氏) :

     Y------------76歲(1924年7月);

     L------------67歲(1934年2月);

     X------------65歲(1935年10月);

     N------------64歲(1937年3月)。

    身體欠佳。多年坎坷,病魔纏身,有的偶爾住院,有的幾次手術,精力不濟,值得同情。

    不懂外語。歷史釀造。除年輕者,一般老博導均望“洋”興嘆:一不能説,二不能寫,三不能看。即使是年輕的博導,有的也是外語“不過關”,有口難開。在這方面,理工科“博導”的狀況估計要比文科的好些。

    知識老化。上述綜合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必然是知識的“老化”。資訊社會,知識爆炸,網路技術,推波助瀾,年輕者,尚感力不從心,追蹤困難,況老年者乎?有的恐怕連電腦也沒有買;即使買了,有沒有時間用?體力允許不?白天“上網”困難,早晨四五點鐘能否爬起來瀏覽網站?速度那麼慢,有沒有精力去“下載”文件,以供研究之用?……如此這般,“指導”高層次的博士研究生,效果如何?在這方面,理工科“博導”的情形也會比文科的要好。

    多為“學術帶頭人”。上列4人,均為學術帶頭人。難以想像,那種狀態,如何能“帶頭”搞學問!有一位中年政治學者,學問功底深厚,治學態度嚴謹,多年以來,專門從事農村問題研究,並在本所“在職”讀博士學位,其(關於農村村民自治的)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後來公佈結果時,當然也公佈了“指導教師”(“博導”)的名字。然而,本所誰人不知,該“博導”沒有去過一次農村,也未寫過一篇關於農村的論文,在這種情況下,“博導”的“指導”作用如何體現?時下“教授”貶值,被譏為“教授滿街走”,那麼,倘若這樣的人也可以當博導,那可真的要“博導滿街走”了。

    順便延伸一句:這樣的“博導”隊伍,“導”出來的博士生,其水準和能力,著實令人憂慮,他們的《學位證書》,除了組織人事部門需要“認證”時過目一下,或者晉陞職稱時出示一下之外,還有什麼實際用處呢。

    (四)對策:淡化“博導”

    在“博導”問題上,不能再這樣“混”下去了!

    改革正在許多領域深入展開。惟獨“博導”按兵不動。什麼是浪費?什麼是最大的浪費?我認為,在人才培養上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

    腐敗,已成為時下人們街談巷議、茶前飯後譴責的對象。社會上的腐敗,令人關注;司法腐敗,更是眾矢之的,應該。那麼,學界的腐敗何如?依我看,學界的腐敗最可怕,理由是:

    第一, 學界的腐敗,多是“靈魂”的腐敗,隱蔽性強,難於治理;

    第二, 學界的腐敗,可以直接為腐敗培養“接班人”(決非危言聳聽,此處從略,日後再説),為“可持續腐敗”效力。

    “博導”改革,勢在必行。我的建議如下:

    (1)廢除“博導”職稱。現在不是處處講和國際“接軌”嗎?既然國際上不承認“博導”這樣一種職稱,我們取消無妨。有博士生帶,你就是博導;不帶,當你的教授就是了。

    (2)堅決制止“突擊”招生現象。因為不斷地有“博導”65歲退休的傳聞,所以,有的“博導”雖然已經超過了65歲,但還是“抓緊”招生,屆時,即使有新的改革文件下來,那也完全可以“工作需要”為名,繼續“帶”他的研究生,一“帶”3年,妙哉!

    (3)停止審批新的“博導”。凡是有“博士授予權”之單位的教授,均有資格帶博士生。就是説,不再審批新的“博導”。否則,在“教授”上邊再增加一個層次,無異於自我否定,不但學界內部矛盾重重,國人也不甘心,至少在“洋人”面前無形中是降低了我國學術界的水準。至於現實生活中,有的教授不稱職,那好辦,“下不為例”,加大職稱改革的力度就是了。

    (4)取消“博導”的一切特權。其實,這是治本之策。沒有利益驅動,什麼事情都好辦,即使有矛盾,也不會那麼尖銳。

    (5)儘快出臺新的《學位工作條例》。其內容可包括:學位名稱、報考條件、學習年限、導師制度、論文答辯、學位授予,等等。

     [聲明] 1.這裡是我的真實姓名和身份,我對我所寫的一切負責;

    2.歡迎社會賢達和各界有識之士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網友: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王克安)

    人民網 2001年6月11日

相關新聞

國有中學拍賣,新型的教學體制改革?

研究生教育模式該改改了!

清華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遠

教師資格認證把競爭帶進校園

考試腐敗污染校園

社會危害最大的腐敗是“教育腐敗”

博導讀博士,究竟為哪般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