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北方生態屏障的構想及對策

    孫兆文、夏連仲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年第5期上發表了他們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建設中國北方生態屏障的構想及對策研究》。這項成果分析了中國北方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提出了建設中國北方生態屏障的構想及對策:

    一、建設中國北方生態屏障的緊迫性

    孕育黃河、長江、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的青藏高原是中國的第一水塔。作為東北、華北諸多河流如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灤河、永定河的發源地和上游流經地區的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應被看作中國的第二水塔。

    在中國北方,從內蒙古東部的大興安嶺到西部的阿盟,生態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

    內蒙古生態環境惡化給當地蒙漢各族群眾生産生活造成極大困難,對華北、東北、西北生態環境也構成巨大威脅。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佔內蒙古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的60%。由於地方財力不足等原因,治理的規模不大,標準不高,加之邊治理邊破壞,目前遠不能從整體上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加劇的趨勢。治理內蒙古的生態環境是關係到改善華北、東北、西北生態環境,關係到國家利益的事情,因而需要國家作為一項大工程來組織治理。

    二、建設中國北方生態屏障的基本思路

    1.由國家立項,每年投入10—12億元的資金和必要的技術指導,統籌規劃,組織內蒙古和華北、東北、西北的相關地區共同實施。同時,確立對生態建設全面負責、長期負責的機構,組織調研,制定生態建設規劃,草擬相關政策法規,培訓技術和管理人才,籌集經費,協調有關部門,組織重點工程建設,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全面推進生態建設事業。

    2.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把政府行為、學者行為與群眾生産實踐結合起來,把治理生態環境與發展地方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結合起來。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把可參與生態建設的科技力量充分組織起來,創造條件使廣大科技工作者都盡其所能做出貢獻。要完善政策措施和利益機制,吸引、組織社會各界和農牧民參加生態環境的治理開發。

    3.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堅持中央、地方、集體、個人一起上。首先,國家投資可加大生態建設規模,取得很可觀的效益,可以減少生態惡化造成的資源損失,減少水旱災害的救濟費用,並逐步減少扶貧的開支,從長遠看回報率是很高的。其次,內蒙古草原是亞歐大陸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治理內蒙古的生態環境是世界防治沙漠化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可以爭取國際組織和國際友人、海外華人的贊助。再次,爭取國內社會各界和有識之士的贊助和參與治理開發。最後,用小流域治理可以取得增産10%的效益,建設高標準人工草地可以取得相當於投入2至3倍的回報,國家可用發給10%至20%的補貼的政策吸引和組織農牧民投資金、投勞力搞生態環境治理與開發。

    4.加大執法力度,以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各項生態建設工程,使其真正發揮效益。同時,要加強培育幹部和群眾的生態意識,使其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要將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地方經濟相結合,使生態建設産業化,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積極發展自然保護區和綠色食品産業及生態旅遊事業。要重點抓好黃河內蒙古段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阿盟風沙區、陰山北麓風沙區、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草原區、農牧交錯區的治理,按區域或流域連片治理。要採取生物、工程、耕作、飼養等各種措施,力爭到2010年取得明顯成效,21世紀中葉基本解決問題。

    5.創造荒山造林、治沙、水土保持、人工草地、農田和沙區綠洲建設、水利建設等不同類型的示範工程,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推廣示範工程的經驗。要對天然林和次生林認真實行封育保護,選擇適地優良樹種在宜林荒地和城區、城郊積極造林,力爭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5%。要採取飛播和人工栽種結合,喬、灌、草結合的辦法,改造沙化、退化草場,大力發展人工草地,力爭到2010—2015年使高標準人工草地佔可利用草場的10%。要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對不宜繼續耕種的土地要堅決退耕還林還草,力爭到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80%。要在農村牧區推廣用煤、太陽能、風能、沼氣,營造薪柴林,改變樵採沙蒿、林木等破壞植被的舊習。(彭國華摘)

    

    人民網 2001年11月15日


張基堯稱南水北調有助於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
一池清水變臭水 農村生態環境退化值得關注
打造生態園林城市——上饒市城區開發紀實
讓綠色生態人居更快走來
國外成熟的綠色生態住宅什麼樣
西藏啟動大規模生態保護計劃
保護生態 中國不再開發天然濕地作農用
發現我國北方最大的瀑布群現真容
熱浪將再襲北方
沙塵給北方帶來春天的煩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