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生態人居更快走來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住宅小區的環境品質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以“綠色”、“生態”、“健康”為理念的小區被建造出來。但是,這些小區中很多只是停留在小區綠化、美化的層面上,並未涉及綠色生態住宅的內涵。概念上的模糊、認識上的混亂以及統一技術標準和評價方法的缺乏,已成為住宅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

    綠色生態住宅,是中國住宅産業發展的長遠目標。為更好的引導綠色生態住宅建設,實現住宅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勢必要對綠色住宅、綠色人居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認識。

    本月8日至11日,中國國際城市綠色環保博覽會在廈門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對“什麼是綠色住宅”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我們採集了相關的資料,讓您對綠色生態人居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城市需要美入天然

    孟兆禎(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居環境綠化不僅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且要創造優美的環境景觀。

    人居環境的傳統理念“天下為廬”,説明瞭人居環境要回歸自然的根本要求。城市不僅需要人工美,更需要美入天然。我們可以利用自然地形和人造自然地形作為人居環境的地形骨架或調劑性的穿插。利用地形起伏構成陰、陽、背、幹、濕、閉、敞等不同生態環境,藉以種植盡可能多樣化的植物,實現生物的多樣化的環境。利用地形劃分和組織空間,滿足人居環境在安全、方便、舒適、公共性或私密性以及賞心悅目、目涉成趣等方面的要求。

    關注綠色生態和健康舒適

    聶梅生(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據測算,僅僅我們這一代人,已消耗了地球上30%的自然資源,而其中建築的消耗量,實際上是資源消耗最大的産業。為了在滿足我們這一代人需求的同時,不影響未來人類的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戰略。

    綠色生態住宅的建設,必須考慮對人體健康和舒適的影響,以及在建築物全壽命週期的每一個階段中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保護和再利用資源,保護和恢復當地生態系統,以創造舒適的社區,創造健康的住宅。

    住宅設計要體現“四性”

    葉耀先(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現代人更多地意識到住宅是一個生態體系。現代建築應是讓各種資源通過設計施工實現使用並實現再利用。

    現在國內住宅設計充斥著浮躁、照搬之風,有“一窩風”之嫌。若比照中國的實際,住宅建築設計應體現“四性”:即可負擔性,儘量降低造價,讓老百姓買得起;可居住性,居住安全、舒適、健康;可適應性,可滿足日常生活及將來的變化;可持續性,實現資源消耗最低,再生資源最多。

    運動就在家門口

    顧雲昌(中國房地産協會秘書長):

    中國房地産業已進入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80年代每人平均住房面積約10平方米,如今,每人平均已達20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可達30平方米。以前社會上流傳的是“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現在則風行“買房子要買面積、買環境、買文化,買回家的感覺真好”。

    綠色住宅、生態住宅成為最熱銷的樓盤。上海和廣州的奧林匹克花園,在開盤銷售前一天,買房的人就排起了長龍,原因就在於“運動就在家門口”、“會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的開發理念,深深吸引打動了購房者。

    能源營養文化三者合一

    吳家驊(深圳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綠色文明大使):

    現代城市的核心是能源系統、營養系統、文化系統組成的,綠色生態人居的設計要求將這三者和諧統一。令人憂慮的是,由於所謂現代設計思想的推波助瀾,人們開始肆無忌憚的“征服自然”,城市設計因此而陷入長期的亢奮、草率的狀況,其結果是無視環境的整體品質。

    綠色人居環境設計理論的提出,正是針對現代設計活動中産生出來的這種弊端,它強調設計形態的動態與變化,而不是僵死的形式;強調設計的系統性,而不是單一項目的自我表現;強調與環境的關係,而不是孤立的設置構築物;強調環境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結合,而不是滿足某些人對建設成就或象徵性表達的片面追求。

    

    《福建日報》 2001年11月14日


朱坦:未來我國人居建設須符合3方面“綠色”標準
世界加速城市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