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與人的發展

陳新夏

    可持續發展和人的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兩個重要問題。這兩個問題屬於不同的範疇,卻又有著內在的聯繫。可持續發展應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又要通過人的發展來實現。

    

    一

    可持續發展以人的發展為目的,這本應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理解上的共識。然而,在當前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中,特別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中,卻出現了某種離開人的發展來談論可持續發展的傾向。認為造成環境破壞、資源濫用等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否定自然的內在價值;要解決環境資源問題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否定“人類中心主義”,承認並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根據自然本身的發展要求而不是人的需要來對待自然。這種看法不僅為西方一些生態主義者所倡導,而且也在國內學術界産生了影響。

    毋庸置疑,環境資源問題的出現與人們未能正確理解和處理他們與自然的關係密切相關。正是由於人們只從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發,全然不顧及自然生存發展的需要和承載能力,對之進行隨心所欲的“征服”和“改造”,才造成了環境和資源的危機。然而,這些做法不能簡單地歸咎於“人類中心主義”,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以人為出發點來對待自然。

    所謂“人類中心主義”,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既可理解為人自視為萬物的主宰,隨心所欲地對待自然;又可理解為人的一切行為從有利於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出發,並從這一立場去認識和改造自然。如果是前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當然是應予摒棄的,而如果是後一種“人類中心主義”,則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然的。人以自身為中心對待自然是合理的,因為人當然應從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出發去理解和對待他物,否定了這一點,人的活動就失去了主體性和目的性,人作為人的存在就失去了根基;人以自身為中心去對待自然是必然的,因為人只能從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物,舍此之外別無其他視角,所謂站在自然主體的立場或站在某一動物的立場等,都只能是一種擬人化的説法。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自然界本身無目的性可言,任何關於自然物目的性的説法,都只能是以己推物的想像。

    以人的生存發展為中心,應是人一切活動最基本的出發點,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亦不能例外。可持續發展緣起於人對自身生存發展條件的擔憂,從根本上説是人的問題。實施可持續發展要見物,更要見人,要從如何有利於人的生存發展的角度去關注和解決環境資源問題。離開了人的發展這一尺度,就無從確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途徑和措施,可持續發展就失去了本意。

    

    二

    可持續發展以人的發展為目的,決定了我們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對待自然應採取改造與保持相結合的原則。自然界不會滿足於人,人必須改造自然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只要人生存發展著,人對自然的改造就不會停止。這是常識。然而在關於環境資源問題的討論中,一些生態主義者卻認為,環境問題是由人的活動造成的,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對自然過程進行人為的干預。受這種觀點影響,有的論者甚至對“改造自然”的提法和做法提出了質疑。

    這裡首先涉及到保護自然的目的及人對自然的總體態度。可持續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發展,保護自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當然不能例外。從人的發展要求去保護自然,對待自然的態度應是改造與保護相結合,在改造中保護並通過改造來保護。僅僅順從自然而不去改造自然,不是人的生存方式。況且,長期以來人們對自然的破壞已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非有人力干預難以得到恢復併發展。

    這裡還涉及到對人與自然和諧的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理想狀態。但是,這種狀態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實現。從人的生存方式和發展要求看,人與自然從來就不是和諧的,因為自然不能滿足於人。也就是説,人與自然的和諧既應理解為人適應自然,亦應理解為自然適應並滿足於人,是這兩者的統一。就可持續發展而言,我們所要求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有方向性的,這一方向從根本上説是自然適應於人而不是相反。從一定意義上説,自然適應於人內在地包含著人適應自然的要求,因為人只有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自然的發展,才能使自然滿足其自身的需要。要使自然適合人的生存發展,必須對之進行改造,只有改造與保護相結合,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才可能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才能真正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以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分析提示我們,可持續發展不是單純地順應自然,不是為了保護自然而保護自然,而應以合理地改造自然為基礎。我們要實行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積極有為的可持續發展。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不夠發達,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準急待提高,各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只有實行改造與保護相結合的積極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做到保護自然與發展經濟的統一,才能通過可持續發展來促進人的發展。

    

    三

    可持續發展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又要通過人的發展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問題産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質的原因是“人的問題”。可持續發展中的“人的問題”,既包括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誤解和自然知識缺乏等認識方面的問題,又包括人們不合理的生存態度、需要定位和生活方式等價值選擇方面的問題。這兩方面問題在不同時代、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所産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在西方社會,以往造成環境資源問題的人的因素主要是認識上的。人們既缺乏保護自然的意識,也缺乏保護自然的知識,因而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往往不自覺地造成了對自然的破壞。近幾十年來,隨著對人與自然關係認識的深入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資源意識和相關知識有了顯著的提高,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為解決環境和資源問題採取了一系列舉措。這些認識和行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然而,環境和資源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可持續發展仍面臨種種困境。顯然,這主要不是認識問題,而是價值選擇和利益驅動使然。正是不合理的價值定位,使得人們極力追求物質財富和奢華的生活方式,從而導致了本國特別是別國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正是不合理的利益驅動,使得一些國家或集團向別人轉嫁環境資源危機而又拒不承擔應負的責任。事實表明,西方以及主要由其所造成的全球性環境資源問題,已主要不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和社會問題。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展開,我國的環境資源問題日顯突出。這既表現在環境資源遭到破壞,又表現為與之相關的“人的問題”相當嚴重。在認識方面,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知識仍然相當欠缺。在價值選擇方面,問題更為嚴重。在西方社會某些不合理生活方式的影響下,一些人物欲膨脹,盲目追求高消費的生活方式,這部分人的示範效應,又帶動了更多人的消費慾望和攀比心理,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在生産領域,一些地方、部門、企業和個人,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肆意破壞環境和濫用資源。

    上述情況表明,我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既要從物質、技術的方面入手,更要從人的因素入手,關注和解決人的問題,關鍵在於推進人的發展,提高人的素質。要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合理的生存態度和需要定位,選擇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要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普及科學知識,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念,培養和發展人們改造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只有推進人的發展、提高人的素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資源問題,從而保障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

    

     《光明日報》2001年11月13日


甘肅全面禁止開荒
國家發佈7個可持續發展規劃
可持續發展7規劃發佈
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當務之急
可持續發展首要問題:人口過多
“十五”環保主題:清潔生産
人大代表鄒廣嚴談可持續發展之路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訪人大代表、四川省副省長鄒廣嚴
現代化“虛熱”要降溫
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