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放:石油危機為中國經濟戰略轉型提供契機

2004年,油價飚升,突破了每桶50美元的心理大關。這可能標誌著有史以來高油價時代真正來臨。1973年也曾經出現過高油價,但那是國際政治遊戲的産物。如今,據專家分析,諸多因素在推動油價急劇上揚。首先、世界石油産量將在最近二三十年達到頂峰。其次、石油需求大幅度攀升,不管是在高度工業化的美國,還是在高速工業化的中國和印度。第三、世界石油主要産地,尤其是中東和裏海沿岸,政局動蕩。第四、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大可能出現在商業上有競爭力的替代性能源。

法國石油專家帕斯卡爾·洛羅驚呼,世界石油爭奪戰已經開始。中國也面臨著超級大國美國和經濟強國日本的夾擊。地緣政治競爭使國際石油競爭更趨複雜化。在世界石油中心中東,美國的勢力根深蒂固。小布希出兵佔領伊拉克,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對中東石油的控制。山姆大叔試圖染指馬六甲海峽的防務,向嚴重依賴中東石油的中國敲響了警鐘。美國以反恐為藉口佔領阿富汗,駐軍中亞,對中國從中亞輸入石油的戰略通道形成威脅。在修建西西伯利亞至東北亞的輸油管道問題上,日本明目張膽地以鉅資作為誘餌,要求俄羅斯放棄大慶方案,採用納霍德卡方案。東海海底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但中日兩國在專屬經濟區劃分問題上的立場尖銳對立。

確保能源供應涉及中國的國家安全,但是中國的能源供應體系卻格外脆弱。模倣西方以石油為主要能源的工業化模式,已經産生了嚴重惡果。將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産業就是顯例。幾乎在一夜之間將北京等中國大都市變為交通擁堵的重災區。中國獲得的“世界工廠”的稱號,是以大量消耗石油為代價的。更何況,根據摩根士丹利國際投資公司的報告,中國單位産值油耗10倍于歐美均值。從2003年開始,中國成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2004年上半年,中國石油進口比去年同期一下子增加40%,震動了世界石油市場。作為國際石油爭奪戰的新手,中國缺乏規避石油風險的經驗。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工作才剛剛起步,在利用石油期貨方面可能遭遇人才瓶頸。

能源外交是確保能源供應的重要手段。2004年,中國的能源外交有聲有色,成績斐然。

1月27日,胡錦濤主席開始出訪非洲三個重要的産油國——埃及、加彭和阿爾及利亞。能源合作是這次非洲之行的重要議題,中國方面與上述國家都簽署了關於石油合作的協議。此外,胡錦濤主席于1月30日會見了阿盟秘書長穆薩和阿盟成員國代表。雙方商定,即日成立“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並儘快召開“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此舉顯然有助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同阿拉伯世界在能源領域的合作。

9月24日,溫家寶總理在莫斯科舉行了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中俄兩國重申,願繼續推動落實中俄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項目,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設項目,以及在兩國境內共同開髮油氣田。雙方表示,願在互利基礎上支援通過鐵路擴大從俄羅斯向中國運輸原油。雙方將研究有關簽署支援擴大兩國原油貿易的政府間協定。

10月14日至16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應邀訪華。中俄雙方強調,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資合作在內的中俄經貿合作,是鞏固和發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因素。

11月11日至23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進行了國事訪問並出席在智利聖地亞哥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1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中國國家元首此次拉美之行,經濟議題是重中之重。胡錦濤主席同盧拉總統宣佈將充實和深化中巴戰略夥伴關係,同基什內爾總統確定建設和發展中阿戰略夥伴關係,有助於中國從巴西和阿根廷獲取石油和天然氣。

毋庸諱言,中國的能源外交依然任重而道遠。國際能源機構警告説,石油供應越來越多地來自政局不穩的國家。這意味著中國在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中的鉅額投資面臨難以估量的風險。

從長遠來説,能源外交對於中國的能源危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治本之道在於儘早進行經濟戰略轉型,構築高技術、低能耗的新經濟體系。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中國必須在經濟領域和某些非經濟領域進行痛苦而深刻的變革。換言之,如某些專家所指出的那樣,石油危機為中國的經濟戰略轉型提供了契機。 (作者李春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所)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12月9日


四石油巨頭自組産業鏈 全球佈局迎接能源戰略
趙曉:石油戰略重要的還是市場化
石油戰略儲備計劃明年進油 無油可管局面將改
美國動用戰略石油儲備 向兩企業“出借”170萬桶
中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維護國家石油安全
國務院講課專家解讀:油氣資源戰略報告説了什麼
何帆:中國正走向和平崛起 專家建議相應調整經濟戰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