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演蘇:中國保險業40%是泡沫!

年輕的中國保險業忽然驚醒,它發現:四週泛起的“泡沫”幾乎淹沒到了它的“腰部”。

“2003年中國保險業竟然有40%的泡沫。”昨天下午,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向本報拋出了這個驚人的觀點。

郝演蘇已經就此起草了一個報告,打算在年底上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這份報告的結果可能會讓很多人不悅,但我希望通過它來提醒決策者,要及時擠出這些‘泡沫’,讓保險産業健康發展。”郝演蘇説。

保費增長只是表面繁榮

從今年暑期起,郝演蘇組織人員對2003年中國保監會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在國際通行統計慣例這個“放大鏡”下,中國保險業極度膨脹著的“泡沫”清晰可見。

“按照國際統計口徑,我們把不屬於保險保費收入的部分作了剔除,即把包括非風險保費業務收入以及投資連結保險和萬能壽險業務中的非風險保費收入剝離出來。一道‘簡單’的減法下來,我國保費的真實收入就大打折扣了。”郝演蘇説。

據中國保監會統計,2003年,我國實現保費收入3880.4億元,其中人身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011億元,同比增長32.4%;財産保險保費收入是869.4億元,同比增長11.7%。

這種增長不過是一種表面繁榮。

“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高速增長的同時,老百姓的保障品質並不見得有大幅度的提高。”郝演蘇説。這不得不讓人質疑中國保險密度(每人平均保費)是否真正提高了。

矯正過的統計數字更能説明問題。郝演蘇提供的數字是,經過國際統計方法計算後,2003年,我國實現的保費收入3880.4億元實際不過是2210.39億元。這意味著,2003年,我國的每人平均保險費為163.73元;而官方公佈的這個數字是287.44元。

保險“泡沫”在數字下暴露無遺。

分紅險是最大“禍水”

“泡沫的主要製造者是中國的壽險業。壽險公司不合理的産品導向和結構決定了大量‘泡沫’産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投資理財型産品的發展,比如分紅險。”郝演蘇説。

分紅險將是繼投連險之後影響中國保險業的“禍水”。

西方國家是在保障型保險産品基本飽和的市場環境下轉向理財型産品的,但稚嫩的中國保險業卻跨越性地選擇了大面積開展類似的理財型保險業務,郝演蘇指出。

分紅險和投連險都是偏重投資理財的險種。後者曾經歷過席捲全國的退保風潮。而業內預計,如果防範不當,分紅險的隱患可能會大於當年的投連險。

但讓人憂慮的是,在2003年的人身險保費中,分紅保險業務的保費收入為1670.01億元,超過了人身險保費收入的一半。此外,還有約94億元萬能壽險和投資連結保險産品的保費收入。

擠出“泡沫”的路只有一條

“擠出保險業‘泡沫’的途徑只有一條——讓保險業回歸保障,讓保險業回歸主業,即不是看中保險的投資收益,而是轉向注重投保收益。這也是我們著手這項研究的初衷。”郝演蘇對記者説。

令這位研究者擔憂的是,今年中國保監會新批的18家中資保險公司中竟然沒有一家是偏重保障的再保險公司。“投資者仍然在避重就輕。”郝演蘇説。

但讓他欣慰的是,“今年以來,各壽險公司保費收入雖然破天荒地連續下滑,但説明它們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正在做産品結構調整。”

從北京保監局昨天提供的最新統計數字看,截至9月底,在京保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208.6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壽險157.3億元,同比下降7.8%。對於壽險保費下降的解釋,北京保監局的分析與郝演蘇不謀而合:“人身險結構調整力度正在加大。”

郝演蘇預計,經過這樣一番調整,今年的情況應該有所好轉,但最終“泡沫”被擠出多少,還要用數字説話。(記者 李雋瓊)

北京晨報 2004年10月21日


郝演蘇提出 應儘快允許保險資金直接入市
利潤來源認識不清 郝演蘇給保險業潑冷水
我國保險資産突破萬億元大關
郝演蘇:境外違法保單衝擊壽險市場
郝演蘇:航意險風波凸顯制度缺失
郝演蘇:機場壟斷模式後患無窮
郝演蘇:“酒後駕車險”不宜作為商業保險
郝演蘇:商業險難解酒後駕車紛爭
郝演蘇:不要將保險資金入市狹隘化
郝演蘇:在保險資金運用上應尋求個案突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