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城市理念與人文關懷

韓強

    城市環境作為一個人類創造的生態巨系統由三個系統構成:人與自然系統、個人與社會系統、個體自身內在系統。每個系統又包含許多子系統及其次級系統,這些“系統”又相互作用。它們共同貫穿的是什麼?城市的最本質的東西又是什麼?

    “綠色城市”理論認為,一個健全的城市系統貫穿的是和諧,包含三條原則: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利於個人與社會和文化的融合,有利於個體的全面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包含許多內容,如重視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將城市形態、佈局與山川江河有機結合,渾如天工;在城市中保護和再現自然,利用現存的山丘、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因素,構造意境表現人文情趣;處理好土地開發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等等。和諧首要衡量標準是自然環境的“容量”。即城市發展規模應控制在自然生態系統容許範圍內。環境保護應該遵循自凈原則和最小人工維護原則。城市的自然因素應具有凈化空氣、污水、減少噪音等機制,其中最重要的是造林和構築成系統的綠帶,這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呢?廣州街道兩旁仍是孤伶伶的一排樹,消化不了空氣污染,造氧功能差。綠化中大造草地,側重的是人的觀感,造氧量和協調生態的能力低,也不符合最小人工維護原則。用這筆鉅款種上千萬棵樹,在城市的平面、立面和樓頂全面造綠,使城市淹沒在森林中,是否更能滿足人與自然親和的需要?廣州城市理念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轉變為“山水城市”是一可喜進步,人們自然會思考現在規劃和建設是否充分體現了錢學森模式的豐富內容。

    綠色城市理論進一步認為,城市建設還要促進人與社會的統一。這一系統的和諧對其他系統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面對現代城市人情冷漠的狀況,如何創造條件使人與人的關係不過分緊張?這恐怕也是現代化都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只能依靠人來實現。人憑什麼來達到這一和諧呢?要憑我們“心中的和諧”。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統一,是基本需要與發展需要的協調。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它又是人們在面對自然、他人、社會時各種價值的全面和諧,甚至相反價值的協調。比如強調競爭是否應同時提倡合作和交往?香港從西方引進“一筆OUT消”,將競爭機制引入娛樂和休閒,讓人們不僅白天,而且還在晚間娛樂中體驗競爭的殘酷。更嚴重的心理失衡表現在好萊塢的暴力引領恐怖主義潮流,他們打出國家利益或美國式正義的旗號便可以血腥殺戳。於是,從私人槍支氾濫、校園血案、到在全世界插手,培養恐怖大亨,再到美國人親身感受家園的危機感。我們深切哀悼紐約幾千無辜亡靈的同時,也覺得整個西方世界應全面反思其價值觀。

    健康發展的城市,其目的和本質就落在人文關懷上。前述三個和諧及其構成的城市人文和生態的整體和諧,都指向對人的終極關懷。正如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提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他還強調,“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讓人們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生態的懷抱中,人得以在基本協調的社會環境中和諧地交往、生活,發展他們的事業,人在其中逐漸培養起具有內在和諧的健全人格,成為馬克思理想中的全面的自由發展的人。這種全面的和諧指向的是人類理想的家園,這應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城市的建設目標。

    (作者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1年09月24日第三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