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怎樣看待當前的宏觀調控

怎樣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具有怎樣的意義?日前,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和認識。

抑制局部經濟過熱的重要著力點

劉國光説,目前宏觀經濟總體沒有過熱,但對局部經濟過熱,必須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否則就會影響經濟發展的全局。去年下半年以來,部分行業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增長過猛,盲目興辦開發區佔用大量耕地,煤、電、油、運和一些重要原材料供應緊張,物價特別是部分重要生産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經濟發展遇到了嚴重的瓶頸制約。局部性的問題會帶來全局性的影響。如不及時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抑制局部經濟過熱,就很難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就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和危害。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主要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體制問題和增長方式問題。

從結構上看,一方面,一些行業和部門擴張過快、投資過大,導致經濟運作繃得過緊;另一方面,還有相當多的地區、部門和行業偏冷,比如農業、西部地區以及教育、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的投資還很不夠,發展仍比較滯後。這就決定了宏觀調控不能“急剎車”、“一刀切”,而是要有保有壓,有抑制有發展。既要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和盲目發展,又要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從體制上看,不能否認,鋼鐵、水泥和鋁的過快增長,有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消費升級,住宅、汽車等行業快速發展帶動的因素,但其根源在於政府職能尚未根本轉變,片面追求GDP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仍在起作用,建設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還遠未到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增長方式上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完全轉變,一些企業經營粗放、管理落後,跑冒滴漏嚴重;一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技術、落後設備和落後企業沒有退出市場。選擇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

體制問題和增長方式問題是長期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結構問題既是長期問題,又是短期問題,解決這類問題既要著眼長遠,又可通過採取有力措施較快見效。中央科學判斷形勢,動手早,採取的措施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已經收到了明顯成效。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調控的效果還會進一步顯現。從目前的形勢看,調控的力度還可以加大一點,但也應注意把握好度。

經濟運作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投資膨脹向消費膨脹的傳導受阻

我國以往的經濟過熱往往伴隨著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但今年1月—5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僅為3.3%,有些商品如家電、手機等的價格還在下降。劉國光認為,這説明我國經濟運作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一般來説,投資需求並不都是對設備、材料等生産資料的需求,其中有一部分通過基建職工工資,直接轉化為對消費資料的需求;又有一部分通過提供設備、材料等的生産部門的職工工資,間接轉化為對消費資料的需求。如此類推,投資需求中就有相當比例轉化為消費需求,根據過去的經驗數據,這一比例約為40%。這就是説,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時滯,投資膨脹引起生産資料需求膨脹,再引起消費資料需求膨脹,就會帶動物價大幅上漲。這是過去的一條規律。但到目前為止,這條規律並沒有發揮作用,投資品價格上漲到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的傳導機制不靈了。

這是為什麼呢?第一,技術進步帶來生産成本下降,商品價格也必然下降。如手機、家電、汽車等就是這種情況。第二,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世界經濟的聯繫日益緊密,國內市場價格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如這幾年汽車價格的頻頻下調,就與此有很大的關係。第三,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的市場關係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即使在目前,除了煤、電、油、運等少數商品和服務,絕大多數商品依然供過於求。這種基本的市場關係,決定了消費品價格難以大幅上漲,也意味著經濟發展主要受需求約束,受購買力制約,不能再單純靠投資推動。第四,居民消費傾向下降。其原因有二: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收入高者不想消費,收入低者想消費卻沒有錢;二是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居民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支出預期增加,不敢花錢。

在最終消費品的需求不再隨著投資的擴張而膨脹,投資沒有最終消費支撐的情況下,如果再擴大投資規模,那麼今天的投資一兩年後就是大量的過剩生産能力,必然導致物價下降、通貨緊縮,導致大量的企業停産、倒閉和職工下崗,以及大量的銀行呆賬、壞賬。由此更可以看出,中央採取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是及時的、正確的。

鬆緊適度的中性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在於既防“通脹”又防“通縮”

劉國光對當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適時調整表示肯定。他認為,前幾年為了克服通貨緊縮趨勢,我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增發國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拉動需求,使國民經濟走上了上升軌道。當時,穩健的貨幣政策實際上也是適度從松的,既防範金融風險,又支援經濟增長。目前,在貨幣政策方面,我們加強貨幣信貸調控,穩健的貨幣政策開始採取適度從緊的取向,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嚴格控制信貸投向;在財政政策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逐步淡出,轉向中性,國債發行規模減小,投資期限後推,財政支出增速明顯減慢。5月份收支相抵,收大於支3650億元。這些措施都是非常恰當的。

劉國光對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又作了進一步解釋。所謂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相對於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種有松有緊、鬆緊適度的政策。從以前適度從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調整,客觀上具有從緊的效果,能起到抑制過快的投資需求的目的。但實行中性政策的意義還不止於此。首先,對於一些投資過熱的行業,如果不能通過政策調整及時控制,就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接著,過度投資形成的過剩生産能力,因為沒有最終消費的支撐,又會引起通貨緊縮。大起之後就是大落,這方面我們是有深刻教訓的。可見,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上就是既防止通貨膨脹苗頭滋長于前,又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重現于後的政策。其次,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也是解決當前比較突出的結構問題的對症之策。對鋼鐵、水泥和鋁等投資過熱的行業從緊,對農業、西部開發、社會事業,對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從松,加大支援力度;既堅決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有松有緊,鬆緊適度,就能逐步緩解和克服當前比較突出的瓶頸制約和結構問題,保證中國經濟這艘大船平穩較快地航行。

宏觀調控措施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

對於是否應動用利率杠桿調控經濟,劉國光認為,這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主要是看兩方面的情況:一是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情況。今年1月—5月與去年同期相比,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3%,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銀行存款實際是負利率。負利率的實際效果是用居民儲蓄貼補投資者。如果投資規模控制力度不夠,導致居民消費價格繼續過快上漲,恐怕就應該提高利率了。但從5月份的情況看,由於宏觀調控的效果逐步顯現,居民消費價格比上月下降了0.1%,提高利率的壓力有所減輕。二是國際利率的變動情況。我國與西方主要國家相比,目前的利率水準仍比較高,如果再提高利率,利差進一步擴大,國際資本會大量流入,反倒會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還會加大匯率的壓力。近期西方主要國家有可能提高利率,如果這樣,我們的政策選擇空間就會更大一些。

劉國光最後説,當前的宏觀調控措施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實效。各地各部門只要全面、準確、積極地理解和貫徹中央加強宏觀調控的方針政策,就一定能夠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記者馬宏偉)

《人民日報》 2004年06月29日


劉國光:政府應視公共服務為第一要務
劉國光警告通縮趨勢可能重現
劉國光:宏觀經濟問題小論三則
劉國光:宏觀調控可向“中性”過渡
劉國光:當前經濟形勢及存在問題
劉國光:中國宏觀政策逐步向中性調控方向過渡
劉國光:當前經濟形勢下政府功能與財政功能的轉型
劉國光:研究宏觀經濟形勢 要關注收入分配問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