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宏觀調控可向“中性”過渡

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剛剛結束,年逾80歲的資深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劉國光圍繞著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的有關內容,暢談了他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看法:一是經濟增長的年度指標應以預測數字代替以往慣用的計劃指標;二是宏觀經濟政策應向“中性”過渡,既要防止通脹苗頭的滋長,又要防止通縮趨勢重現;三是短期經濟運作要適時適度微調,中長期經濟發展亟待研究如何克服不協調、不均衡的反差;四是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規範從政行為,樹立廉政自律的政風。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中央提出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7%左右,既考慮了保持宏觀調控目標的連續性,也考慮了經濟增長速度與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實際條件的銜接,減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通過這樣一個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可以看出政府正在以實際行動來體現堅持全面協調持續較快平穩發展的意圖。作為老一輩的經濟學家,您有何看法?

劉國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經濟週期上升階段,要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就要像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説得那樣,要引導各方面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深化改革、結構調整和社會穩定上,放到提高經濟運作的品質和效益上。2002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速度為8%,2003年為9.1%,今年增長速度可以放慢一點,但也不能降得太多,否則不利於經濟預期和信心,也與經濟增長的連續性相悖。考慮到目前某些行業的瓶頸制約,經濟增長的調控目標定為7%是適宜的。

不過,我想強調的是,今後對於目標經濟增長速度,我們應以經濟運作的預測數字來把握,中間可以根據經濟運作的實際情況和政策變化進行若干次修正,即適時適度的調整。往上調整固然很好,往下修正也沒什麼不可以,這也符合國際慣例。不能把年度經濟增長計劃指標當作經濟增長的預測目標。計劃目標往往要留有足夠餘地,以便超額完成。預測數字的科學性、靈活性更大一些。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搞好宏觀調控,既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又要根據經濟形勢發展變化,適時適度調整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重點。適時,就是把握好調控措施出臺的時機,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適度,就是鬆緊得當,不急剎車,不一刀切。”由此可見,當前宏觀調控十分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是調控時機,二是鬆緊適度。對此,您的看法是什麼?

劉國光: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特殊,既不同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嚴重通貨膨脹,也不同於前幾年持續的通貨緊縮趨勢。雖然消費品物價指數由負轉正,投資品和部分生産資料價格漲勢強勁,但消費品價格除農産品上漲較快之外,其餘比較疲軟,甚至還有下降的。消費品物價指數總的看還在合理區間移動。當前我國雖然部分物資如煤、電、油、運輸等供給緊張,但我們的勞動力供給不緊張,失業率還在增長;資金供應不緊張,銀行存差還很大;産能不緊張,大部分寬鬆甚至過剩。從經濟運作的特點來看,當前既有局部過熱,特別是投資過多的現象,出現某些部門的瓶頸制約,又有總體上供大於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宏觀經濟形勢的特殊性,決定了宏觀調控政策連續穩定和適時適度調整的雙重必要性。前幾年,我國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質上是“從松”的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實際上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在放鬆銀根的同時防範金融風險。現在,通貨緊縮趨勢已經淡出,宏觀調控政策也應當由“從松”的政策轉向“中性”的政策,由“從松”轉向“中性”就是要求適度收緊。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力度逐步減弱,方向正在調整轉型。穩健的貨幣政策也應轉向鬆緊適度,既要從緊一些,又不能太緊。

我對當前宏觀調控政策的看法是,對一些消費熱點和投資重點要繼續支援,還要支援擴大就業,但對過度的低水準重復投資要“削峰”。所謂向“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過渡,實質上就是既要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滋長,又要防止通貨緊縮趨勢的重現。要堅持上下微調,鬆緊適度。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要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適當控制信貸規模,優化信貸結構,既要支援經濟增長,又要防止通貨膨脹和金融風險。您認為,當前防止通貨膨脹和防止通貨緊縮哪個問題更為緊迫?

劉國光:目前的經濟走向是從通貨緊縮趨勢向通貨膨脹趨勢轉化。因此,首先是要擋住通貨膨脹的苗頭,要特別注意控制投資的擴張。投資擴張的規律首先是對投資品需求的擴張,繼而引起對消費品需求的擴張,再進而引起産能和産品供應的擴張,所以,對新一輪投資擴張造成的産能過度膨脹要密切注意。相比之下,目前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重現雖然並不緊迫,但是提高警惕還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做到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通過對投資規模進行適當控制,就既能防止通貨膨脹苗頭于先,又能防止通貨緊縮再現于後,實現“雙防”的目的。

從短期經濟運作角度看,適時適度調整政策實施力度與重點可以實現“雙防”,這似乎還比較好理解,那麼,從中長期經濟發展來看,我們要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您認為還需要做些什麼呢?

劉國光:這個問題提得好。由於我們已經有了1997年“軟著陸”制止通貨膨脹的經驗,又有了1998年以後擴大內需、遏制通貨緊縮趨勢的經驗,只要我們密切關注短期經濟運作,及時進行微調,就沒有大的風險,也沒必要過分憂慮。

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短期經濟運作方面,而在於中長期經濟運作的不協調與不均衡,而且這種不均衡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首先是城鄉差距不斷擴大,1983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是1.82:1,2003年擴大到3.20:1。

其次是地區差距不斷擴大,1980年東部地區每人平均GDP為中部和西部的倍數是1.53至1.8倍,2003年擴大到2.08至2.63倍。

第三是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差距不斷擴大,以城鎮登記失業率為例,1992年是2.3%,2003年擴大到4.3%。此外,居民收入差距和投資與消費的反差也在不斷擴大。這些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我們必須給予極端重視。

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反覆強調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因為政府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抓這些重大的中長期發展問題上來,從現在開始就抓緊研究採取有效措施,使這些反差擴大的幅度逐步有所縮小,並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逐步扭轉這些反差,才能真正推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説到政府,我們注意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在這方面,您有些什麼樣的看法和體會?

劉國光:過去一年,一些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如土地徵用中農民失地失業問題、城鎮建設中強迫居民拆遷問題、拖欠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等,受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並開始著手解決,深得民心。溫家寶總理親自為三峽庫區雲陽縣農民熊德明討回工錢,更是被傳為佳話。

但這樣的好事可遇而不可求。因為這類事件不可能全靠國務院領導一個個地去發現、去解決。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很複雜,除了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和法律法規方面的問題外,一些地方政府機構和幹部行為不正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要徹底治理這些問題,不僅要從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上下功夫,更重要的還是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特別是廉政自律的政風建設,規範政府各級幹部的從政行為。

剛剛閉幕的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在憲法修正案中,明確規定了對土地徵用的補償,《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些都是鼓舞人心的重要資訊。但我的看法是,關鍵還要靠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真正把憲法的規定、政府自身建設的要求落到實處,讓那些違法違紀給老百姓造成損失、損害的腐敗和瀆職官員真正受到行政、法律上的追究和道義上的譴責。(呂立勤 康華)

《經濟日報》 2004年03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