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遏制學術腐敗,還科研一片凈土

李斌 張景勇

    從剽竊論文的上海“吳黎明事件”到虛假浮誇的“基因皇后”陳曉寧,從盲目攀比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到院士候選人打廣告……近年來,屢屢曝光的資訊正越發引起人們對科學這片“凈土”的關注,人們紛紛呼籲:蔓延在科技界的這股浮躁之風乃至學術腐敗必須及時遏制,否則將嚴重侵蝕科技界的健康肌體,成為科教興國的絆腳石。

    遏制學術腐敗,還科研一片凈土。近來,從科技界到新聞界,從中科院學部到廣大院士和科學家,這樣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一場前所未有的“反腐風暴”席捲整個中國科技界。

    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張彌曼説,當前科技界“丟出一把米,馬上就要雞下蛋”的做法非常普遍,導致一些人練就一身“寫的文章比讀的文章還多的神功”,成果不多而浮誇現象卻非常嚴重。諸如此類,對青年科技人員的影響非常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提供的材料表明,申請項目過程中弄虛作假、剽竊和侵犯他人智慧財産權、濫用科學基金等事例的絕對量在增加,更有甚者,還曾有人偽造論文檢索證明,將實際收錄論文數由1篇誇大為7篇。

    浮躁之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科研水準和科技競爭力,數量和速度成為少數科技人員的追求。儘管我國每年的科研成果數以萬計,但是原創性重大成果卻很少,從而導致我國自然科學一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連續幾年空缺。

    浮躁乃至學術腐敗為何屢屢發生?權威人士分析,一是部分科技工作者在不良社會環境面前不能潔身自好,自身科學精神失落和道德修養缺失;二是科研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缺乏合理的科學評估體系和辦法,缺乏監督和制約機制,缺乏學術民主和學術爭鳴的氛圍等等。

    日前,南京大學16位中青年學者發出“以德治學”的倡議。他們呼籲做學問要樹立精品意識,並建議採取學科帶頭人負責制、導師負責制和匿名評審制、培養特長教授等措施來保護和鼓勵多出精品。中科院日前舉行的座談會上,海外評審專家也提出,在今後的評審中建議加強保密性,以使評價更能公平公正。

    遠離學術腐敗,既需要學者的誠實嚴謹,也要有科學的管理和監督體制。科技史專家李佩珊認為,探討一種有效的制度約束應是當前重提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問題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遺憾的是,迄今仍然沒有相關政策或法律出臺,以致對某些人的不軌行為一直停留在紙面聲討和舊事重提上,對越軌者不能給予真正有力的打擊,對道德墮落和學風腐敗現象顯得難有作為。

    中科院院士梁棟材認為,最重要、也是目前最切實可行的是建立能公開批評的、公開爭論的監督、制約機制。我們缺乏這些體系,缺乏對違反科學道德事件曝光的體系,講面子,手下留情。對違反科學道德的事件就更應該曝光,這對於其本人是教育,對別人也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一些學者還從改進科研評議制度的角度提出建議,為使更多學者沉下心來醉心學問,就要避免評估檢查過多、過濫。

    據悉,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正在討論制定“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自律準則”,並且準備經過反覆討論修改後,提交明年的院士全體大會通過,正式成為院士行為準則。

    學術腐敗現象儘管不是科技界的主流,但如不及早糾正,將會毒化健康的學術空氣和科技創新環境,甚至影響幾代人的成長。專家們特別強調,對於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力戒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要甘於寂寞,沉在科學研究之中,要經受得起考驗。科學有自身固有規律,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是艱難的。偉大的科學家都是沉醉其中,並且奉獻終生。這也是科學界應當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討論還在繼續,認識也越來越清晰,人們衷心希望,中國科技界能勇於直面現實,迎接挑戰,進一步肩負起科教興國的重任,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新華社 2001年9月0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