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校園旅遊與校園經濟之管見

夏業良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在教育部正式推出鼓勵高等學校普遍擴大招生規模的政策之後,我國的高等教育事實上已經由傳統的人才培養和“精英”教育模式逐步向素質提高與知識普及的大眾化教育模式轉變。

    除了少數有條件的家庭考慮花費大量外匯讓自己的子女從中學或者大學本科階段就直接赴海外留學之外,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家長把準備報考國內名牌大學作為家庭發展戰略的首要任務,事實上,對於總體數量極為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包括一流的師資、教學設施、校園環境、校園文化與校風和學校的現代化管理、綜合競爭能力以及學校的歷史、校友資源等)的爭奪戰早在高考之前就已展開並且日趨激烈。

    目前在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報考優質或名牌高中的激烈競爭幾乎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許多工薪家庭為了子女能夠上名牌或重點高中,不惜代價、節衣縮食地支付幾千、幾萬甚至高達十幾萬元的所謂贊助費或者以其他名目出現的高額“門票”(還有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家庭,早在幼兒園階段或小學階段就已花費高昂代價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某些所謂“貴族學校”接受非同一般的全面素質教育),幾乎所有的學生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朝一日能夠進入為數不多的“一流名校”。

    雖然進入這些名校學習並不意味著將來就一定能夠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袖或精英,但仍然有不少人認為只要邁進名校的門檻,本身就已經是“出人頭地”或者“光宗耀祖”了,這種過於誇大的“名校情結”有可能使得那些如願以償的學生個人難以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甚至可能導致其人格的扭曲。

    儘管有關教育專家並不提倡甚至反對突出所謂“名校效應”,社會大眾這種堅持高等教育品牌的選擇依然是不可逆轉的。於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是:許許多多的家庭或者少數較為敏感、新潮的旅行社都會選擇在節假日攜中小學生本人赴各名牌大學參觀遊覽,此外由各地旅行社或者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包括香港、澳門和日本、南韓的有關學生組織)所組織的暑期夏令營活動也經常把到名牌大學參觀遊覽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而國內來訪者通常是為將來報考學校作好準備,因此家長和學生本每人平均希望對某些高校的實際情況至少能有些基本的感性認識,尤其是要趕在高考填報志願之前來個先期實地考察。

    一般而論,目標較為明確的校園考察內容除了對校園環境有一個整體的直觀了解之外,還應當包括學校的教學設施、圖書館、報告廳、醫院、後勤服務設施、體育運動場所和各學院係部的分佈位置與概況,因此通常由旅行社或者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所組織的兩個小時左右的校園遊覽實際上並不能使來訪者清楚地了解學校的全面情況。即便如此,許多來訪者坦言自己只是慕名而來,想看看這些聞名遐邇的大學究竟是個什麼樣?至於將來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是否能夠進入這些大學學習則是另外一回事。

    由於在某些季節或時段(比如暑期或“五一”、“國慶”長假)中,來訪者較為集中,高峰時每天有數千甚至上萬人來訪,有時甚至會造成校園中某些路段和入口處的擁擠,形成人流的短暫阻隔。以北京大學為例,具有鮮明傳統特徵和標誌性象徵的北大西門經常是人滿為患,拍照留念或等待集合的人群一批又一批,往往使得經常出入的師生和公務服務人員感到有所不便。因此近來少數名牌大學已經作出限制每日來訪人數的規定,有些學校還對旅行社、旅行團、夏令營的團隊遊覽收取門票並配備校內導遊人員進行講解。

    此外對於校內的某些設施(比如博物館或特定的展覽會)也收取門票,對此社會上也有不少人感到難以理解,他們認為高等學府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教育機構,是人們所嚮往和追求的知識殿堂,如今怎麼也沾染上了銅臭味?為什麼不能免費開放和提供社會大眾所需的服務呢?筆者認為,這種想法雖然不無道理,但在現階段卻是不適宜的。一方面教育資源依然十分緊缺和有限,需要大量投入、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校園設施從根本上説應當是服務於學校內部需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兼顧一部分社會需求,但是當日益膨脹的外部需求對學校的正常運作和師生的日常活動産生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時,就應當限制外部需求的進一步擴展。收取少量的門票費用(比如説3-5元/人)只是抑制需求過旺的手段之一,並且從來訪者身上所收取的費用可以用於補貼校園公用設施、道路的維護和環境的整治(比如垃圾的處理和草坪、花木的保養等方面)。

    如果把校園遊覽看作是高等學校可以公開倡導的收入來源之一,並且以來訪者為中心,開發出各種設計精美、式樣獨特的校園文化紀念品,編輯、出版一批畫冊、影集、紀念冊和書籍(包括校史、檔案資料、校友錄、教授錄、學術成果目錄、學校和各學院、係部或研究所的大事記、校友回憶錄、校友聚會紀念冊等等),有條件的學院和係部、研究所還可以單獨編輯、出版新生須知手冊,提供有關專業設置、課程設計、授課教師與行政管理和服務人員介紹、教學、實驗設施和輔助設施的使用、與本學科專業有關的各種社會資源的聯繫辦法和資訊渠道、課外活動、生活服務和學生畢業去向等方面的資訊。

    此外,高效、清潔、收費合理的校園餐飲也是重要的收入來源,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借鑒日本旅遊業的經驗,開發出一種適宜於學生和短期來訪者的袖珍型旅館(mini-hotel, 類似于火車硬臥的格局,但配備完善的基本設施,比如説個人可調節空調、公共衛生間和浴室、公共廚房和公共會客室、個人物品保險箱等),由此可以在短期內接待大批要求較為單一的遊客(比如説只需一個簡單的休息場所),代為聯繫同一城市其他高校或文化設施的遊覽,代訂和購買火車、汽車票、船票和飛機票,提供簡單的電話、郵政服務和上網服務,最終形成一種校園經濟的産業鏈。

    事實上,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校園經濟相比較,我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還相當缺乏,很多現有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比如某些歷史久遠之高等學府的所謂校史常常是語焉不詳、乏善可陳,有些所謂“大事記”不過是各個政治時代的“政工史”,根本談不上什麼學術發展和人文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校園文化歷史的演進與變遷。

    在許多校史的記載中,對於擔任一定黨內職務和行政職務的人物著墨較多,而對那些默默耕耘的學者及其教學、研究成果卻很少提及,甚至對於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各種民間團體、俱樂部和課外活動也很少提及,以至於若干年之後,後人只知道當時學校有過哪些政治活動,卻不知道當時的各類社團活動和文娛、體育活動中涌現出的各類“才子佳人”及其奇聞軼事(比如説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高等學校中的許多值得回味的趣聞逸事如今已經鮮為人知,然而歷史更為久遠的三、四十年代卻保留了不少珍貴的史料和富有個性的傳聞)卻無從查詢。

    筆者認為,目前在我國方興未艾的校園經濟具有廣大的發展空間,數以百萬計的青少年進入高等學校接受正規學歷教育,難以計數的各類人士到大學裏開會、訪問、交流、遊覽、進修和短訓,産生了難以估量的潛在商機,學生家長、親友和已經畢業離校的各類校友以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的直接支援和關注也將促使校園經濟不斷得到發展。可以預見的是,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將不再是捉襟見肘、窮困無助的教育,教育行業自身完全有可能擺脫窮困的惡性迴圈,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走出低收入者的行列。

    

     《中國經濟時報》 2001年8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