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關於國民經濟資訊化”問題的討論

薄浩

     我們面臨的世界,是一個知識日益爆炸,資訊逐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世界,那麼我們國家國民經濟資訊化的進程究竟怎樣,他對推動我們國民經濟的發展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我們國民經濟資訊化的前景究竟怎樣,這是許多人都很關注的問題,在議政論壇7月21 日的節目中,記者薄浩邀請國家建材局情報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北京東城區人大代表崔源聲先生就這個話題進行了訪談。

    薄浩:崔先生你好,在談論這個話題之前,您是不是先給聽眾介紹一下有關的背景情況?

    崔源聲:好,説起背景,又這樣三個情況

    1. 社會背景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人類已從農業社會來到工業社會, 又從工業社會開始進入資訊社會。任何社會都有其經濟形態,農業社會有農業經濟,工業社會有工業經濟,那麼現在我們進入了資訊社會,所以自然要有資訊經濟。也有人將資訊社會稱為後工業社會或知識經濟時代,還有人將之稱為新經濟、速度經濟或網路經濟或數字經濟,等等。不管怎麼説,談國民經濟資訊化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

    2. 國際背景

    資訊化最先正式提出是在1992年,以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資訊高速公路計劃(NII)為標誌, 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以資訊技術為龍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在全球展開。資訊化代表著21世紀新的生産力發展方向,各國都在爭先恐後地搶佔國際競爭的至高點。

    3. 我國的情況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新的世紀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必須要抓住機遇,緊跟時代步伐,不能再錯失良機。國家目前已把資訊化作為後發戰略提出來,即利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項優先戰略選擇,近幾年在資訊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同時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巨大。從最近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我國的資訊獲取能力很低。按其設計的同一體系評價,只得6.17分,僅是美國的8.6 %。在28個國家中,我國資訊能力總水準位於倒數第二位,僅高於巴基斯坦。可見,獲取資訊能力已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這是我們要談國民經濟資訊化的主要背景和主要原因。

    此外我還要説的是,我們國家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國民經濟資訊化的建設也非常重視。有關資訊化他們有這樣的論述。

    鄧小平:開發資訊資源,服務四化建設;江澤民:四個現代化,哪一化也離不開資訊化。

    最近,江澤民總書記強調指出,對資訊網路化問題,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必害,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資訊網路化的發展中佔據主動地位。各地各部門的領導幹部,必須加緊學習網路化知識,黨的建設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組織工作、宣傳工作、群眾工作,也都應適應網路化特點。既要積極推進資訊網路基礎設施的發展,又要大力加強管理方面的建設,推動資訊網路化迅速而又健康地向前發展。

    為落實江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世界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要加倍努力,迎頭趕上,扭轉目前的被動地位。

    此外,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一套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資訊化的完整的方針和政策,主要的問題是加快落實。

    順便我還要談一談衡量國家資訊化程度的標準,

    據日刊《東洋經濟》報道,評測世界各國資訊化程度又有了新標準。該標準有3個評測指標:

     A.社會基礎:用於比較各國大中學生人數和資訊公開的自由化程度;

     B.資訊基礎:用於比較各國電話線路擁有量和誤動故障率,電視、收音機、傳真機和行動電話的普及率;

     C.電腦配備率:比較各類電腦的擁有量和應用套裝軟體的銷售數量比率(目的在於分析電腦的實際利用程度和對智慧財産權的尊重程度)。

    根據上述指標,各國資訊化發展水準可被分為4大類:

    (1).資訊尖端國:國家資訊基礎十分完善,電腦應用程度很高,足以充分順應資訊化時代的需要。符合條件的只有美國和瑞典。

    (2).資訊先進國:國家資訊基礎正迅速完善,國家的技術吸收能力強。按得分高低順序符合條件的國家有丹麥、挪威、芬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紐西蘭、英國、荷蘭、德國、日本、奧地利、新加坡、比利時、法國、以色列、義大利和南韓。

    (3).資訊發展中國家:國家資訊基礎正逐步趨於完善,國家能逐漸接受新技術。屬於此類的國家(按資訊化程度高低順序排序)有:愛爾蘭、西班牙、阿聯酋、捷克、匈牙利、希臘、葡萄牙、阿根廷、智利、波蘭、保加利亞、委內瑞拉、南非及俄羅斯。

    (4).資訊後進國:國家資訊革命進程遲緩,資訊基礎不足。屬於此類的國家(按資訊化程度高低順序排序)有馬來西亞、巴西、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墨西哥、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哥倫比亞、泰國、厄瓜多、約旦、土耳其、秘魯、菲律賓、埃及、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及古巴。)

     (我國僅高於巴基斯坦,被列為資訊後進國,因而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不能在新的一輪競爭中再落後!)

    薄浩:看來資訊化的範圍涉及面非常廣泛,那麼你為什麼要先談國民經濟的資訊化?

    崔源聲:這個問題非常簡單,(1)經濟是基礎; (2)以經經濟建設為中心;(3)有了錢什麼都好辦。

    薄浩:好説到這,我想我們應當和聽眾交待一下,您認為什麼是國民經濟的資訊化?它都包括那些內容?

    崔源聲:我想從這幾個方面論述

    1. 定義:資訊化了的國民經濟,也叫資訊經濟或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以開發資訊資源為基礎上的國民經濟。換句話説,是以開發資訊資源中的知識為基礎或以知識為主要投入要素的國民經濟。這便不同於以往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農業經濟是以物質,如土地,和人力,主要為體力或畜力投入為基礎或為主要投入要素的經濟;工業經濟是以物質或材料加礦石性能源的投入為基礎或為主要投入要素的經濟;而資訊或知識經濟是以資訊和知識的投入為基礎或為主投入要素的經濟。所謂的主要投入要素,一般是指投入超過50%而言。

     薄浩:這似乎聽起來比較抽象,能不能做些進一步的解釋。

     崔源聲:一般地説,創造任何經濟價值,都是物質和精神兩個要素的乘積。主要是兩個投入要素。(1)以資訊為基礎的經濟趨向於非物質化。這是由於發展傳統經濟所需要的礦石性物質或材料和能量越來越少,發展資訊經濟所投入的主體必須要以技術為主,也就是知識含量越來越大,所用的材料和能量就會越來越少,因此有人把資訊經濟稱之為非物質經濟;(2)資訊化是知識化的基礎;知識是借助與資訊來傳播的;資訊和知識的關係,相當於部分和整體或金錢和財富的關係;因此知識經濟要求國民經濟必須首先資訊化。

    薄浩:能不能舉例説明一下哪?

    崔源聲:比如,電子電腦的製造,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電腦要有幾層樓高, 耗用的材料和電能自不用説, 而今天的電腦體積變得越來越小, 能耗也越來越小,性能卻提高成千上萬倍。其他行業的産品也大同小異。比如建材行業的粘土實心磚改為空心磚後,不但節省大量土地資源,而且新産品在燒成和建築使用中均大幅度節能、重量輕、強度不減且功能提高。 可見開發和利用資訊資源中的知識含量的意義是何等重大, 對經濟的促進顯而易見。

    薄浩:通過您的介紹,我們清楚了什麼是國民經濟的資訊化,那麼怎樣衡量國民經濟的資訊化的程度哪?

    崔源聲:有比較詳細的指標體系,比較宏觀和比較簡單的方法可從2個方面來衡量:

    一是從創造每單位國民産值或財富的知識投入量來衡量:經濟增長的50%以上是由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就可以認為傳統的質能經濟轉變為資訊和知識經濟;

    二是從就業人員在各個産業所佔的比重或每個産業的産值佔GDP的比重來衡量,50%以上的人員從事與資訊或知識産業相關的工作;傳統的工農業在經濟的總量中已不佔主導地位;比如,美國的農業人口2%左右;傳統的工業産值不足20%;北京的農業人口占3%,傳統工業的産值也在20%左右;這都可以認為進入了資訊社會,國民經濟以資訊經濟為主體了。

    薄浩:對於國民經濟的資訊化以及評定的通常做法我們都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那麼我們國家為什麼國民經濟要實現資訊化,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哪?

    崔源聲:

    1.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包括三點:

    一是傳統資源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持續性,因而傳統的工業經濟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資訊、能源和材料並稱為三大基礎資源和三大基礎學科。傳統的工業經濟是建立在能源和材料之上的,稱為質能經濟。由於在現有科學技術水準下, 礦石性能源(不可再生)和可用的材料資源已所剩不多,所以傳統的質能經濟面臨危機。比如陸上石油, 有人説我國再有20年就可能告罄; 煤炭貯存算是最豐富的國家,也只能用400年左右。 以礦石性為基礎的材料也是有限的,國內有些省份的礦山已開採完畢, 比如石灰石資源, 有的省份再有50年就無石可採。 依靠礦石性資源為基礎的工業經濟, 是以消耗大量礦石性能源和礦産資源材料為代價來創造財富的, 並向環境排放大量粉塵、廢渣和有害氣體。鋻於礦石性能源和原材料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 因此, 傳統工業社會和工業經濟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必須要在礦物性能源、資源消失之前節省使用, 並及時開發新能源和儘快開發資訊資源, 向資訊社會、資訊經濟和知識經濟時代轉換。

    二是資訊和知識資源是無限的: 在現有生産力水準下, 是人類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可開發的最後一項基礎資源,是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 它是人類在消耗礦石性資源並同時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和更新的結果,它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隨著現代資訊技術的高速發展, 今天已具備開發和利用的條件。 相信,只要不斷地建設和開發資訊資源,必將把人類帶入一個全新的資訊與知識經濟時代。

    三是開發資訊和知識資源不但可減少對物質資源依賴,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新材料和新能源,進一步強化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總之,建設與開發資訊資源,發展資訊經濟,即國民經濟的資訊化,關係到人類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2.國民經濟資訊化,關係到提高勞動生産率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

    資訊化的本質,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其實質是要借助於現代資訊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個人或企業的商務效率或企業生産效率,從而使整個國民經濟提高效率,這就是實現資訊化的一個結果。這是因為,我國企業和歐美發達國家企業的根本差距最終均體現在效率的不同上,即勞動生産率的差異方面。一般來講,我國國民經濟的勞動生産率要比歐美發達國家低10-100倍。我國東部沿海富裕地區的勞動生産率一般在2000-3000美圓,差10倍左右;中西部地區則200-300美圓,差100倍左右。因此,從職工工資標準上自然出現同樣的差距。一般在外企工作一年或在發達國家工作一年,其收入水準大致相當於在國營企業工作10年或100年的收入水準。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願意到外企或出國工作的主要原因,當然付出也要很大。因此, 國內企業要想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或留住人才,不提高效率是沒有出路的。這是實現國民經濟資訊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英特爾的總裁説,不上網的企業就是等死,這對企業實施資訊化是個非常明確的警示。

    是否實現資訊化不但涉及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到人民的生活水準能否提高。可見意義十分重大。

    薄浩:看來國民經濟資訊化或知識經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它具有那些主要特點哪?

     崔源聲:

     1. 快速為特徵,有人把它叫做速度經濟;(例子1,美國在50年代,洲際之間的高速公路使其經濟騰飛;90年的資訊高速公路,又使克林頓執政期間,連續8年經濟增長,創造奇跡。例2, 如果把公路汽車的速度從50公里/小時,提高到100公里/小時,則把現有車輛取消一半,仍可完成同樣的運輸任務。可見,經濟效益的巨大)

     2. 資訊和知識可以反覆使用,增值性,對經濟的倍增作用;(軟體的使用為例,可無限拷貝,仍不失其使用價值)

     3. 對環境的友好性,無污染;傳遞和使用過程皆如此;

     4. 勞動環境的改善,對人的解放(人們不在用跑馬送信-農業經濟;也不用耗費汽油-工業經濟;資訊經濟是在網上,坐在家裏收發電子郵件上班,學習、娛樂、研究和工作,購物等都可足不出戶,既節能又緩解了交通)

     5. 平等和共用性,有利於儘快建立一個公平和平等的社會;無論是城市還是偏遠的山區,通過網路,人們可享受同樣的資訊、教育、醫療,漫遊世界;有人説,網路可加速共産主義的到來;

    

     6.知識階層將逐步成為社會的主體

    隨著人們受教育水準的普遍提高,資訊和知識社會的主體將不斷擴大,知識階層將成為社會的主體(傳統的工農業已所剩無機)。資訊和知識經濟時代與傳統農業或工業經濟時代相比,社會的生産形態和價值觀念將發生截然相反的變化。雖然勞動創造財富的原理沒變,但勞動者的主體已不是千百萬工農大眾或體力勞動者,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者主體是以創造和加工資訊資源、提煉和創造應用知識的知識階層為主流的腦力勞動者,同時隨著所創造的價值的知識含量的不斷提高,耗用的物質資源越來越少,但仍是以物質為基礎的經濟和社會,物質只能越來越少,不能為零。即便如此,傳統經濟學的一些概念和邏輯關係將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薄浩;那麼您認為在我們國家,國民經濟如何實現資訊化?

    崔源聲:

    1. 政府的責任重大(1)宣傳認識要跟上;(2)基礎設施投入要加大;(3)引入公平競爭機制;(4)教育要跟上,需要全民普及資訊知識;(5)擴大對外開放步伐,緊跟國際先進水準

    2立法要先行,這是人大的任務,電子商務法,網路安全法,智慧財産權保護法,國際上類似的法規已出臺,等等

    3電子商務或稱為電子業務更具有代表性,可以作為國民經濟資訊化的突破口。 包括,電子政務、企業資訊化、電子城、數位港、智慧社區,電子商務或電子業務,等等。

    4. 防止網路泡沫經濟,一定要和本身業務相結合。

    5. 要有緊迫感;不要老和自己比,俗話説"和自己比,沾沾自喜,和國際先進水準比,相差萬里"。要提倡和自己比和與先進的比相結合,即"橫比"和"縱比"相結合,已達到和自己比時提高信心,和先進的比時增強前進的動力,這是科學的比較方法。

    6. 政府部門要儘快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採取有力措施,加速國民經濟的資訊化,讓老百姓受益,儘快低價寬頻上網,享受資訊時代的文明。

    7. 基礎設施、法律環境、資源建設、教育基礎、金融環境等要齊頭並進,是個系統工程。現在,顯然有薄弱環節。

    8. 要注重資訊資源建設

    資訊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編碼的顯性知識;另一類是儲存在人們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通過網路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共用這兩類知識。

    顯性知識通過開發數字圖書館和建設數據庫或知識倉庫來開發利用;隱性知識通過網路結合知識管理來開發和利用,使隱性知識盡可能顯性化。

     此外,資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有兩個先決條件, 一是資源積累到可開發利用的程度, 有個量的積累過程, 也就是説資訊資源有個建設過程, 如無建設, 也無從開發和利用可言。第二是資訊技術要不斷更新、進步, 原有的收集、存貯 、加工、傳輸和利用方式均要不斷改變。文本資訊資源要轉化為電子資源並向數字圖書館轉化,可在網路上傳輸使用,即知識借助現代資訊技術向普通勞動者迅速傳播,資訊技術可使知識傳播成本大大降低,一個人的創新變成千百萬人的受益,其結果是對經濟和社會進步的貢獻不斷加大,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必須是國民經濟率先實現資訊化。

    一些傳統能源和資源貧乏的國家為什麼也可照常發展經濟,如日本和新加坡,原因就在於他們大力建設和開發資訊資源(智力資源)。

    總之:我們要加速資訊資源的建設、開發和利用,迎接國民經濟資訊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當今世界的兩大特點,一是以資訊技術為龍頭的一大批高新技術飛速發展,二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加快。誰想要在這兩大運動中當個旁觀者,那麼誰就會被時代所淘汰。人們對資訊資源建設和開發的重要性認識已逐漸獲得共識,它不但關係到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且會對國民經濟産生直接的和巨大的倍增作用,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優先選擇,實乃國計民生之大事,不然各國領導人怎麼會如此關注。

    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在深入落實,即政策要對頭,措施要得力,速度要加快。在這方面,國家和知識界已作了很大的努力,包括成立資訊産業部,電信領域已經引入了競爭機制。但目前網上中文資訊資源仍舊貪乏;立法步伐仍然沒有跟上;網上的金融支付還沒解決,銀行系統介入太慢,電子商務無法開展;線路依然昂貴且擁擠不堪,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上不起網,目前的3千萬網民,也只佔12億人口的2.5%,和發達國家形成的反差太大。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儘快採取有力措施,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堅決打破壟斷經營的局面;以申奧成功和加入WTO為動力,擴大開放力度,引進公平競爭機制;在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加快資訊資源建設;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包括儘快將中文科技期刊等書本資源轉化為電子資源;支援、鼓勵公益性和商業性數據庫建設;組織力量開發相應配套軟硬體技術;有些技術可直接採取拿來主義政策,借雞生蛋,借助國際先進技術,採取與巨人同行,然後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蛙跳"戰略起步。在基礎工業落後的情況下,不可能一切都從頭自己做起,要吸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為我所用。科學是無國界的,吸納百川才會有力量,然後再趕超他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創新體制和機制,努力實現制度創新。)

     通過上下努力,我們相信,一個以資訊技術帶動的和以建設和開發資訊資源為特點,以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和家庭上網為開端的國民經濟資訊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將儘快向我們走來。中華民族再不應錯過這次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

    薄浩:好,崔先生,謝謝您能來到我們議政論壇的直播機房和聽眾朋友介紹這些情況,再見。

    

    北京新聞臺《議政論壇》2001年7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