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邱曉華:保持經濟持續發展 應在過剩中尋找短缺

劉璜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應當注意在過剩中尋找短缺。

    邱曉華説,1997年以來,中國市場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偉大跨越,這是進行結構調整的必要基礎。但目前我國的買方市場,是居民收入水準和購買能力較低,低水準重復建設大量存在,經濟結構明顯失衡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其基礎相當脆弱。而與此相聯繫的生産過剩是一種相對過剩、結構性過剩。實際上,從産業結構來看,第二産業中主要是部分製造業生産過剩與第一、第三産業短缺並存,傳統産業在低水準上飽和與支柱産業和一些新興産業發展不足並存;從行業結構來看,第二産業內部部分製造業生産過剩與其他行業生産短缺並存;從産品結構來看,大路貨産品及低檔産品過剩與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産品短缺並存。

    邱曉華提出,目前有不少産品供過於求甚至嚴重供過於求,看起來似乎是一種過剩,實則是一種短缺,一種潛在短缺或“隱形短缺”。

    所謂“隱形短缺”,主要是適銷對路的産品短缺。目前,我國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産品過剩,重要原因也在於産品不對路,特別是不甚適合農民的需要,結果在總量過剩中實際存在著短缺。如果把一些家電産品的功能簡化一些,做得更實用一些,價格再降低一些,打開偌大的農村市場,就可能很有希望。

    為了解決某些産品貌似過剩,其實真正適銷對路的卻很短缺的怪現象,邱曉華説,可考慮將所要生産的産品細分,以提供有效供給,適應各種消費主體的需求。就整個市場而言,如果細分一下農村市場需要什麼,城市市場需要什麼;就城市市場而言,如果再細分一下富有階層需要什麼,工薪階層需要什麼,再根據這種細分組織生産和經營,上述那種貌似過剩、真正適銷對路的産品卻很短缺的怪現象,也就有望消除了。

    邱曉華説,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過剩總是與短缺相伴生的:一些物品就現有的市場容量來看是過剩的,但從就擴容以後的市場來看又可能是短缺的;一些物品從其生産總量來看是過剩的,但就其有效供給的部分來看又是短缺的;一些物品從人們對生存資料的需要來看是過剩的,但就人們對享受資料的需求來看又可能是短缺的;或者從對享受資料的需求來看是過剩的,但就對發展資料的需求來看很可能是短缺的。

    當然,除了從過剩中尋找短缺,以增加供給外,優化供給也是一個重要層面。在這方面,邱曉華認為,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選擇:

    第一,通過完善産業組織優化供給。在這方面,一是按照規模經濟的要求關閉那些違反規模經濟原則的落後小企業,這些規模不經濟的企業造成了大量的低效供給甚至無效供給;二是要按照競爭原則消除各種壟斷,尤其是行政性壟斷,這是因為壟斷往往會引發無效供給和低效供給,形成需求不足性的供求關係失調。

    第二,通過技術創新優化供給。技術創新可以從三個層面促進需求的增加:一是技術創新本身就是新的需求,因為技術創新可以帶來比原來更好的産品,並因此刺激需求;二是技術創新可以使産品提高品質,品質的提高必然會擴大需求;三是技術創新可以降低産品成本,使産品便宜,使原來消費不起的人進入可消費行列,從而擴大需求。

    第三,通過結構調整優化供給。中國目前的結構不合理既抑制有效需求,使得需求嚴重不足,又造成了大量的低效供給與無效供給,使供給相對過剩,因而調節需求不足必須通過調整結構優化供給。調整結構一是要促進傳統部門的産品升級換代,二是要促進新興産業部門的發展,例如促進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

    第四,通過體制改革優化供給。高效的並且能帶來極大需求的供給,只有在企業體制高效化的基礎上才能産生,因而為了解決需求不足問題優化供給,必須要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中華工商時報》 2001年8月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