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春運短缺背後的信號

很多年沒有人提“短缺”這個詞了。把春運與“短缺”聯繫起來,可以説是記者的一個創造。這種聯繫不但體現了記者的敏銳,也為人們思考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短缺”是計劃經濟的特徵。上世紀70年代,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第一次使用短缺這個詞來描述計劃經濟運作的特徵,並出版了專著《短缺經濟學》,成為當時的東歐經濟體制改革的教科書。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期,科爾內也是名噪一時,“短缺”這個詞成為當時見報率最高的詞彙之一。這些年改革有了很大進展,東西多了,“短缺”這個詞作為經濟學概念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因此今天有人舊詞重提,感到十分新鮮。

倒也不只是新鮮,我覺得提得很有道理。春運是否最後一個短缺産品姑且不論,但這個現象卻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信號。

為什麼短缺?中國人太多,我們在還超生的欠帳;中國的風俗使然,回家過年天經地義。這都是理由。誰讓我們人口總量過大和人流相對集中呢。這些年我們修的路建的橋可謂不少,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春運緊張的問題。道理很簡單,就像防洪一樣,如果為了要防歷史上最大的洪水流量而投資建設相應的防洪設施,那麼把我國每年掙的錢都用上恐怕也不夠。因此不能寄希望於靠建設來解決問題。一年一度的急是躲不過的。從這個意義上説,春運也許不只是最後一個而且將是壽命最長的一個“短缺”産品。

有了這樣一個結論並不等於我們只能接受這樣一個結果。緩解短缺的短期辦法有很多,延長運輸時間、加大分流力度、臨時增加運力、適當提高運價等等,我們每年也都在這樣做。但從長遠看,一些治本的措施更應重視。

加快城市化進程最為根本,但城市化並不僅是小城鎮化。春運春運運的都是民工。學生雖然也不少,但恐怕連一點二億民工數量的零頭也不夠。記得民工潮剛形成的那幾年,有人稱之為盲流,堵之導之爭論不休;也有人提出對策叫“離土不離鄉”,意思是加快小城鎮建設使農民就地成為市民。現在看來,盲流説不值一駁,“離土不離鄉”説實踐證明也不理想:小城鎮第一對農民缺乏吸引力第二缺乏吸納力,加之中國城市經濟加快使大中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多年來旺盛不衰,農業體制的改革又使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析出成為可能,這就使得民工潮成為中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最蔚為壯觀的風俗圖景,也成為春運部門每年必交的重大答卷。只有加快城市化進程,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人留在城裏了,而且必須是留在他願意留的城裏,人流自然就會減少。如果説過去留人的實力,那麼現在每人平均GDP已經接近一千美元,已經達到一些發達國家當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時的水準。我們沒有理由再把已經沒有土地的農民拒之城外。關鍵在於轉變觀念。現在城裏還有很多對農民工的歧視性門檻,身份、居住、受教育、醫療福利等都難以做到一視同仁。所以我認為,解決民工潮問題關鍵不在如何管住農村而在如何放開城市。

加快市場化進程最為關鍵。春運緊張還有一個關鍵是操心的人太少——主要還是管交通運輸的人著急。如何進一步引進市場機制,進一步調動社會各界力量辦交通辦運輸的積極性,把少數人著急的工作變成全社會的商機,我想逐步緩解春運緊張是不成問題的。説到底是要有徹底打破壟斷的決心和勇氣。廣東在這方面不是已經走在前面了嗎? (老木)

經濟參考報 2004-1-12


新華短評:火車票何時才能不承受如此重負?
鐵道部人士:運能嚴重不足是火車票難買的根源
車票為何難買 鐵路部門提醒:避高峰購票講技巧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