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冷溶:江澤民領導下的中國(連載一)
——十年回顧和新世紀的展望

冷溶

    很高興來東亞研究所做學術交流。利用這個機會,我想介紹一下九十年代這10年中國發生的事情。

    中國在80年代可稱為鄧小平時代。鄧小平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但對社會主義有了新的理解。他強調,社會主義是經濟發展、人民富裕的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其結果,使中國大踏步向前發展,跟上了時代前進的步伐。

    中國自90年代進入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時期。江澤民繼承了鄧小平的路線,高舉起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在90年代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到2000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一萬多億美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約800美元,完成了鄧小平提出的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這些,不可能是照搬鄧小平所能得到的。

    那麼,江澤民與鄧小平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特別是他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它們對中國將來的發展會産生怎樣的影響?這恐怕是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一、90年代中國內外環境的變化。

    江澤民提出新思想,首先在於他所面對的環境與鄧小平有顯著的不同。

    (一)國際環境的變化。

    江澤民在1989 年6月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總書記,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後的十來年間,世界發生了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最重大的變化。

    90年代國際上的變化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資訊化。

    關於多極化。一方面,從世界總的發展趨勢看,自二戰結束以來,世界經歷了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的轉變,這個轉變在鄧小平時代已經完成,現在仍在繼續。這是江澤民與鄧小平共同面對的國際環境。

    另一方面,從具體的世界格局看,雖然經歷了從戰後的“兩大陣營”,到70年代的“三個世界”,到80年代的“東西南北”這幾個階段,總的還是以美蘇為代表的兩極格局。但是,進入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了,世界開始多極化進程。這一重大變化,使得世界出現許多新情況:大國關係在重新調整;一些過去被某種程度掩蓋的矛盾,如地區衝突、民族和宗教問題等開始暴露出來;特別是新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所抬頭。

    當這一情況發生時,鄧小平還健在,而且做出了許多深刻的判斷,甚至已經預料到10年後西方世界提出的“新干涉主義”的觀點和行為。但是,真正面對這一全新世界格局的,還是江澤民和新一代的中共領導人。

    關於經濟全球化。早在80年代中期,鄧小平就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這個觀點似乎沒有多少新意。西方國家會覺得這是常識,而東方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熟知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理論家也不會感到特別,因為馬克思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説過,由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任何生産都是世界性的,資本主義把世界連成了一體。鄧小平似乎正是從這一意義上來談問題的,而且是從中國長期封閉的現實來強調開放的迫切性。

    但是,如果聯繫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是主題的思想,如果從後來出現的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來看,就會發現鄧小平並不僅僅是重復了馬克思的話,而是已經感覺到了一點什麼新的東西。

    從資本主義開拓世界市場,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全球化的進程。但這一進程十分艱辛,充滿了血與火,付出了人類道德的代價。先是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後又是為爭奪世界市場而發生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而到20世紀下半葉,形成了美蘇兩家的對立,其實質仍然是爭奪世界經濟利益和資源。戰後幾十年的冷戰,伴隨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組織的對峙,在經濟上,一直是以歐共體和經互會為代表的兩個互不往來的、分割的“平衡市場”。

    然而,進入90年代,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蘇聯的解體等原因,東西方經濟相互往來的重要障礙消除了,經濟壁壘一個個消失,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利益相互影響著,全球的經濟聯繫比過去密切多了。在9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微觀載體——跨國公司的生産經營和規模迅速發展,以強強聯合為特徵的兼併浪潮風起雲湧,跨國公司成為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伴隨全球化進程,區域經濟集團化傾向也在發展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場、亞太經合組織等世界經濟組織開始有了實質性的意義。

    為此推波助瀾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資訊化的發展。這種生産力的革命是當代社會一切變革的更為本質的原因。由於因特網的發明和應用,全球化的技術手段得到解決。它破除了國與國之間的障礙,使一個國家完全封閉幾乎成為不可能。它使生産要素的流轉速度空前加快,上百億美元的資金轉瞬之間就能在世界轉一圈,而要素流轉的成本卻大大地降低了,從而推動了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

    人類社會幾百年的全球化進程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飛躍,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世界上絕大多數政治家都感覺到了這一明顯的事實。現在除了“全球化”這個名詞外,還有“一體化”、“地球村”等等説法。

    這裡,我們不需要詳細討論全球化進程的問題。全球化肯定還會發展,現在只是一個階段。但是,世界經濟在90年代出現的新特點,確實值得高度重視。在鄧小平還健在時,全球化這個詞還沒有被中國正式使用。而在江澤民時代,則已成為了現實。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和巨大的挑戰。

    關於資訊化。剛剛過去的20世紀,人類最為自豪的事情,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以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現為開端,以後不斷有驚人的發現和長足的進步。到了戰後六七十年代,這一進程突然加快,這就是第三次科技浪潮。以資訊科學、生物科學、材料科學這三大前沿科學為主,包括天體物理、航太航空、海洋、地質等等,科學技術在多學科多領域裏,大踏步地向前推進。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人類社會的革命性變革,首先是生産力的巨大進步。産業結構由此得到了重大的調整,一二三産業比例出現明顯變化,農業甚至工業的比例都大大地減少了,而以服務性行業為主的第三産業的比例大大增加。傳統工業被迅速淘汰,高新技術産業得到巨大的發展。其結果,凡是採用了這種新技術的國家,其經濟與社會就大踏步地前進。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兩個因素得以在戰後50年得到大的發展。一是調整了市場體制,引進了宏觀調控的機制;二是利用了先進的科技,及時調整了産業結構。而後者的作用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更為明顯。

    這個情況,中國在“文革”結束以前,根本不了解。但有一個人看到了,這就是鄧小平。鄧小平從1973年回到領導崗位,不久去了一次美國,又路過歐洲,在法國做了暫短的停留。他感到資本主義世界與他在60年代所了解的不同了。那時,西方也先進,中國也落後,但差距沒有這樣大。中國的“文革”對經濟的破壞是個原因,但這似乎還不足以説明問題。很快他發現了秘密:是科學技術的作用。

    鄧小平深刻認識到,由於科技的原因,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原本縮小的差距又大大拉開了。這十幾年的差距,實際上等於50年甚至更長。於是他提出科技是生産力的概念,提出重視和保護知識分子的建議。鄧小平的建議被“四人幫”説成是與毛澤東對著幹,他很快又被打倒了。而中國的發展又因此拖延了若干年。當鄧小平再次復出時,決定不再耽誤時間,他自告奮勇提出分管科技和教育。當時黨內許多人不理解,認為以他的地位和威望應該做更重要的工作。後來的事實證明,鄧小平正是抓在了點子上。到了80年代後期,他愈發認識到科技對經濟社會的關鍵作用,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當時,國際上的政治家也有許多人意識到這一點,但明確做出理論概括的卻不多。

    當江澤民執政時,鄧小平留給他的重要思想遺産之一,就是這一點。但是,僅僅這些看來還不夠,因為世界又向前發展了。

    在80年代中期,資訊技術發展的潛力並不為大多數國家看好,就連創造經濟奇跡的日本也不在意,只有美國科學家重視這件事。具有冒險精神的美國人説幹就幹,十年後,把日本人遠遠拋在了後面。

    接著知識經濟的概念出現了。人們發現,腦力勞動的一個發明會帶來生産力的巨大發展。依靠科技的增值已大大超過了依靠資本等生産要素所獲得的財富,強調資本要素的經濟學家已經被稱為傳統的經濟學者了。到世紀之交的時候,由於人類基因組織破譯、克隆技術的發展,使人們預計新世紀可能是生物科學的世紀,而奈米技術又使人們對材料科學寄予極大的希望。

    現在的世界真是一日千里,速度快得驚人。這使學者們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並不是勻速的,有時上千年緩慢發展而有時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就發生革命性變革。鄧小平曾説,現在的世界一天等於古老社會的上百年,甚至幾百年。這絕不是妄語。這種情況告訴我們的另一個十分現實的道理是,一個落後國家如果抓住科技發展的機遇,也能迎頭趕上,但如果錯過了,既使是先進國家也會在短期內被拋在後面。

    顯然,九十年代的資訊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世界因此出現的新變化,已經不是鄧小平時代的情形。如果在80年代,中國開始重視科技作用,到90年代已不能再一般地強調就能夠解決問題,需要建立新的認識,提出新的辦法和手段。(未完待續)

    

    人民網 2001年7月06日

相關新聞

江澤民主席同布希總統就中美關係等問題通話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局已定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全文)

中共中央舉行大會隆重慶祝建黨80週年

前加拿大駐中國大使: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江澤民在滬考察 強調開創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正得到進一步發展

江澤民指出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未來中國經濟的推動力在哪?

江澤民在第三屆亞歐外長會議開幕式上的致辭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