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華東新聞》:糧價上漲並非壞事

●進入10月以來,部分地區糧食和農副産品價格持續上漲,一些省市物價部門臨時啟動糧油副食品價格每日報告制度,對糧食和農副産品實行全方位價格監管

●無糧不穩。這種“穩”不僅涉及農村社會穩定,也涉及農民增收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沒有這樣的穩定,城鄉統籌發展無從談起

進入10月以來,糧食減産導致部分地區糧食和農副産品價格持續上漲,一些地方的物價部門臨時啟動糧油副食品價格每日報告制度,對大米、麵粉、食用油、豬羊肉、雞蛋等商品進行全方位價格監管。

印象中,人們如此關心糧食問題,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因為糧食連年豐收,實現了“豐年有餘,常年能夠自給自足”的目標,近10年來,在論及糧食政策時,大家更多關心的是農民“賣糧難”和如何調整糧食與經濟作物的比例,如何把糧食種植面積減下來。

此次糧食減收導致供求關係逆轉,值得我們深思。如果僅僅把糧食減産的原因歸咎於偶爾出現的天災,分析這次糧食及農副産品漲價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對於糧食生産,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人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無糧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外(資)不快。”在三次産業結構和地方經濟發展中,以糧食生産為要務的農業生産,被放在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位置。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並無不妥。問題在於,各地在大力抓其他“三無”的時候,有沒有保證農業發展的基礎地位,特別是那些糧食生産大縣、大省。

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糧食種植面積持續減少,導致國內糧食總産量連年下滑。事實證明,這些減少的糧田,並不是全部用來發展經濟作物。因為交通便利、連片開發的成本低等原因,這些農田往往被規劃建設成為工業區。在強調“無工不富,無外不快”的口號下,各種各樣、各層次級別的開發區遍地開花,大片良田成了廠房、居民區和交易市場。儘管國家三令五申嚴格基本農田保護政策,但一些重要産糧區片面強調“工業立縣”,為了所謂的“築巢引鳳”,紛紛“跑馬圈地”,規劃建設開發區,造成大面積農田拋荒。

這些荒蕪的糧田出現,正是導致糧食生産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只不過在正常年份,因為此消彼長等原因,沒有對全局的供求關係産生明顯的影響。在今年全國主要産糧區大範圍因災減産的背景下,這些荒蕪的開發區就對國內糧食供求關係的逆轉産生了直接的推動。

糧食及農副産品的價格對市場具有基礎性作用,因為可能導致整個國民經濟價格體系出現“多米諾骨牌”現象,帶動工業産品和服務價格的上漲。但是,筆者認為,在目前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而社會零售商品的價格持續負增長的情況下,對於包括糧食和農副産品在內的社會零售商品漲價,沒有必要驚慌失措。相反,社會零售商品價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漲,無論是對拉動消費、提高企業利潤率還是減輕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都有好處。當然,政府要做的,一是防止不法商販趁機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二是利用糧食儲備、稅收等手段,調控市場。而對於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而言,進入10月以來波及面較廣的糧食漲價問題,倒是一針及時的清醒劑:無糧不穩。這種“穩”不僅涉及農村社會的穩定,也涉及農民增收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沒有這樣的穩定,城鄉統籌發展就無從談起。這個我們長期堅持的戰略思想,今天需要特別一提。(鄧建勝)

人民日報華東新聞 2003年10月27日


專家:糧油價格波動屬市場行為 不必盲目囤積
全國各地保護提高糧食生産能力 高度重視秋播冬種工作
韓俊: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政策要點
太原等地糧油價格大幅波動 山西實行價格日報告
糧食減産顯效應 米、油、肉、蛋價要漲到2004年
專家提醒:中國糧食生産的“數量安全”存在隱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