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久:東亞經濟為何大起大落

日本、南韓沒有及時解決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出現或形成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其中包括增長速度與經濟效益,經濟結構調整與改善生態環境以及區域經濟合作等問題和矛盾。東亞仍具有人力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和外匯儲備較多優勢,隨著深化體制改革、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東亞經濟前景繼續看好。

日本、南韓、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有效地解決經濟長期高速增長過程中出現或形成的諸多深層次問題和矛盾,認真總結和吸取這些經驗教訓,有利於東亞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增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遭受戰爭嚴重破滅和經濟起點很低的基礎上,東亞國家和地區實施追趕型發展戰略和政策,非常重視經濟增長速度,是很正確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實現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所謂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就是通過經濟高速增長創造更多有效的財富,而不是為子孫後代留下沉重的包袱甚至災難。具體而言,就是要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係和矛盾。

內資和外資 要立足於內資

“東亞發展模式”與“拉美發展模式”的主要區別之一是,拉美多數國家主要依賴外資,加速經濟發展。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儲蓄率長期明顯高於拉美國家,主要依賴內部積累,擴大投資,實現經濟高速增長。高儲蓄率曾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基礎之一。日本的年均總儲蓄率:1946-1950年為24.5%,從1951-1961年的 10年間達到30.6%,其中1961年達到42%:從1966-1978年的12年間達到35%,其中1970年為40%。日本2001年國民經濟統計年報顯示,日本家庭的儲蓄率已從2000年的9.8%降至6.9%,有人指出:“目前儲蓄率已跌破6%。”據日生基礎研究所研究,高齡者的人口比率如果增加1%,那麼儲蓄率就會下降0.5個百分點以上。這證明,近幾年來老齡化的迅速進展是儲蓄率急劇下降的原因。日本《朝日新聞》發表的文章認為,日本正在喪失高儲蓄率的優勢,如果儲蓄率的降低和金融資産的減少同時出現,那麼支撐日本經濟發展的資金就可能嚴重不足。1997年泰國和南韓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爆發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之一,就是儲蓄率下降和大量引進外資。

吸引直接投資和借債要堅持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為主

直接投資對投資者和引資者是互利互惠的,並共同承擔風險。日本政界和企業界對所謂”産業空心化”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認為産業轉移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趨勢,産業轉移有利於投資者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獲取更高的利潤。防止“産業空心化”的本質在於國內建立高附加值的高新産業。從引資者方面看,吸引直接投資,不僅可以獲得資金,而且有利於引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據統計,從1999年到2002年的短短3年內,日本對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佔其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已從10%提高到19.5%,其中日本在中國的直接投資佔其對外投資的比重已從1.1%提高到4.6%。據統計,日本在亞洲生産的産品僅有近1/4返銷日本,主要是供應當地的需求,這也使日本國內的經濟受益匪淺,因為36.6%的配件供應來自日本。日本貿易振興會會長波邊修最近指出:“東亞經濟正在飛速發展。一個從日本經中國直到東南亞的新的太平洋工業帶正在形成。”渡邊強調,日本正為此積極努力。日本貿易振興會不久前修訂了戰略,不再以美國和歐洲而是以亞洲作為投資的重點。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之一是,借債要特別慎重,即使需要借債,也應該主要是向官方或國際機構借長期債務,而且要重視負債率和償債率的警戒線,充分考慮還債能力,要少借私人、短期債務,嚴防金融風險。

企業資金來自股市和銀行應以股市為主

美國企業籌資主要來自股市。在日本,銀行與企業之間相互持股十分普遍,上市流通的股票較少,銀行與企業的利害關係極為密切。股票價格上漲,銀行和企業的賬外資産都隨著膨脹:如果股市暴跌,企業資産縮水或出現虧損,那麼銀行呆、壞賬也隨之急劇增加。據日本大藏省1998年1月12日公佈,包括城市和地方銀行在內的146家銀行自查的不良的債權金額達76.7萬億日元,約佔總貸款額624萬億日元的12%。呆、壞賬問題已是日本經濟不景氣的根源。為支援清理不良債權,從1991-2001年,日本央行相繼十幾次將利率從6%調低到0.35%。但是,銀行呆、壞賬問題迄今沒有解決。日本央行行長福井俊彥2003年3月21日在議會的一個委員會會議上指出:“如果金融機構的問題得不到適當解決,我們必須承認,日本將面對隨時可能爆發金融危機的形勢。”日本政府指示各銀行在2005年3月以前把呆賬比例減少一半。但是,日本研究會的一位資深經濟學家指出:“除非經濟本身出現復蘇,金融機構就不可能復興。”

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銀行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呆、壞賬問題,仍然存在金融風險。金融業是整個經濟的“大動脈”,加強金融機構建設,特別是建立有效的銀行體制,對經濟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要相輔相成

虛擬經濟已經成為當代世界各國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球虛擬經濟總額達160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全球GDP31萬億元的5倍。以建築業和房地産業為例,據聯合國有關機構分析,當每人平均GDP處於從800美元到1.3萬美元期間,這個國家的住房消費持續擴大。二戰後相當長時期內,建築業一直是發達國家經濟三大支柱之一。“迄今房地産業産值仍佔發達過家GDP的15%,而房地産價值仍佔全部有形資産的2/3。”日本泡沫經濟破滅、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的主要教訓是,要嚴防虛擬經濟發展為泡沫經濟。日本的國土面積僅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的1/25,但日本的總地價曾漲到相當於5個美國的地價。1994年1月,按每平方米的日元價格計算,日本東京比美國紐約高7.9倍、比英國倫敦高4.2倍、比法國巴黎高4.5倍。70%的日本家庭擁有土地,他們以為成了大資本家,與那些賣地的暴發戶一樣,也紛紛購買豪華汽車和名牌貨。但是,隨著泡沫經濟破滅、房地産價格暴跌,很多人遭受巨大損失。日本房地産泡沫破滅的沉痛教訓是,實體經濟是基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要相輔相成。

宏觀干預和微觀活動要形成良性互動關係

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是法制化的市場經濟,企業要有按“遊戲規則”運作。2003年6月在法國埃維昂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發表的《促進增長建立負責的市場經濟》宣言中指出,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負責的市場經濟,這就要求各國能夠有一整套完整的經濟法律體系,對企業實行有效的科學管理,增加企業管理的透明度。如何改善宏觀干預和微觀活動,使兩者形成良性互動關係,將對今後東亞經濟健康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李長久)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9月11日


世行報告:東亞經濟增長今明兩年為全球之冠
王震宇:美國新貿易戰略對中國及東亞經濟的影響
東亞經濟感染“非典” 增長率可能降0.6%
東亞經濟一體化應以FTA為軸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