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經濟一體化應以FTA為軸心  
馬玉安

    日本經濟産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關志雄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東亞經濟一體化應以中日自由貿易協定(FTA)為軸心。

    關志雄認為,東亞地區簽署有關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趨向雖然日益活躍,但由於面臨著由哪些國家參加,以及按照什麼樣的順序邁向這一目標等問題,因此,目前尚處於“磨合”階段。

    他説,按照國際經濟學教科書的解釋,自由貿易協定帶來的經濟效果分為正面的“貿易創造效果”和負面的“貿易轉換效果”。前者是指通過廢除區內貿易壁壘,擴大區內貿易;後者是指僅在區內消除貿易壁壘,由區內相互之間的進口取代來自生産率高的區外進口。

    處於互補關係的各國相對於處於競爭關係的各國而言,貿易創造效果很可能大於貿易轉換效果,因此,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獲得的利益就大。一般而言,越是發展階段相差懸殊的國家,互補關係越強,相反越是發展階段接近的國家,競爭關係就越大。

    亞洲各國的具體情況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與中國內地之間的互補關係較強,而東盟與中國之間競爭關係較強。

    其中,日本與中國之間的互補關係尤其強,締結自由貿易協定所帶來的經濟益處也最大。

    關志雄指出,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日本與新加坡反而先行一步,簽訂了相互間的經濟合作協定,之所以會有這種結果,與經濟效率的理論沒有關係,而是儘量避免反對意見的政治理論被擺在了優先位置。這裡就産生兩個矛盾。

    首先,如果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推進,就會留下一大堆難題,廣泛的貿易自由化構想有可能因此而中途受挫。

    其次,政治上越容易做到的,經濟上的好處就越少,相反,經濟上的好處越大,産業調整及調整過程中的利益衝突規模越大。從分工利益的經濟角度講,中日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最為可取,但在政治上最難實行。這是因為即使撇開農産品的問題,日本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如紡織等)會持反對意見,而中國缺乏競爭力的技術密集型産業也會加以反對。

    他認為,除了來自部分國內産業的反對之外,歷史認識問題及由此造成的兩國國民間的相互猜疑,也是中日兩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一大障礙,這是事實。但是在歐洲,20世紀前半葉,德國和法國兩度在世界大戰中交戰,兩國恰恰希望通過實現經濟一體化超越過去的歷史。中日兩國同樣需要這樣的思維轉換與政治魄力。

    關志雄最後強調,中日兩國都是大國,兩國的國內生産總值佔東亞地區的80%。如果中日兩國先行一步,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其他的亞洲各國也會爭先恐後地積極參加,從而大大地加快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中華工商時報》 2002年7月29日


日元升值:東亞經濟復蘇的信號
東亞經濟重振“虎”威
東亞經濟峰會在港舉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